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21 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 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 在家不会迎宾客,出路方知少主人。

 和光明阳 2022-01-10

原文

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

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

在家不会迎宾客,出路方知少主人。

【解释】

长期没有见面的亲友刚见面时,都会比较热情,但亲友在家住的时间长了,虽不好明说,也会有些为难。主人见客人来了不去打招呼,恐怕这只能是愚人。我们在家不热情接待客人,到外面也不会有人愿意接待。

    【解析】

平时要注意生活常识、待客礼仪方面的知识积累,一旦遇到大事时就会派上用场。显示出自己高雅、大气的主人风范。否则,就会显得很狼狈,出现尴尬的局面。

【故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氏号为周,爵位为公。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为文,又称为周文公。周成王之叔,因成王即位时年少,便辅政成王。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

“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而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故事】刘邦洗脚待客

郦食其、英布一文一武,都是当时代的豪杰,都对刘邦打败项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刘邦在第一次见他们的时候,都是在洗脚

1.高人郦食其

老郦是一位落魄的读书人,儒生。我们说,儒家学说那时候还不是主流的学说,也不是官方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在战乱时期,儒家学说更是销路不好。

老郦这个人很倔,少年的时候就嗜好饮酒,那是常混在于酒肆中,自称为高阳酒徒。是个有名的狂生,狂傲不羁,读书人学问好,一旦没人识货,憋的难受,就容易走进死胡同,变成狂生。老郦一狂,本地的豪杰都不敢用他。从后来郦食其的表现看,他对天下形势是非常有研究,而且口才特好。

高阳这个地方是兵家必经之地,自陈胜吴广起事以来,各路人马都从门前过,但是老郦深藏不露,就像后来诸葛亮一样,要选择一个能成就大业的人,他才肯出山帮助。不过呢老郦没有诸葛亮那么大的架子,刘邦的部队来到高阳,老郦就来到了刘邦的大营,自报家门:“高阳贱民郦食其,听说沛公到了,特来拜访,有劳军门的兄弟,给我通报一声,就说有家点子公司的人来了。”

刘邦听说有人来访,就问:“什么人啊?”

通报的说:“是位老伯伯,穿着儒生的衣服,戴着儒生高冠。”

刘邦最烦见儒生:“儒生啊?儒生能有什么好点子,打发他走,你没看见我正忙呐?没功夫见什么儒生。”

通报的出来:“先生啊,我们沛公谢谢您了,他正忙着,没时间会您。”

老郦不乐意了,一瞪眼:“为什么?”

通报的小声说:“您看您这一生儒生打扮,我们沛公不喜欢儒生。他常说……”

“说什么?”

“儒生戴的这帽子,就是您戴的这顶,挺适合做尿盆的。”

老郦一听,没生气,反而乐了。嘿,有点意思,“你回去再通报,就说老子不是儒生,是高阳酒徒!”

一听是“高阳酒徒”,刘邦也一乐,嘿,有点意思,那就请进来吧。

老郦被引导进来,一进刘邦的大帐,气就来了,刘邦不旦不起身迎接,干嘛呢,洗脚呢。刘邦半躺在床上,让两位美女做足底按摩,正呲牙咧嘴享受着呢。

郦生长揖不拜,拱拱手,马马虎虎行个礼,正色道:“沛公您是准备帮助秦国镇压各地英雄,还是准备率领各路诸侯灭掉暴秦?”语气上很不客气。

刘邦知道自己不礼貌的行为态度让这位老者生气了,但是他无所谓,斜着眼说:“那还用说,当然是带领全国人民向秦二世发出最后的吼声喽。”

“既然是这样,你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聚资源和人才,才能诛讨无道的秦国。那,你就不应该这么没礼貌地会见长者。”

刘邦一听,嗯,这老头看来有料,马上收起一脸赖皮相,神色庄重起来,脚也不洗了,穿戴好,请老郦上座,看茶。

老郦毕竟有把年龄,先给刘邦聊了一下当年七国纷争的案例,连横合纵,如何如何,听得刘邦津津有味,赶紧安排酒席,边喝边聊,高阳酒徒,不沾酒怎么会有好策划,刘邦问:“计将安出?”您不是说要来兜售点子,不会混吃混喝一抹嘴撒丫子溜了吧。

老郦三杯下肚,主意就来了。他对刘邦说,你现在这样硬往西打,想直接打到咸阳,那是羊入虎口。陈留这个地方啊, 就是今天开封东南部啊,位于天下之冲,四通八达,城内粮食大大的有,我和陈留令关系也是大大的好,我先劝他开门投降,如果他不降,咱里应外合,拿下他。

刘邦出来以后,连上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没有战略后方,老郦的话,真的点醒了刘邦。

老郦和刘邦又干一杯,再报告一个好消息,我有个兄弟,叫郦商,现在有几千人马,我让他加入沛公的革命队伍中来。刘邦一听,乐惨了,啥也别说了,喝完酒咱洗脚去。

这就是刘邦洗脚见郦生的故事。

二、豪杰英布

享受到刘邦洗脚接见的除了儒生郦生以外,还有豪杰英布。英布何许人也?今安徽六安县人,初属项羽,为霸王帐下五大将之一,被封为九江王,后归汉,被封为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

刘邦在困难的时候,派能说会道的一位文官随何去游说观望中的英布参加统一战线,打击项羽,英布终于被说服了,兴冲冲来见刘沛公。按说,这样重要的同盟军来了,老刘应该举行个欢迎仪式,搞个仪仗队,表示一下诚意,结果呢,不旦没有欢迎仪式,连普通的迎接礼貌都没有,英布来了,刘邦也不到门口迎接一下,进去一看,英布马上就气晕了,老刘又在洗脚,英布如此一个大豪杰,心里那时相当的不爽,受辱了,又气又悔,都想拔剑自刎,怎么说呢?伤自尊咧。

英布当然没死成,被拦下了,他被带到刘邦给他安排的住处,哇,英布马上就高兴了,一看,“帐御、饮食、从官皆如汉王居”,什么意思,就是待遇和刘邦的一个级别档次,最高标准!英布马上又欢喜起来,大喜过望。英布同志在受辱的时候,又看到了光明,又看到了前途。

我们从刘邦两次洗脚见客,就发现刘邦这个人,有一种气度,说他大气也行,霸气也行,痞子气、流氓气也行,总之是不同于常人。但这些故事很见性格。

但是,问题又来了,我们说刘邦一边让两个漂亮MM给他做足底按摩,一边接见客人,这种做派非常不礼貌,肯定会激怒很多人。这恐怕也是后世认为他是个流氓的佐证之一。但当时的刘邦还处在发展初期,按照常理,应该礼贤下士,如此倨傲,难道不怕影响革命大业?

礼貌,得之于家教和习惯,刘邦没这个家教,他和项羽不一样 ,项羽是贵族,别看他在战场叱咤风云,平常待人接物,还是恭恭敬敬,家教在哪儿。

而刘邦没受过这个教育,他的这种待人接物有两层意义。

首先,像他这种出身,到了社会上,要么就很拘紧,见了个场面或者生人就很怵,就像鲁迅笔下闰土,要么就是表现出一种没有教养的不拘小节,怎么舒服怎么来,这是第一层。

其次,刘邦混迹江湖,阅人无数,接人待物就不能简单以“礼貌”或“倨傲”所能概括了。此时的刘邦把当初做亭长、做基层干部的那种大大咧咧的习惯已经升格为一种做派或者作风,在外人面前故意装大老粗、没心眼,以疏阔示人,不露自己的真相,这是第二层。

具体到见郦生这件事,刘邦在西进路上,定有类似的儒生不断上门来建言献策,就像今天的大企业老板天天有拉赞助的上门提供“惊天动地的策划案”一样,见多了,自然不新鲜,内心也有点鄙视,但又不好拒之门外,所以态度倨傲。来者是兜售空头战略的,这个态度就挺合适。如果来者有真才实学,刘邦也好,曹操也好,这类枭雄会马上改变做派,聚精会神地听你讲,认认真真地和你讨论,恭恭敬敬地礼遇你一把,让你很快就会有受到重视的感觉,要是再上两句高屋建瓴的点评,给予你价值上的认可,你马上会有得遇明主碰到伯乐他爹的感觉。

对待英布这样的枭雄,虽然老刘表面上不客气,但他深知这些人内心追求什么。接人待物,看人下菜,基层干部出身的刘汉王对这一套再纯熟不过。对刘邦来说,洗脚只是业余爱好,是不是故意拿这个刺激英布,不好说。但对英布的“帐御、饮食、从官”一系列的安排,确是专门用心安排的。对英布来说,从冰水里跳到温泉里,刺激比较大。

刘邦不玩虚的,不会天天把你捧得高高的,实打实的待遇往那儿一戳,年薪N百万,办公室和老板一样大,专车,牌子也和老板一样,你还能再在乎我洗脚的时候接见你吗,反过来,一边洗脚一边见你,说明咱哥们关系亲密无间。反过来,对英布这样的人,特图实惠的人,你天天对他客客气气,点头哈腰,也没有什么用。

刘邦行为做派可能很粗鄙,但是他心很细,对人性有透彻的理解。文人嘛,最讲究知遇,只要你说的对,他绝对从善如流,言听计从,你满足了吧。你投奔我是图实惠的,我也是绝对给到位,甚至比你预期的都高一截,你也满足了吧。剩下的,就是你们好好给我卖命了。这就叫领导艺术。

值得一说的是,刘邦这个时候,对英布如此高抬,是用得着人家了,不免有些急功近利。英布如果是个明白人,就应该看穿这套把戏,和汉王哥哥的规格一样,已经显得和自己生分了,如果想做人家的小弟,就应该谢绝这种高规格。各位朋友记住喽,老板把你抬得和他一样高的时候,你要清醒哦!真正和老板亲近的人,是用不着这么夸张的。同样的,当你看到老板格外恩宠一些人的时候,超规格笼络一些人的时候,也要冷静,经济生活中有泡沫,政治生活中也有泡沫。


     3.近代人物 

做领袖有时会端着架子,礼貌得要命,有时也会端另一种架子,不礼貌得要命。

拿破仑就爱坐在马桶上给将军们面授机宜,前些时候有部电视剧《走向共和》,其中有个场景也是袁世凯做总统后,在新式的洗手间里和亲信商量事情。一边如厕一边办公和一边洗脚一边见客一样,不能以不礼貌简单论之,这是面透析着人与人之间特殊的亲昵关系和信任关系,所以单就这场戏,我就认为导演颇见功力。

话说到这儿,也不妨提提周恩来,周也有在马桶上办公的习惯,回忆记录此事的是他的秘书,当然作者给的理由是周总理患有便秘,为了不浪费时间,每天早上就和他的秘书班子在卫生间议事。

总理待人接物非常儒雅,礼数周到,这是有公论的,他不仅对外宾和民主人士执礼甚恭,对待部下也常是衣冠楚楚,极为客气,唯独对秘书等身边人才如此不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