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路军三个师真是“丙种师”?多年的以讹传讹,至本文发表可休矣

 lixj1028 2022-01-10

1937年9月11日,寇深矣,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明令发布,即日起废止所有“路军”番号,同日改授我党领导的第八路军为“第18集团军”,原辖第115师、第120师和第129师的番号不变。许多年以来,各类军史文献几乎一致认定,八路军(第18集团军)的这三个师均为“丙种师”编制,包括一些著名的军事专家,也基本持此观点。

文章图片1

(朱总司令)

应该承认,国民革命军历史上确实出现过“甲、乙、丙”三类步兵师的编成方式,其中“丙种师”作为其中最末的一档,当然是额定兵力兵器最少的一种。所以绝大部分军事文献和军史研究者,将国民政府给八路军三个“丙种师”的编制,归结为老蒋对红军的某种“歧视行为”,是故意为之,以此来限制八路军的发展,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这么多年来研读抗日战争史,从笔者到众多历史爱好者,应该注意到一个历史事实:八路军各师采用“二旅四团”编制(另师部直辖一个独立团或教导团),而最先投入淞沪会战的国军精锐第87师、第88师也是“二旅四团”的编制。以孙元良第88师为例:当时下辖第262旅(第523团、第524团), 第264旅旅长(第527团、第528团)。

问题来了,作为中央军嫡系精锐的德械师,难道也被“歧视”了吗?显然,事情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

文章图片2

(彭副总司令)

一、国民革命军早期是“三三制”。

国民革命军在1926年7月誓师北伐时,师级作战单位并没有分档,在最先完成编组的六个军中,完全模仿苏军的“三三制”原则,即何应钦第1军、谭延闿第2军、朱培德第3军、李济深第4军、李福林第5军和程潜第6军。理论上每个军辖三师、每个师辖三团,编成时间从1926年1月开始。

不过由于派系之间的壁垒,实际上在出征之前,第1军增加到五个师、第4军增加到四个师、而第5军却只有两个师。但是这六个军所辖的20个师,却都是下辖三个团的,所以总数为60个步兵团(欠第27团)。至于从1926年3月开始“加盟”的李宗仁第7军和唐生智第8军,干脆有点自行其事了,桂军编成了九个旅、而唐部湘军编成了六个师。

北伐军本来就是南方各派军队捏合起来的,部队编制不完全统一可以理解,但是师级部队辖三团及团以下建制的“三三制”原则,确实是总司令部的规定军制。

文章图片3

(第115师师长)

北伐战争期间,大批原北洋系部队、云贵川军阀部队、冯玉祥的部队、阎锡山的部队纷纷宣布效忠国民政府,摇身一变也都成为了“国民革命军”。但是这些军队的编制堪称五花八门,各有各的编组规则和作战序列,有的师上万人、有的师几千人,属于事实上的历史混乱时期。

尤其是老蒋在招降纳叛过程中,军衔和番号随意乱授,如今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比如周凤岐的浙军第3师投蒋后,立马给了国民革命军第26军的番号,全军不过10000余人,那么临时增编的两个师级番号,想想就知道每师能有几个兵。其他冯、阎、李等几个军头也是这么干的,因此这一时期的“军”、“师”究竟额定编制如何,只有天知道了。

东北易帜后,国民革命军在表面上完成了“统一”,至1928年底,老蒋终于腾出手来可以裁减和整编军队了。

文章图片4

(第115师副师长)

二、“甲乙丙”三种师级编制的出现。

1929年1月,蒋冯阎李等人在南京召开了“编遣会议”,商定把全国军队缩减到65个师约80万人的规模,并出台了《民国18年陆军暂行编制表》。不过老蒋把持的军事委员会严重“走私”,编遣方案明显的偏袒中央军,另外几个当然不干,于是爆发了一系列新军阀混战,既然都刀兵相见了,什么编遣什么编制也就不了了之。

直到中原大战结束的1930年底,南京方面在战争中胜出,总算可以继续整编军队了,于是把1929年的陆军编制表又修改了一番,发布《民国19年陆军师暂行编制表》,决定取消“方面军”、“集团军”、“军团”、“军”等乱糟糟的战时高级编制。全国军队缩减规模后,以“”为基本作战单位,以“路军”为高级编成单位。

第八路军的番号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只不过,当时还属于陈济棠的粤军,直至该部发动“两广事变”被撤番。

文章图片5

(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

并且在《民国19年陆军师暂行编制表》中,首次将师级编制划分为三种:甲种师,三旅六团制;乙种师,二旅六团制;丙种师,二旅四团制。此间四川、云南和新疆等三省地方军编制保持不变,并一直维持到抗战爆发前,而其他包括中央军在内的各派系军队,陆续实施了“路军”和三类步兵师的整编,绝大多数军级番号同时被撤销。

也就是说,“甲乙丙”三种师级编制的出现,是在1930年到1931年间,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需要将“军缩编为师”,同时在整编过程中,各派系军队的原有各军充实程度也不尽相同,既然“师”的来源不太一样,那么在进行缩编和整顿的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兵力规模肯定也不同。

文章图片6

(朱总和彭总)

既然是要将绝大部分的军改为师,就涉及到裁汰比例的问题,比如一个杂牌满编军40000多人硬给缩成一个师,怎么也得给个“甲种师”的编制,否则非得哗变不可;那么一个不满员的杂牌军,给你个“乙种师”的编制就烧高香吧,至于严重缺额的杂牌军,要么裁撤、要么至多给个“丙种师”。

所以要改变一个认知误区,“甲种师”并非蒋系中央军专属(数量肯定最多),它还必须考虑整编之前的实际状态,是所属派系和兵员数量两项因素叠加的结果。事实也很清楚,“甲乙丙”三种师级编制,是为了满足当时军队的不同情况而设置的,当然也要给老蒋无论的暗箱操作留出空间。

文章图片7

(贺总和聂总)

三、对于“甲种师”普遍存在的误解。

根据1930年整编的规定,三类师具体的额定编制如下:

甲种师:编组三个步兵旅,每旅辖二个步兵团,师直辖炮、工、辎各一营。

乙种师:编组二个步兵旅,每旅辖三个步兵团,师直辖炮、工、辎各一营。

丙种师:编组二个步兵旅,每旅辖二个步兵团,师直辖炮、工各一个营。

文章图片8

(第120师首长)

有读者一定会提出质疑,怎么甲种师和乙种师都是六团制呢?出错了吧,笔者很负责任地说:没错,《民国19年陆军师暂行编制表》就是这么规定的,“甲种师”理论上也是六个团的编制,只是比“乙种师”多了一个旅级番号和司令部而已,甚至连师部直属队的编成也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虽然都是六个步兵团的编制,但是“甲种师”是有三个旅部的,随时可以在每个旅内增设一个团,而“乙种师”则没有这个上升空间了,因为只授予了两个旅的番号。比如为了“率先垂范”,老蒋的起家部队第1军,即在第一次编遣会议之后的1928年7月25日,以原第2师、第22师、第71师等三个师,在徐州就地缩编为新的“第1师”。

人家那是嫡系中的嫡系,所以第1师当然是按“甲种师”的编制,下辖第1、第2、第3旅共六个团23342人(并非九个团),师长则由原第一军团总指挥刘峙降任。

文章图片9

(德械师)

但是该师毕竟有三个旅的编制(期间裁撤第1旅旅部,后纳编独立第2旅为师属独立旅),所以到了1930年11月8日,代师长胡宗南转正时,第1师正式改为三旅九团制的甲种师,兵力已接近30000人。所以嘛,理论是理论,实际是实际,这就是中央系甲种师的猫腻所在,但是这不代表“甲种师均为三旅九团制”。

如果通读国民革命军发展历史,当知1930年的这次整军,跟后面1946年的“整编”其实大同小异。在之前关于“整编师”的专文中,笔者曾特别说明,30年代早期的甲种师和乙种师,其实跟1946年的整编师性质是完全相同的,无非是称谓不同罢了。

比如我们熟知的整编第74师,在1946年初完成整编时,只下辖三旅六团30000余人,但是在孟良崮战役之前,已经获准每个旅再增编一个团,实现三旅九团的超大编制。如果九个团全部纳入战斗序列的话,几可达到36000余人甚至更多,这跟胡宗南当年的第1师几乎没有区别。

不过在1947年5月初,这三个团的新兵刚刚补充完成,尚在临沂整训,故未在孟良崮被华野歼灭,后来也成为整编第74师重建的重要力量。

文章图片10

(调整师士兵)

三、“丙种师”含义的变化。

正是因为在1930年出现了二旅四团制的“丙种师”编制,造成许多军事文献简单地认为,八路军的三个师因为也是二旅四团制,当然就是“丙种师”,其实谬也。实际上,“丙种师”这个编制的具体释义是发生过变化的,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消失了。

有一个军事常识大家要理解,从现代战争形式的发展来看,步兵师绝非简单的“人数越多越厉害”,它需要考虑指挥能力、士兵素质、装备水平和步炮比例等诸多因素,所以师级作战单位的具体编制,也是随着实战中得到经验和教训,来不断进行调整和发生变化的。

因此到了1932年5月12日,军事委员会以减少数量增加质量为目标,再次修订了陆军师编成方案。根据是年6月颁布的《民国21年陆军师暂行编制表》现行编组的甲、乙、丙三类师的编制即行取消。

文章图片11

同时以“军”为基本编成单位直属军委会指挥,国民革命军拟整编为48个军96个师。其中陆军各师按步兵二旅四团(师直包括骑兵连、炮兵团、工兵营、通信营、辎重营、卫生队、特务连)的编成原则,逐步定编,这是第一次宣布取消甲、乙、丙三种师的分档,理论上应该不再有“丙种师”的概念,

然而这次公布的编制并未得到切实执行,随即爆发的长城抗战以及需要大规模对红军用兵,让此番调整又成为了“马歇尔计划”。到了1933年9月间,拢共只完成了41个军的改制和整编,并且各军以下的编制仍然五花八门,甲、乙、丙三种师的编成依然如故,甚至还有番号重叠的现象,一个字贼乱,二个字特别乱。

文章图片12

无奈之下,在1933年的晚些时候,为了适应与红军之间的作战,军委会再次决定精简编制,推出了《民国22年“剿匪军”编制》:将步兵师的编制又重新划分为甲、乙、丙三种:甲种师为二旅五团制(含一个补充团);乙种师为二旅四团制;丙种师为三团制(不设旅级司令部、同时增编特务营)

期间各师的炮兵编制也被大大压缩,有的部队甚至取消了师属炮兵团营。究其原因,是为了应对红军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法,人数过多的重装师完全不够适应。比如前述的胡宗南所属第1师,1936年9月调回陕西后,即在咸阳以独立旅为基干扩编为第78师,而第1师则缩编为二旅五团制的新式“甲种师”。

换言之,1933年“丙种师”的含义,已经不再是二旅四团制,而是师直属三个团的“三角师”标准。比如王耀武的第51师、甘丽初的第93师,虽然皆为中央军嫡系,但当时都还是三团制的“丙种师”,

文章图片13

五、抗战爆发前“丙种师”编制取消。

自1935年3月起,随着日本侵华的步伐加快,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工作也逐步推进,军政部又一次着手对陆军进行整理和整编。在德国顾问的建议下,通过购买一批欧洲各国武器装备,准备分五年时间共十期编练60个“国防师”,而国防师只有一种标准编制:二旅四团。

在国防师的编组过程中,又出现了“调整师”和“整理师”两大类型(其实还有少量新编师,略过)。所谓“调整师”,是指在1935年下半年开始进行第一批国防师的整编时,由于此时采购的德械装备尚未运抵中国,各部队只能先在编制体系和武器装备方面进行一些内部调整,故称调整师。

根据这一规划实施整编的部队称为“二十五年调整师”,第一批入选的调整师有第2师(师长黄杰)、第11师(师长黄维)、第14师(师长霍揆彰)、第25师(师长关麟征)、第36师(师长宋希濂)、第57师(师长阮肇昌)、第67师(师长李树森)和第87师(王敬久),以上总计8个师,另有教导总队和钟松的独立旅。

文章图片14

所谓“整理师”,是指列入计划但是尚未轮到编组的各师,暂以二旅四团制为标准进行整理,故名整理师。同时规定:在编制上除了使用军委会统一颁授的番号、统一规定的调整师和整理师、新编师编制结构外,其他编制、名目、番号一律不予承认。

因此到全面抗战前夕,国民革命军已经不再有什么“丙种师”的编制,理论上(注意这个词)只有调整师和整理师两种,且统称为“国防师”。

文章图片15

当然,这次整军是有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一下子把183个师全部在短时间内完成改编,至1937年7月,蒋系中央军共调整了35个师、整理了24个师,东北军调整了10个师,运用调整方式而未完成的有5个师。另有粤军10个师、川军26个师、9个独立旅被整理,在中央系的30个师里,基本上都接受了一些德式装备,其中还有一些是全部实现了德式装备。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国防师”一律采用二旅四团的编制,但是在早期的“调整师”当中,还增编了两个由师部直辖的补充团,使用换装德式装备时淘汰下来的旧式武器,以备战场上的伤亡补充。如此,就使额定兵员不足11000人的调整师,总兵力却达到了14000余人,比如第87师、第88师等。

某种意义上说,大部分调整师可以视为之前的“甲种师”标准、整理师可以视为之前的“乙种师”标准。

文章图片16

(第129师师长)

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派系的军队,由于之前兵员数量过于膨胀,不可能一下子缩编到位,所以仍然保持着三旅六团的编制,比如冯治安的第37师、张自忠的第38师、马步芳的第100师、李家钰的第104师等等。也有一些还维持着三团制的师,这都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上述不符合国防师编制的部队,本来也需要排队分批进行“整理”,但是抗日战争的爆发,打断了这个进程。

历史上,国民革命军的四次大整编,受限于政治环境和军事形势的纷乱,没有一次彻底完成过,所以在不同时期,编制不完全统一并不奇怪。我们强调的是,自1935年“整军”开始,已经没有了甲、乙、丙三类步兵师的分类,那么“丙种师”也就成为了历史。

文章图片17

六、第八路军的真实编制标准。

早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的1936年底,国共双方即开始在西安进行关于红军改编问题的谈判,期间整整谈了三个多月,而谈判的时间点,也是在取消了“甲乙丙”师的编制之后。直至1937年3月8日,谈判双方才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史称“三八协议”,这个协议的主要内容有五条,其中第三条内容为:

“(三)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取消红军名义,服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其编制人员和给养补充,按国军同等待遇。红军中最精壮者改编为三个国防师,计六个旅十二个团及其直属工兵、炮兵、通信、辎重等四万五千人。在三个国防师上设总指挥部。各级人员由自己推选,报南京批准,政训工作人员可由中央派人联络”。

特别注意,“三八协议”里已经明确表述,红军是拟改编成为三个国防师,而不是什么甲乙丙种师。

文章图片18

(贺龙和两位独臂将军)

另附一例,就在红军准备实施改编奔赴抗日前线之际,由于在南京的老蒋中途变卦,朱德、彭德怀等前线将领,曾于7月26日联名致电中央军委,认为南京方面对红军改编所提条件苛刻,“超过我们统一战线的最低限度原则,如果接受,红军有瓦解危险”,他们在电文中指出:

“我们改编三个国防师一个军部及若干地方武装,是最低限度的原则与要求”,如果南京方面不同意则拒绝谈判,必要时准备将谈判经过公布,他们主张“我们利用现在有利形势,立即自动地编为三个师一个军部,向全国公布”。建议应采取必要准备“使全体将士了解争取抗日斗争的艰苦,使全国人民了解红军抗日真诚”。

看见了吧,关于八路军改编后的编制问题,双方一直谈的都是“国防师”,那么国防师的标准编制是什么呢?当然是二旅四团制,哪有什么“丙种师”的字样?这么多年以讹传讹罢了。

文章图片19

(八路军女战士)

淞沪会战爆发后,老蒋迫切需要红军开赴抗日前线,遂有妥协,于是8月间第八路军完成了改编,三个师分别为“二旅四团”制,其中第115师15500人、第120师14000余人、第129师13000余人。我们以第115师为例,下辖第343、344旅共四个步兵团,另师部直辖独立团,全师五个团15500余人,是不是超过了孙元良第88师的六个团14000余人?

因此,关于八路军三个师为“丙种师”的结论是非常轻率的,那就是三个标准编制的“国防师”,当然,由于国民政府不可能给红军提供什么德式武器,所以它们无法称为调整师或者整理师。准确点说,八路军的三个师是按照“国防师”的标准,由红军主力所编成的正规步兵师,并且肯定是足额的。

而南京方面真正企图限制的点,第一是不想给总部的编制,打算将三个师分拆使用,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第二是企图插手军政主官的任命,阴谋改变部队的性质;第三是要求朱毛“出洋”,使八路军失去正确的指挥。当然,这三点都遭到延安方面的断然拒绝,最终服软也的是老蒋。

文章图片20

(八路军主将东渡黄河)

尾声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上,军事委员会根据抗战第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决定将陆军师的战时编制仍然改回“三角师”,也就是取消两个旅部,由师直辖三个步兵团和一个野战补充团,师司令部另增设少将步兵指挥官一名,必要时担负起原旅长的指挥之责。

再不久又在大后方成立补训处(嫡系部队有师管区来训练和补充新兵),遂又撤销师属野战补充团,彻底改为一师三团的“三角制”,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1946年。此改编计划并没有同时实施,比如山西、浙江、山东的部分军队都迟至1942年才开始陆续实行,但既然明令改制,也就标志着,“国防师”的编制形式再次发生了变化。

而我八路军挺进敌后,在广袤的华北地区打击日寇,自身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至1940年以后,基本摆脱了重庆政府在军制方面的束缚。比如第115师自建了七个“教导旅”、第129师自建了七个“新编旅”等等,更不能用什么重庆方面的军制标准来衡量,属于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情况,就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了。

文章图片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