分享

来读论语丨沈铖老师:修德讲学 徙义守善

 阳光心情ml 2022-01-10

图片

大家好,很高兴又和大家在一起研读《论语》。我们之前已经连续七次讲“孝”这样一个大的话题,为什么要安排这么多课时来讲“孝”?是因为在“孝”当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自己从何而来,理解自己的来处、原点;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明白自己该如何去立身处世,能够如何处理好自身和周围人的关系,乃至于能够处理好自己跟天道和命运之间的关系。
 
儒家的文化讲修身,到最后一定会去讲到对于天道的理解,天地是怎样运行的方式以及和我们之间的关系,因为天道的运行是自我的运行。命运又是什么?命运是我们所遭遇的事情,命运到达我们身上会变成自身的使命。只有把这两件事情搞清楚,才可以说我们真正的有所成就了,所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一切的核心原点都是从孝悌之道开始的,从如何对待父母开始的。
 
儒家的人伦日用,儒家的简单透明和便捷就在这里。我们不需要去寻找上帝,也不要去寻找外在的神灵,我们只需要在家庭的关系当中,在自己的内心之中、行为之中,能够将自己贞定安宁,能够通达明理,就能把一切事情做好。那么这个部分的源头来自于我们对于父母的理解开出了孝道,从孝上建立自己的一切心,从孝上去明白、顿悟和建立自己的一切心。我们通过七次课程的讲解与大家一起去感受、领悟孝道文化在孔门的传承,以及我们是如何通过“孝”去解开自己,解答自己的人生问题,尤其是指导我们自身的修身活动。
 
图片

七次课程看起来很多,但实际上对于“孝”的理解还是远远不足的。不管怎么样,一些大的规模和命题以及一些细节的指导,我们已经在前面的七次课做了一个系统性的阐述,需要大家好好地去回顾和回味。同时我们对于“孝”的小结,最终指向修身到底有没有一个系统性的结论?也就是说我们的孝,终要做到一个什么样子,主要的核心关注哪几件事情?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总结?这就是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部分。
 
《论语》“述而篇”第三章“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今天我们把这章讲一讲,作为这七次讲孝的总结和概括。我们通过孝,通过对待父母以及对于自身的开启,在这个过程当中最终考验、审视自己的一些重要的节点是什么?第一个是德;第二个是学,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之前讲孝偏重对于人的行为的指导,非常切合实际和实用,要从“行”上做提炼、概括,包含要实现对于自己的升华。我们讲孝非常具体、细腻,概括到“德”和“学”两个字。很多人会疑惑这里是不修、不讲、不徙、不改四个部分,实际上来说,其实是两大块;一个是德和学的部分,一个是闻义和不善的部分,这是两个结构,今天我会跟大家讲清楚的。
 图片

首先讲这个“忧”字,为什么孔子有忧?他忧虑的是什么?夫子之忧不是普通人的瞎操心,一旦有了心智,挂在心上就感觉到天塌地陷,诸事不安。夫子之忧是平静的、人道的超级的关怀,他始终能够洞悉问题的存在,但是不会去干扰到自己的日常行为,这个“忧”不是上下悬心,不是诸事不安,而是对于自己生命情怀的自然的把握。
 
我们今天深入地去解读“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只有明白了这四个部分,才知道“孔子之忧”到底忧的是什么?为何为人而忧?我们从这四个部分可以看到,孔子之忧不是忧天下大乱、礼坏乐崩等等这些大的命题,他忧的是非常细节的,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在人世间,他如何能够去做好自己。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就是从对一个个体出发的,它里面不涉及谁是君、谁是臣、谁是父、谁是子。他把人当作人来看,把人当作一个自觉的生命主体来看。孔子对人的教导永远是停留在“启发”二字,启是打开你,发是引导你。闷住了不明白的部分要开启你,不能行的不能动的,不知道怎么去做的,他要去引发你,这就是孔子之教。所以夫子真正忧的是人不能成其为自己,人不能成人。
 
图片

很多人不太能够理解“德之不修”,把“德”说得太高,说得不明不白。虽然中国人习惯讲道德,这个“德”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德”感觉虚无缥缈,一说到“德”就是好人好事。那么儒家讲的“德”到底是什么呢?德者,人之所固有也,人之所得于天也。德,是你身上本有的;德,不是一个美好品质,而是你能做到的事情。比如说我们的眼睛能看,手能动,心能思考,这就叫做“德”;我们能感动,我们能够有恻隐之心,我们会关怀别人,我们会有开心和悲伤的能力;我们的脚能够走,我们的鼻子能够闻到东西,这就是“德”。这些是我们自身内在的,那么还有一些超越的德行,比如说明德、善德、仁德,不是跟好人、好事联系在一起,它是我们内在的一种好的品质,所以“德”是我们所固有的,我们能够做到的部分。
 
修,本身的意思是使成长也。像草木、庄稼让它成长起来一样,让它从种子的状态去生长、萌芽、开花、结果,让种子成为一棵树、一朵花,这叫做“修”。“德之不修”是我们内在已经有的那些德没有让它成长起来,所以这是我们要去“修”的原因。
 
举个例子,我们走在路上看到一个人摔倒了,心里咯噔一下,这就是内在的德在动,恻隐之心在动。这个时候我们一般怕麻烦,不想去管,瞒过自己内心的德,这就叫“德之不修。好像家里面明明有种子,你不把它剥到土壤里面去,它怎么生发出来呢?我们的人生有非常多的德,但是我们总是不修。比如“手的德”怎么去培养?我们看到有些人是画家,有些人是雕塑家,他们把手的“德”开发出来。他的手很稳,他画的线条你做不到,他捏的那个造型你捏不出来,也像别人写的字你写不出来,不是因为别的,是你没有去练习。我们虽然不一定到达很高的境界,但是至少可以超越自己的从前。我们的一双手,之前不会打毛衣的,不会洗碗的,你学了就会,这就是德。有些时候说自己笨的人,其实是懒得去开发自己的德行,没有去长养自己的德,总觉得“德”是一些好人好事,是一些外在的东西,却不知道“德”是我们所固有的,只要发挥出来即可。
 图片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去读书?为什么要去学习?为什么要向别人去学、请教?为什么要去做家务?为什么要去做帮助别人的事情?我们的一生所有的事情,几乎可以说都是在开发自己的德,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不知到知,这是一个开发的过程。所以越懒的人就越笨,越懒的人越没有德性,越懒的人越不能够去帮人,因为他无能为力去帮人,越懒的人他的世界越狭窄。
 
德的修,就好像一棵小树长成一个参天大树,你才能够看到更大的世界,庇佑更多的东西。德是我们所本有的,一定要发挥出来。我们想想看,一颗种子如果不把它放到土壤里让它生长,它就会干瘪掉。那我们的人生也一样,我们人生的德如果不发挥出来,也是一个干瘪的种子,我们的人生也是萎顿的、没有作为的,也会干枯掉,这个部分非常的危险。所以孔子说“德之不修,是吾忧也。”每个人好像干瘪的种子一样,都不饱满,都不能够把自己的生命的价值发挥出来,这是孔子之忧也。
 
现在有个词叫“葛优”,无所作为的瘫在那里,没有振作的精神,不发挥他的作用和价值,有些人便是如此。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有太多值得去开发的东西了,尤其是赋闲在家,自己无所事事时;有的可能因为自己是一个家庭主妇,觉得没啥好做的,也不知道该去做点什么,都是萎顿了自己的生命。而且我们总觉得需要一个环境和一个条件才能怎么样,其实这都是辱没自己的名德。
 
图片

我们的内在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因为老天赋予我们这些本领和基础的能力。眼睛能看,你就可以多看看这个世界;耳朵能听,就能多听听这个世界。但是我们的眼睛是用来看综艺,看一些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只听一些自己所偏好的东西,这就造成了一种狭隘。我们手脚是否勤快,头脑是否善于思考,这些都是修德的部分,修德是非常简洁具体的事情。所以从孝到德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孝”是来引动自己诸多的行为,让自己往前去走,一走起来,“德”也修了起来,反之不走,“德”也不修。
 
我们都是在知恩、报恩、培福、有福的过程当中,你对父母的行为就是自己修德的一个过程。为什么说“事父母,几谏”?“父母为其疾之忧”?这些部分恰恰是通过担忧父母,察言观色,通过辛勤的劳而不怨,把自己的“德”修起来了。在需要和被需要的过程当中,人自身也长养起来了,把自己的德开发出来了。每一个人的生命好像一个无穷无尽的宝藏,不挖,他就沉积在那边;你把它运用起来,越用越灵活,越用越有。这是一个互动增长的部分,所以孔子非常注重德之修也。
 
我们再来看第二句“学之不讲,是吾忧也。”刚刚讲过“德”是把自己所固有的东西发挥出来。学是什么?学跟德的区别是什么?学,为什么要说讲”,而不是学之不习呢?因为学是觉悟,学是效仿,在效仿当中成为;学是辩论,是辩解,学是使我们自己知道,这就叫做“学”。
 图片

我们听老师的话,这也是学;我们可以求教于人,这也是学。学,就是“一言以避之”;学是把事情搞清楚,包括头脑和心灵要明明白白的。这就是“学之不讲”,而不是学之不习了。“讲”是讨论、研究,把事情搞清楚。讲学,是讲自己该怎么去做,自己怎么样才是清晰的。
 
学之需要讲,那么学之不讲是什么呢?很多事情迷迷糊糊的,不愿意去搞清楚,似是而非,不求上进,不求有更大的理解能力,不具有更多的、更宽泛的知识来补充,来增益自己的智慧,来加强自己的眼界,开拓自己的一个心胸。学之不讲,是把我们的头脑陷入到混沌的状态,陷入到日常跟着走的状态,自己不独立思考,不判断自己,不为自己负责任,一遇到事情马上就推卸的状况。
 
今天“学之不讲”的这种状况很多。遇到事情时,我们爱跟别人去论是非,跟人吵架,明知道对方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只在乎自己的道理,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就是混淆是非。你不要去管别人有没有道理,你只管自己的道理在哪里,且把这种道理放在自己的行为当中去,这才是真正的道理,这叫“讲学”。
 
图片

“讲学”是要把事情讲明白,把自己的本分讲明白。你跟别人把事情争论清楚了,这叫讲学吗?一定不是的。这叫东风压倒西风,西风压倒东风,输赢、争胜这些部分对于自己没有任何的好处,只有情绪不断地积累。所以讲学是有目标的,讲学是为了学,为了增益自己,提高自己;讲学是为了开拓视野。
 
很多人:讲学是什么样的?我要去学非常专业的知识吗?讲学不一定是要找一个老师、教授,真正的要找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人也会讲道理的,身边人也会告诉你怎么做,甚至你自己都会告诉自己怎么做。怕的不是你该找谁去讲学,怕的是你不找自己去讲学。真正苦恼的不是应该找谁,而是明白我们讲学不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更透彻的答案。当然也可以是一种追求,去跟佛陀学,跟孔子学,但是我们首先是要跟人学,要愿意去讲学,愿意去讲求明白,不要让自己满足。
 
有些时候认为我没有那么大的志向,不需要学习那么多,这都是错误的思维。很多人为什么沉闷在自己的生活中,好像被自己的生活掩埋住了,那是因为不学。不学,你就看不到更多的东西,理解不到更深入的东西;你就看不到这个世界的命运;看不到你的行为,更深入的运作机制;你就不能够懂得他人,不能够懂得他人,你就没有办法更好的理解自己的存在的状态。
 
图片

总觉得自己命苦,命如何是苦?命从来不苦,都是自苦。所以我们要读书、学文化,就是增强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能力,要跟人交流,它不一定是知识性,但它是讲学的一个部分,要把自己讲明白,要懂得时间。这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一个大概的解读。
 
我们会发现这章的四个部分,前面两个是连在一块儿的,因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讲一个人的成长。德是把本有的东西发挥出来,学是把自己不会的东西学成。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上大部分陷于命运,陷于一些困苦生活的人,陷于一些情绪化,无法自主生活的人,主要是这两件事情没有去做。
 
第一、不修其德,自我没有发挥出来。总是在一种无法证明自己的过程当中,总是觉得自己被人轻视,因为你的德没有发挥出来,你自己的生命价值,你的行为、你行动的能量没有被开发出来。从某个角度来说,该做的事情没有去做,所以少福报。明明什么事情都没有向外去发挥,凭什么这个时机要对你善待呢?因为你是一个干瘪的种子,只有当你真正充分发挥出来了,跟这个世界有了好的互动的时候,你才可以脱离那种状态。
 
图片

第二、拘泥于自己所能做到的事情。有些时候总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够好了,但事实上把自己给限制住了,我们通过学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所以德和行、德和学这两方面的增长,是把我们能够真正发挥出来。儒家不追求单一的、虚无飘渺的心性;儒家讲德学、讲德行、讲学问。德行和学问有德固有行,有学固有问,德行和学问讲好了修好了,我们自身才能够发挥到最大。儒家的人不讲一个人的自我究竟是什么样子,我要去成为什么样子。
 
儒家的人是在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当中,把事情通通做好。事情做好了,人就做好了,人做好了,事情就会做得更好。在这个互动的机制当中,我们就能够成为一个把握住自己、把握住命运的人,这是非常重要,非常踏实的,这是“人之生也直,这是真正的有因有果的,有付出、有收获的。天下没有比这个更真实了,它就好像种子被埋进土壤里的一样真实。
 
我们再来看后面这句“闻义不能徙”。“徙是迁徙,像鸟儿迁徙一样,迁徙到别处。闻义,意思是听到正确的事情应该去做。很多人解释“闻义不能徙”是我听到了该做的事情却不能去做。这个翻译不能说错,但是没有任何意义。“徙”不能翻译为不去做,“徙”是进入那个处境。
 
图片

我们平常听到这件事情该做,但是我们却没有做到,因为我们没有迁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比如今天有很多的年轻人喜欢熬夜。他们知不知道熬夜不好呢?知道的。但他们为什么仍然选择熬夜呢?这就是“闻义不能徙,知道熬夜不好,知道应该早睡,为什么他做不到呢?“徙”是迁徙,换一个地方,换一种处境,所以闻义要徙。“徙”是你要把整个链条的事情都改变,不仅要改掉不熬夜很单一的事情,而是要改变整个生活习惯,我们要进入到一个新的生活处境当中,这叫徙。
 
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当听到这件事情该做,但没有去做。我们知道勤奋是好事,为什么没有去做?其实不是这件事情没有去做,而是这种处境我们没有进入。要如何去做一个善人,我们没有进入那个处境,我们只是做了一点点事情,很快我们都做到了,但是为什么“闻义不能徙”。因为“义”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义”是一种处境。
 
我们可能偶尔能够做到早起,但是我们可能做不到成为一个有早起习惯的人,我们可能在偶尔几件事情上心血来潮非常地努力,实际上我们很难成为一个勤奋的人。所以“闻义不能徙”,不是说哪几件该做的事情我们去做了,而是能去做一连串正确的事情,从懒惰的人变成一个勤快的人。因为懒惰人身上偶尔也有勤快,但我们不能因为那几件事情说他是一个勤快的人,他要整体地从那个懒惰的处境当中迁徙出来,迁徙进入到一个勤奋的处境,勤奋的一个生活链条当中,我们才能说他闻义能徙
 
图片

所以很多人都是拿几件事情来遮掩和遮蔽自己,装模作样的勤奋。比如想读书了,买很多书回来只是放在书架上,却从来不去读。他只是享受买几本书的感觉,在买书的过程中,把所有的热情都满足了,书买回来也就不读了。我们要成为一个读书的人,这才叫做闻义而徙。而不是说你买几本书,这叫做正确的事情。明明是一套好的生活习惯,明明是一个好的处境,我们不一定能够做得到。恰恰在那种很多的不义上面,我们是有一些自己恶劣的生活习惯的。好像有一张温床在孕育着懒惰的我们。闻义,是一个积极的生活的处境,它是代表一连串正向的好的事情。
 
再举个例子,有些人不想去参军,为什么?因为军队生活是从头到脚,从日出到日落每天都是一样的积极的生活。有些人很怕吃苦,因为觉得自己太过于懒散和随意,大部分的时候我们是处于“闻义不能徙”的状态,因为我们都习惯性的有一个自己的处境,自己的处理方式。尤其是有一些家庭夫妻两个人争吵,其实都在说一种借口,满足自己这些小的爱好,如此而已,还要讲出一大堆道理来,这就是“闻义不能徙”。
 
“义”是什么意思呢?“义”不是是非,是当为,比是非更高。像懒惰的人处处安乐,的确没有什么太多是非,但是勤奋就是比懒惰更好,这叫做“义”,义的尊贵,也体现在这里。“义”是向更高处。所以闻义要能行,要明白有个更好的处境,那么我们就会愿意去。有些人不喜欢肮脏的生活环境,要去一个干净的环境生活,这就叫“闻义能徙”。
 
图片

但是有些人的家里乱七八糟的,他为什么不去收拾呢?因为在这个懒惰的过程中,有它舒服的地方,他没有追求更高,甚至他还会告诉你这样乱乱的也挺好的,这里面没有是非,只有更高、更好和更善、更方便,这是“闻义要徙”。所以“闻义不能徙是夫子很有忧虑的一个地方。大家都不去追寻更好的东西,没有积极的追求,没有人去思考更好的一个状态。
 
一个家里已经很混乱了,还不去处理,这就叫“闻义要能徙这章后面有一句是“不善不能改”,这句话完全是跟“闻义不能徙”,进行了一个对照和说明的作用。我们有一些不太好的习惯,却始终不能改变。比如抽烟、喝酒是一个不善的事情。什么叫做“不善”?就是你自己心里面认为它好不好。
 
所谓的不善,是不属于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善,不是不该,是觉得有些事情不属于你自己的行为,但是你去做了。比如你拎点礼品去巴结别人,你觉得这个事情很恶心,但你还是去做了,这叫“不善”。那么“不善”为什么不能改呢?因为我们从中获益。
 
图片

你觉得抽烟不好,过分喝酒不好,为什么一直改不掉?因为这种不善始终让你觉得,你都不是自己了,很多事情要压抑自己,委屈自己了。在不改的状态中你更能够获益,有些时候你不是真的想忍气吞声,而是忍气吞声让你觉得避免更大的麻烦,所以都是在从中悄悄地获益,然后还做出委屈的样子,这一点是自欺欺心的地方。所以不善的内核不是是非的,是做了自己不认同的事情。善的内核是什么,什么是真的善?守住自我称之为善,守不住自我就是不善。
 
守不住自我的状况很多。有些时候我们在忍气吞声,是在成全自己更大的一些部分;有些时候过度的张扬,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些时候做了自己所鄙视的、不愿意做的事情,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有更大的一些目标和目的,所以不是不能改,而是因为我们从中获益太多了,自己不想改掉罢了。
 
我们把这两句结合起来看。“闻义不能徙”的徙,是要进入到一个正确的生活处境,所以才容易“徙”;不善不能改,是去掉某一个单一的行为,这两种是不太一样的,一个是进入,一个是去掉。在这个过程当中,自我真正的生活处境就出来了,所以我们前面讲的“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讲自我主体的发挥,我们成为自己,充分地去做好我们自己。后面“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要通过闻义和改不善,这样的行为把我们整体的生活,把我们自身的处境给修饰出来。
 
图片

前面两句是对着自我讲的,后面两句是对着自我的处境来讲的。我和我的生活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真正的这个结构。我们要有好的自我,所以要修德,要讲学。我们又有好的生活处境,所以我们要徙义,要改不善,要去进入到合理的、正确的、有序的、更好的一个生活当中去,更好的处境当中去,所以要徙义。
 
改不善,是把自己不情不愿的部分通通的都去掉,一件事情只要是自己不愿意的,不属于自己的,不在自己的本性、本分和本位当中都可以去掉。尤其是自己不情不愿的一些部分,这个去掉不是完全的禁绝。好比我不想伺候公公婆婆,是不是要去掉呢?不是的,这个去掉的方式是什么?要想通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你本分的事情应该做,如果你把它去掉,那就错了。所谓的改不善,去掉自己的不情不愿,不是说任性妄为,而是能够把自己那些真心认可的事情能够做下来,真心不认可的事情去掉。
 
改不善,往往会遭遇到一些更大的处境和困难,但这些困难是你自己需要去承受和背负的,否则生活永远是跟这个社会做妥协,我们就没有一个好的、干净的生活了。所以这四个部分是做好自己,拥有好的生活的方式,这是孔子所担忧的部分。孔子所希望的是我们整个人能够有一个好的自我的发挥,有一个好的生活去滋养我们。
 
图片

这就好像我们希望自己是一个饱满的种子,然后有一个好的土壤。所以这个部分当中,有一个好的自我,有一个好的生活,这是我们对于孝,行孝之后做的一个小结,为什么用这一章来做一个小结,希望大家也可以去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前面七堂课讲的孝的七重意义,跟这一章来进行一个结合。
 
如何修德,如何讲学,如何徙义,如何改不善?免孔子之忧,其实也是免我们自身之忧,将这个忧愁免去,我们才能够真正进入到我们自己,符合于自己内在的生活,拥有一个属于我们的美好的人生。
好,感谢大家,我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