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另一个“你”的战斗,理性投资的本质

 静思之 2022-01-10

投资两个要点,一要研究,二要理性。

研究是认识投资标的,认识世界,是与世界的关系。

理性是克服投资决策中的不利感性冲动,是与自我的关系。

理性投资知易行难,我们都知道应该如何,事到临头却被情绪冲动所左右。

好像每个人都住着两个自我,一个“应该”,一个“想要”。(参见之前文章《别人恐惧时贪婪,别人贪婪时恐惧,为何我做不到?》)

“应该”自我明白什么是我们的长远利益,什么是我们应该做的,例如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应该”自我是理性的,明智的,冷静的,类似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描述的慢系统,系统2,S2。(参见之前文章《尤里西斯的自缚》)

“想要”自我只关注当下的情绪需要,是场景驱动,情绪化的,事到临头之时,将“应该”自我的明智思考长远利益抛诸脑后。“想要”自我被思维快系统S1操控,自动反应。

S1自动反应是人类大脑和心理经过漫长进化而成,适应远古时代的生存环境。我们顶着石器时代的脑袋做着现代投资,大多数这些S1自动反应,“想要”自我的自发情绪,都会有害我们的投资活动。

所以,理性投资的本质就是用“应该”自我限制“想要”自我的过程,也是用思维慢系统S2克制快系统S2的过程。

“想要”自我、S1这些可能有害的自动反应称为系统偏差,之所以称为系统偏差,是因为这些偏差是系统存在,也就是可以预测的,只要你是智人,都会具有这些系统偏差。

在情境之下,这些系统偏差主导人的行为,精确说主导“想要”自我。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在上世纪开创行为心理学之后,这些系统偏差被充分研究,记得有心理学家统计过这些偏差多达99种。

图片

行为经济学之父泰勒在自传《错误的行为》中讲述了他从一个传统经济学家逐步走向行为经济学的旅程,作为一位经过严格经济学训练的经济学家,他对于普通人背离理性假设的那些行为感到好奇,他在黑板上写下这些智人古怪的、违反理性原则的决策表现,直到他遇到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经济学与心理学相遇了结合了,研究普通人行为模式的行为经济学诞生了。

看起来智人与理性人是两个物种,普通人身上理性的成分经常被感性直觉压倒,这是智人的真相,但是某些需要理性的场合,例如投资,克制这种倾向或者认清这种倾向就成为作出好的投资决策的关键。克制自己的系统性偏差是战胜自己。认清普通人这种倾向,甚至可以利用这种不理性的情绪进行投资。

图片

文艺复兴公司的西蒙斯采用的量化交易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捕捉人类情感波动导致市场中的出现的交易机会,实际上他们是在对人类的行为建模,这种心理偏差和过度反应具有较高的可预测性,人类会反复表现出可预测的情绪波动。

智人由S1直觉主宰的系统偏差有很多,这里我们说说交易效用、心理账户和禀赋效应。

交易效用

2021年1月美国证券市场爆发GME事件,群聚起来的散户打爆了做空GME股票的对冲基金,GME股价从40美元短短一周暴涨20倍,很多做空机构爆仓损失超过200亿美元。

周围也有朋友参与,一位朋友晒出成绩单小赚一笔。我觉着GME事件是个击鼓传花的博傻游戏,如果眼疾手快是可以撸撸羊毛的。

我好奇问她怎么看这件事,她的回答很有趣,她并没有多分析这次交易的投资策略性问题(这是我想问的)而是大谈华尔街大资本对散户的欺压,做空大佬对散户用的侮辱性言语,券商在情况对做空者不利的情况下单方面限制散户交易的丑陋嘴脸。。。

忽然让我明白了,她在本次交易中获得除了赚钱,这个投资实用效用以外,她更多的是获得了交易效用,在这个交易中,除了赚钱,她还收获了正义快感,撸羊毛赚钱是实用效用,而参与打击她认为的邪恶势力使她的私利升华为了公义。

从理性人的角度考虑,既然是投资或者投机,目的就是赚钱,公义之类并不是决策相关因素,但是,普通人不这么考虑问题。

泰勒教授将消费行为产生的效用分为实用效用和交易效用,实用效用是消费获得的实际利益,买手机就是为了手机的用途,在投资活动就是为了资产增值。

理性人只考虑实用效用,普通人还会考虑交易的另一方面,可感知的交易质量,交易效用。例如朋友在GME操作中获得正义快感。在日常生活中为获取交易效用而进行交易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每次去开市客,总会在停车场看到各种豪车,这表明即使是富裕阶层也会在消费交易效用中获得极大的乐趣,买到便宜货的快感与拥有财富的情况无关。

一个段子,你看平时卖2000元,现在对折,我就省了1000元,只需要花1000元,这样我就等于没花钱,对吧。

2020年1月底,上海机场股票大跌,几天时间股价从1月29日收盘79元,跌到2月8日收盘价55.3元,市值蒸发457亿,发生了什么?1月30日上海机场公告修改与中免集团上海机场日上免税店的租金合同,原来是保底加超额提成,改为超过预定流量封顶按固定租金,不足按流量计算,这个合同修订导致市场强烈反应。

浦东机场日上免税店的租金这么重要吗?非常重要,上海机场2019年销售收入109亿,净利润52.6亿,经营净现金流48.9亿,机场总资产达到372亿,母公司员工8千多人,看起来很不错。不过如果把日上免税店的租金拿掉就不好看了。

2019年,日上免税店的租金达到52.1亿,要知道,日上免税店所占的面积和整个航站楼相比微乎其微,其场地、设备折旧和运营成本与整体运营重合,变动成本与租金相比微乎其微,可以将52亿租金都认定为边际收益,如果将这部分收益拿掉,上海机场净利润只剩下几千万,净现金流为负数。几百亿资产几千员工,一年几十万架飞机起落,七八千万旅客进出,这么大的一个摊子,最终赚钱就靠候机楼里那几个小小的免税商店。(注: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如果没有这么大流量在,这些免税店租金也不会这么高)

其实,上海机场免税店这种情况在全世界都一样,免税商品是一个大行业,这个行业建立在泰勒教授所说的交易效用的基础上。

免税商品以奢侈品和高端商品为主,在平时市场上有一个明确价格,有一个社会心理参照点,在国家特许范围内,拿掉关税、销售环节税,形成了一个价格落差,尽管商品本身从实用角度上仍然都是贵的,但是在消费者心智里形成了合算或者赚了的交易效用,驱使消费者乐此不疲。

除了免税商品,做大品牌的奥特莱斯也是玩的这一招,价格落差靠产品换季换代差异。尽管是过季货,但与当季货的巨大价差,形成有诱人的交易效用。

我鞋柜里有双闪亮的GUCCI皮鞋,穿在脚上很好看,只是我很少有场合能穿,犹豫中,太太在一旁说,昨天我们在城里GUCCI店里这样的鞋要卖二千多欧元,这才五百,嗯!包起来,好几年过去了,这双鞋一次都没有穿过。

乔布斯也是洞悉交易效用的大师,他和沃兹尼亚克一起创立苹果公司的时候就表现出他商业大师的一面,相比之下,沃兹尼亚克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极客,他对苹果电脑外壳之类的东西并不关注,他在乎的是实用性能。

乔布斯不一样,他知道要把生意做大,必须提供除了实用效用之外的东西,那种特殊的极致美学就是乔教主提供给大众的交易效用,你在打开苹果产品外包装的时候这种感受扑面而来,这些精美包装几秒钟以后就扔进垃圾箱了,但是它们产生的体验是有价值的,同样,那些美轮美奂犹如艺术殿堂的苹果专卖店也是提供交易效用的道具。

有的时候乔教主也会跑过头,他甚至要求生产设备也要美轮美奂,不行就重新刷漆,当然这成了笑话,但是,乔教主对外观外形这些外在表现形式的极致变态要求在很多工程师眼里也是笑话,这是他们没有理解交易效用。

在职场中也可以观察到交易效用的作用,那些志向远大激动人心让员工会产生无穷动力的商业领袖,在为员工提供实用效用-薪酬的同时,给予了他们交易效用,例如改变世界的梦想,就像乔布斯在忽悠百事可乐CEO斯卡利去为苹果工作的时候说:“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呢,还是想抓住机会改变世界”。

心理账户

交易效用告诉我们,普通人在看待事情的时候,除了实用性,还会追求很多与实用无关的决策要素。心理账户则会产生另外一种效应,同样的钱有不同的价值。

从理性角度讲,钱就是钱,如电视剧《潜伏》中中统特务说,这根金条是日本人给的,另外一根是国民党给的,有区别吗?理性人不会有,普通人会。

一个朋友比较节俭,车开了十几年也不舍换,按照他的说法,又没有毛病,干嘛换,其实还是他的节俭习惯,舍不得。这次换了辆大捷豹,我觉着有点与他一贯节约作风不符,他高兴地说这是太太送他的生日礼物。

要知道,他夫人是全职太太,并没有收入来源,而且他们两人财产是放在一起的。换句话说,这车是他们共同财产购买的,为何他自己买就舍不得,而他太太用他们的钱买,他就很开心呢?

按照泰勒教授的观点,钱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我们对它们的价值态度是不同的。朋友表示,虽然羊毛出在羊身上,但是羊还是很开心。

之前讲过在澳门葡京赌场的故事,老板发了2千港币做赌注,玩了一天,手上筹码变成1万多。出来的时候看到一个押大小的赌台已经连续17把开大,跃跃欲试。

我经常用这个故事作为讲课素材,前面已经讲了该怎么决策,押大还是押小。还有一个问题,我会问现场同学,压多少?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比较常见,把本金2千港币拿出来,剩下都压上。我问同学为什么?他们说,本金是自己的,最好留下不能输掉,剩下的反正都是刚才赢来的,输了也不要紧,万一赢了就大赚一笔。潜台词是这些钱是不一样的,赚来钱可以冒更大的风险。

心理账户让我们把本来一样的金钱看成不一样的,并采取不同风险对策。这种心理偏差有时会对我们的投资产生危害。

有位朋友讲起他在2015年A股投资经历,2015年上半年股市疯狂上升,他看准了形势加了很大的杠杆,6000万入市,很快就增加到一亿六,而且他非常谨慎,在5月份出现见顶苗头后很快清仓,顺利逃顶。

按理说这是多么完美的操作,他叹了口气,可惜这只是上半场。后来股市经历几次大跌,到了年底他觉着国家队都出手了,应该可以入场抄底,他分析觉着风险还是很高,理性决策应该不入市,犹豫不定之下,他决定将原来本金取出,剩余的他认为反正都是赚的,可以冒冒险。

我好奇,既然理性分析已经发现风险很高,不是应该不进去,或者少量试探才对。他叹了口气“是啊,后来就没有后来了,2016年1月份几次熔断,直接就打爆了,当时应该买那个心仪已久的老洋房”。

其实,那些钱都是一样的,只是他自己将其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对于赚来的盈利,他采取了一种不适当的风险态度。

心理账户让人们对于相同金钱的采取不同看法。一样的钱,不一样的心理账户。

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一句话,我的东西就是好,哪怕这东西刚刚变成自己的。

心理学实验证明,对自己拥有的东西的评估价值较高,即使这个东西是刚刚获得的。

心理学家准备了3美元和彩票,彩票如果中奖可以得50美元,中奖概率8%。事前询问被试,选哪一种并记录下来,然后随机抽签,这样有的人幸运,想要3美元就抽中3美元,想要彩票就抽中彩票。还有一部分人不走运,想要彩票的拿到钱,想要钱的拿到彩票。此时,实验正式开始,不幸运的人可以选择交换。没有得到彩票的人可以用3美元买一张彩票,拥有彩票的人可以3美元卖掉手中彩票。

理论上,按照理性人的假设,原来选3美元,肯定认为3美元比彩票好,现在没得到美元,但是可以出售彩票换回3美元,对于原来选彩票的也一样,他之所以选择彩票,一定是他认为彩票价值大于3美元,此时,他手上3美元,他可以用这3美元买回他之前选择的彩票。这是理性人应该做的事情,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很清楚,不会一会喜欢3美元一会又变卦选择彩票。

但是,普通人就是普通人,在实验中有82%的人推翻了之前自己的偏好,选择继续持有而不是出售换回原来的选择。泰勒教授用其他方法重复了上述实验,并证明新的交换价格要是上升一倍左右,即使这东西是刚刚获得的的,在所有者眼中价值就立即上升一倍。

一次聊到新能源车,一位朋友说,某国内品牌车不错,他的朋友买了,一直和他讲这车如何如何好,所以证明这车。。。另外一位朋友不以为然,那人说这车好很可能只是为了证明他的决策是对的,并不能用来证明这车好不好。

这里面就有禀赋效应的影子,我们在拥有一件东西以后,我们对它的评价与之前就会有差别,而且我们会忘了原来是怎样。

这在投资中也很要命,我们经常买入一只股票,可能只是一时冲动,不过买了以后,怎么看怎么好,这个很自然,禀赋效用在发挥作用。同时,证实偏见又驱使我们寻找能够支持这种偏爱的证据,忽视那些不利证据,这样如此循环,越看越爱,甚至深套其中也忘了及时止损。

与另一个“你”的战斗

了解这些偏差,是克服这些偏差的第一步。

当然,知道了并不代表就会做、就能做。

亚里士多德说:知道公正的人不会马上变得公正。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

不过不知道就更难了,有意识地练习,在S1强大的时候,想办法启动S2。

事前冷静思考,此时“应该”自我和理性系统主导,我们明智理性。同时,我们的应该充分意识到,现在的“我”是“应该”自我,当你坐在电脑前看着上蹿下跳的K线时,那时,“想要”自我和S1会成为主导,将之前“应该”自我和S2的明智决策抛在脑后。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应该向尤利西斯学习,预先把自己绑在桅杆上(参见之前文章《尤里西斯的自缚》),

在“应该”(S2)自我占主导时采取行动限制未来“想要”自我(S1)的行动。例如对交易权限进行一些障碍设计,把电脑上交易权限取消,把手机放在另外一个房间,走过去拿手机时也许就冷静了。

还有一个办法,在冷静的时候,由现在“应该”自我给未来一定会跳出来的“想要”自我写一封信,希望将S2启动起来理性思考。例如你买卖股票的标准,你先写下来。养成习惯,当场时候,先不要行动,而是把之前写的东西读一遍,也许就能把S2启动起来,克制住当下的冲动。

祝你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