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纹饰——玉人篇

 积祥轩 2022-01-10



春秋战国时期玉人有片雕和圆雕两种。而春秋早期多为片雕玉人和圆雕的人首形玉饰,圆雕玉人在春秋中、晚期偶有出现。战国时期玉人造型多样,片雕玉人多雕出全身形象。

玉人 春秋时期 高4.2、宽1.6厘米 南阳市桐柏县月河镇左庄村墓M1出土,现藏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说明:青白玉,色润微透。圆雕。无臂。正面:昂首平视,浓眉大眼,高鼻,大耳,阔口,胡须浓密。上衣饰变形云纹,腰束带,带前饰云纹结。分腿直立,腿饰密集的横线纹(绑腿)。背面:头后饰云纹,颈饰三道凹线纹,肩胛以上饰两粗斜直线纹,背饰云纹,腰束带,臀饰云纹,腿饰密集的横线纹。

玉人首、春秋、高6.9厘米 宽3.7厘米 厚1.4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玉料呈青白色。通体有小黑斑。体扁平,人首形,平顶。两上角各雕琢一兽。长耳,各佩一环。面部雕出双眼及隐起的勾云纹。颈部作圆筒形可套入他器。背面略凹,并饰以蟠虺纹。从头顶中央至颈部中心纵钻一孔,作为佩系之用。此器与1983年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所出土的一件玉雕人头的形象有某些相似之处,惟后者面部的五官颇清晰。

玉人、春秋中期、高3.6厘米、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8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呈白色,质地细润,有光泽。圆管状体。一侧雕琢成浮雕人像。玉人头顶扁平,圆头短颈。细目,鼻脊及鼻翼宽阔,双耳外凸长大,闭口。胸部可见双乳。袖手置于胸腹间。下身著蔽膝,下及双膝。短腿,双足岔立。跣足,足趾裸露。此玉人当为组玉佩的重要部件。

玉人、春秋晚期、高2.5厘米、1979年固始县侯古堆1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呈乳白色略泛青色。半透明,有光泽。玉人头梳双髻。圆脸,面色穆然。双手交置于腹前,作跽坐状。由头顶中部纵钻一穿直至两胫骨之间,以供穿系。

玉人、战国早期、高2.5厘米 宽1厘米 厚0.7厘米、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玉料为青黄色。圆雕。此器作人面相背的立体雕刻,上小下大。身着长裙,裙口平齐。头、肩清楚。嘴、鼻。手全缺。面型上阔下尖,面部中央凸起一脊,琢出双眼、双眉。其中一人眼睑涂黑,另一则无。双面玉人有两耳,对钻有横向小孔。自玉人头顶中部纵钻一孔以供穿系。玉人雕琢不精,造型亦欠真实,恐系迷信用品。

玉人骑兽佩、战国中期、高2.5厘米 长1.8厘米 宽0.8厘米、1957年河南省洛阳市小屯村1号墓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玉料为白色,质地细润,晶莹润泽,细致无瑕。器型作一小童屈膝骑于伏虎之状。头梳单偏髻,微向后扬。大耳,脸形有如鸡蛋,双目前视,眉目厚重,小口。双手前伸执猛虎双耳。虎首宽大,圆眼前视,额中有细线斜格纹。虎四足前伸,尾巴向前卷曲。自小童头顶至虎腹纵钻一孔,供穿系佩戴。此器质地精良,造型优美,雕琢精细。

玉人  战国中期  最高者4厘米 最矮者2.5厘米  图右三个是1976 年河北省平山县七汲村中山国3号墓出土;左一个是 1976 年河北省平山县七汲村中山国6号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一、玉料呈黄色,半透明。从其形象看,应系一立姿孩童。头顶梳有圆形小髻。耳、目、鼻、口系以阴线雕出,比较清晰。圆脸。穿无领圆口长袍,窄袖。此童子袖手于胸前。胸部与两腋处琢有螺旋纹。腰间系有蔽膝,垂及足部。蔽膝由三块方形图案组成,上下二方无纹饰,中间的一块雕极细密的菱格纹。童子两腿伫立,胫足间可见斜方格裤脚。此童袍服下部以大方格图案为饰,方格内填以细小的菱格纹。
二、为墨灰色的玉料雕成,半透明。系青年女性造型,立姿。头上梳有尖角状双髻,上刻阴线细发。圆脸、耳、目、口、鼻皆以单阴线刻成,比较清晰。身着无领圆口右衽社小袖长袍,胸与两腋间琢勾云纹。此女袖手于胸腹间。腰系大带,而不见带钩。腹膝间可见蔽膝,蔽膝图案作方格形,三层,上下两格素面,中间的有细密的菱格纹。袍服的两下角有光素无纹的大方格装饰,其下可见裤脚。
三、为青褐色石料雕成立姿女性,身材窈窕,亭亭玉立。头梳一对角髻,圆脸。以单阴线琢出眉、目、口、鼻。双耳外张。身着无领袍服。胸与两腋间雕勾云纹。窄袖。神手干胸宜。袍服的纹饰分作三行。每行由五个大方格组成。方格中有素面的。也有雕细密的菱格纹的。不过它们都是交叉出现。长袍下缘有窄边。
四、玉料呈黄褐色,半透明。雕琢成身材矮小的女性,立姿。头梳角形双髻,表面琢有象征发丝的细阴线纹多条。圆脸。以单阴线琢出眉。目,口、鼻。身着圆口无领长袍,肩下隐起螺旋纹。右衽、小袖。玉人袖手。腰系大带,带面上雕绞丝纹。袍服以六块大方格为装饰,有的方格中雕有细密的菱格纹。有些方格保持素面。从袍服的下角可见开叉的衣襟。袍下可见裤脚。

玉人骑兽佩、战国中期、高3.1厘米 长 3.3厘米 宽1.4厘米、1957年河南省洛阳市小屯村1号墓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玉料呈灰白色,有黑色微斑,晶莹泛油漆光泽。小儿头梳双髻,短发梳向脑后呈环状。圆脸尖额,鼻梁隆起,小口微张,眉目清秀,双耳拳曲,双手前伸执兽耳。兽似伏虎,头略宽大,昂首,双目前视。身侧雕琢卷云纹,背臀部雕琢有双线斜格云纹,腹下有细如毫发的卷云纹,流畅生动。自小儿头顶至虎腹纵钻一个穿孔,可贯组绶随身佩戴。此器小巧玲珑,造型极精。它出土于洛阳东周王城北墙附近的积石积炭大墓,应是战国时期玉雕中的杰作。

三人踏豕玉坠饰、高5.1厘米,厚0.4厘米,最宽3.05厘米。2002年湖北九连墩2号墓出土。青白玉。局部有褐色沁痕,雕出三人迭立踏豕纹样。三人五官清晰,窄袖长裙、袖手而立,猪作奔跑状。该玉饰出土于2号墓内棺,为墓主佩饰。此玉饰纹样不同于以往云纹、龙凤纹等玉礼器的装饰作风,显示出玉器功能的世俗性变化。这也是目前所见中国较早的杂耍纹样。

河南洛阳铜加工厂出土的战国跽坐玉人,玉人抬头平视,头梳低平髻,双手扼于腹前,身线刻三角纹、方格纹和条带纹,高7.5厘米。
春秋战国时期,玉人的器形、纹饰少有共同之处,很难通过类比分析将其特征进行总结,这就造成在对春秋战国时期玉人鉴别的难度增大。
目前我个人认为可行的鉴别方法,尽量记住所见到博物馆藏及有明确出土记录的玉人的年代、器形、纹饰特征;仔细观察工痕、如有沁色更要仔细观察沁色是否为天然形成。以上条件缺一不可,如有一个条件不符合,即认定为假!
下篇将详细介绍汉代玉人,我个人认为玉人纹饰的第一个鼎盛期应为汉代翘袖折腰玉舞人,而第二个鼎盛期则要到了宋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