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熟悉的东印度公司,不熟的十七世纪荷兰

 昵称7563359 2022-01-10

荷兰风俗画家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1632 -1675)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直到19世纪后期在法国才被“重新发现”。1868年,法国政治记者、美术评论家Théophile Thoré-Bürger在美术杂志投稿,称赞维米尔绘画的市井写实主义。后来法国意识流作家普鲁斯特和天主教诗人保罗·克洛岱尔等都高度评价了维米尔的作品。法国人由于其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对艺术有敏锐的感觉,“发现”不是偶然的,画家、记者以及评论家等在19世纪类似的“发现”并不止一个。比如,印象派画家马奈、莫奈等发掘了荷兰“黄金时代”艺术巨匠之一的哈尔斯;1861年,法国博物学家亨利·穆奥发现了世界奇迹之一的吴哥窟。

维米尔生前死后都不出名,画价低贱,晚期甚至在贫困线上仓促走完43岁人生。如今被认为是17世纪欧洲最具天赋和技巧的画家之一。维米尔在构图、技巧、立意、灵感等所有方面,都超过他的同行。在达利的艺术评分系统中,维米尔的作品高居古往今来第一位。在泥沙俱下的艺术史里,果然,时间最公平。维米尔的作品画面静静地流淌着荷兰黄金时代的风物人情: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窗前读信,手工缝纫。

端盘倒奶,弹琴悦乐。

小憇静院,寻常人家。

虽然没有太多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但生活之朴实却是温馨感人的。而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也经历着的,你我都能做到的,所以容易感受平凡人过寻常的生活,才会有日复一日的细水长流。维米尔一身意气与灵感,手拿调色板,思绪在现实与理想中漫延翻滚,四面八方涌来的知识与技巧皆让他有了可施展的空间,他像串起一粒粒珍珠一样描绘,一件接着一件描绘。有时候我们看到这世上的细微动人处,就会情不自禁地想:美好,在于发现;幸福,在于创造。

一张桌椅一块毛毯,都是沉默的神迹。

一次打盹一次看信,都是静美的时光。

《台夫特城景色》    

《地理学家》

细看维米尔的作品,可以理解历史经济。十五世纪是大航海时代,强调的是理解和解释,是一种对科学的诠释。十六世纪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十七世纪则是西方大航海时代的新格局,资本主义的崛起,殖民主义的扩张。绘画中,其实每件物品都牵连历史,比如《台夫特城景色》(View of Delft)可看到荷属的东印度公司的仓库;《地理学家》写出了整个17世纪欧洲远方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决心。艺术总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因为艺术表现观察和表现,是画家对生活的感悟。即使是维米尔这样纯粹的画家,时代风物也会不经意地成为画中背景。维米尔作品不多,仅34幅作品留存,但每一件都是精品,我们下面看看他的部分作品。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维米尔,唯女人、与光即成永恒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1665,藏于海牙莫瑞斯泰皇家美术馆

她在向你靠近还是离你远去,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她属于荷兰式理想主义的、有时过度表达的画派,叫做“Tronies”(真人肖像画)。“Tronie”一词原指容貌,是流行于十七世纪荷兰的一种绘画类型,意图多在于表现特别的服饰、面容,或是一些艺术效果,如光线、衣物和首饰的质感。她就是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画中少女神秘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维米尔赋予她一双会讲故事的眼睛,是“临去秋波那一转”?还是“回头一笑百媚生”?她的风姿摄人心魄又柔和微妙,我们无从知道她的名字,也不知她的身份,我们沉迷之际,只能叹息一句:维米尔,唯女人、与光即成永恒。不要把彼得·韦伯执导的那部电影当真,那是用最帅的男人最浪漫的故事去虚构。电影改编自崔西·雪佛兰同名小说,根据维米尔这幅作品展开,以追寻名画背后的故事为线索。不过电影的号召力,也带动了世人对维米尔的疯狂追捧。到如今,荷兰海牙莫瑞斯泰皇家美术馆不得不全年采取客流管制。人们趋之若鹜,只为一幅作品——《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维米尔为什么会画一位无名女性呢?其实,她戴光洁而璀璨的珍珠耳环以及东方式头巾,掩饰着一种商人阶层的世俗化。




《沉睡的女仆》


凝结层的魅力

《沉睡的女仆》1656年,藏于纽约大都汇艺术博物馆

《沉睡的女仆》体现了维米尔的“过度刻画”。所谓绝品,通常体现为一次性、才华的意外。陈丹青说这幅画“过度刻画”之处在陶罐和毯子这部分,维米尔增加了涂抹和堆砌的厚度,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我们惊讶,这是多么凝重而璀璨的密度啊!这种颜料的凝结层,就是油画的魅力,那是一种久经磨炼的质地感。这种由油料、色彩、笔触绵密叠加的凝结层效果,在印刷品上以及摄影镜头下难以复原,你只能站在原作前才更清晰地观察到凝结层的魅力,这就是我们需要创造条件多去美术馆的原因之一。一个沉静的午后,一个妇人手肘靠在桌子上撑着头,半斜半倾就睡着了。画面自然平实,意境却迥出意表。可是这幅小小的画,是画家在描绘的过程中,忽然“凝心入定”了,就像沉睡的这位妇人那样。我们为之感动的,是看到朴实的劳动之美,她实在太累了,你不忍心去打扰她的清梦。整幅画犹如一块白色渗入暖色主调而凝结成的巧克力,一块略有瘢痕的温润的老玉,你会感受到那句“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安然。




《戴珍珠项链的女人》


色彩之美

《戴珍珠项链的女人》, 柏林画廊

走向维米尔作品之时,我们会发现他的笔触是多么的细腻,色彩是多么的耀眼。我们对维米尔的个人生活知之甚少,学者认为,他在绘画之外,要有另外的谋生手段才能支撑子女众多的家庭。关于颜料,我们在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看到在一个聚会上,一幅维米尔新作亮相,画布徐徐揭开,是一幅《戴珍珠项链的女人》,众人屏声静气观赏,却被某位商人嘲笑:“这是印度黄吗?从圣牛的尿液中蒸馏提取的,这种牛只吃芒果叶子长大。你用蒸馏过的小便给我妻子的画作罩染。”而维米尔不卑不亢地回答:“这是对的颜色。”维米尔喜欢使用昂贵的颜料,比如他用的蓝色颜料叫“天青蓝”,非常昂贵。维米尔也是在客人已经付款的情况下才会使用。相比伦勃朗使用的颜料就相对低廉,比如用“大青”,大青呈现的效果不错,但它会随着时间而变得灰突突的。“天青蓝”此色不易得,从莫高窟壁画所用的颜料就可知。壁画的颜料来自有色岩石,雄黄,绿铜矿,朱砂,孔雀石,青金石……净雅靓丽的蓝色,颜色淡的为天青,为青金石颜料,从一块青金石中可以得到浓度有细微不同的蓝色,中国少有青金石,只能来自西方的高价进口。其实,从画中颜料以及衣饰,我们可以感受到荷兰画派的那种超越精神,他们追寻生活的宁静、满足、专注与生命之美。




维米尔绘画中的乐器与音乐


经典巴洛克

光影入画,色泽鎏金,作为欣赏名画主体的我们,还会特别留意到维米尔的一些出现乐器的画作。有时会思索,画中人究竟在弹奏什么曲子?作品出现的乐器是巴洛克时期流行的乐器,包括维金纳琴、维奥尔琴以及鲁特琴之类。至于他们弹奏什么曲子,可以无限想象,但肯定是17世纪流行的。

《站在维金纳琴前的女子》1670-1672,藏于伦敦国家美术馆

《坐在维金纳琴前的女子》,伦敦国家美术馆

《坐在维金纳琴旁的年轻女子》约1670—1672年,纽约,莱顿收藏

《吉他手》,藏于伦敦肯伍德住宅

《终止奏乐的女孩》1658-1659,藏于纽约弗里克收藏馆


《持琵琶的女人》1662-1664,藏于纽约大都汇艺术博物馆


《音乐会》1664年


《音乐课》1662-1665年,藏于白金汉宫

《情书》1669年,藏于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


在陈丹青讲述维米尔作品的【局部·凝结层的魅力】中,穿插着一些背景音乐,片头有我们熟悉的维瓦尔第《四季.冬》第二乐章(L'inverno:II. Largo)以及《四季.秋》第三乐章(L'autunno:III. Allegro);片中有柔美沉静的《“月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有印象派德彪西的《阿拉伯风格曲之一》,讲到维米尔那副《沉睡的女仆》的“过度刻画”时,隐隐传来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那真是感动时刻啊!片尾则是以散发着莫扎特气息的贝多芬《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Op.24)第一乐章结束。在名画欣赏中与古典音乐不期而遇,对于乐迷来说,有他乡遇故知那样的意外和兴奋。我认为,在维米尔作品欣赏的音乐背景若增加巴洛克时期的世俗音乐和尼德兰乐派的牧歌,在欣赏上或许更能经历一种“时光倒流”,穿越回维米尔生活的那个时代。维米尔生活在巴洛克中期,与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宫廷乐正吕利同一年出生,而那时巴赫、亨德尔、珀赛尔等晚期巴洛克音乐大师还没出生。那时音乐摆脱了宗教约束,走向世俗。在回顾一些同样描写艺术家的电影,大多是音乐与绘画交相辉映的,比如那部描写17世纪巴洛克时期音乐家的电影《日出时让悲伤终结》,其意境神秘如“晚上,我独自登船,在池塘上穿行于灯芯草和睡莲的巨叶之间”,剧情还刻意编篡了一位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法国巴洛克时期画家卢宾·鲍金,他应剧中维奥尔琴音乐家所邀,为其作了一幅隐喻的油画——《编藤的酒壶》。其中的音乐作品均挪移于古典音乐,曲目包含吕利、库普兰的作品,以及科隆布、玛莱斯师生的古大提琴曲。
荷兰画派的画家们从16世纪威尼斯画派和17世纪初弗兰德斯画家鲁本斯的身上,学到了纯色之美。弗兰德斯画派一方面有加尔文主义那种道德上的严厉,另一方面又有获得解放的世俗资产阶级的风习,两相矛盾,在人像上产生了一种新典型。在新的典型里,美与实用结合为一。荷兰画派应时代精神而生,通过写实的强化和大量世俗风情的表现,开启了现实主义风情之先河。全能的伦勃朗对光影的掌握已经臻于绝艺,维米尔以美丽与神秘的人物征服世人,哈尔斯则以乐观主义刻画人物,荷兰画派籍此达到了西方艺术史上又一个巅峰——荷兰黄金时代。

真正的大师是能够做到简单而深刻的,从维米尔的绘画回顾展我们可以亲身感受这点。如果哪天碰上有大师的回顾展,有机会都尽量抽时间去看看,正如陈丹青所言,要向各国征集一位画家毕生的作品,非常贵,非常非常麻烦。你要是错过一次艺术家的个人回顾展,等于是此生再也等不到下一次机会了。因为回顾展收集的不光是作品,而是岁月,岁月无价。那些让你惊呼赞叹的艺术如山上层层桃李花,种植在人间的春景里。我常常羡慕那些,能有机会辗转各国看艺术展的人,他们自带审美气质,行走在明媚的艺术春天里,大概可算不曾虚度此生了。我也多想有那么一天,自己自忖着抿嘴浅笑:“以梦为马,未负韶华”。


十七世纪,是荷兰历史巅峰和光芒璀璨的时期。荷属东印度公司的崛起,为跨国贸易、科学、经济、知识领域及艺术注入新力量,引领荷兰走向辉煌的黄金时代。由于经济的繁荣发展,新兴中产阶级因此出现。中产阶级的热钱滚入艺术市场,其对艺术品需求量日益增多,艺术品的内容也被大幅改变。

相较于当时欧洲其他国家,当艺术家还效忠于教会、皇室及贵族时,荷兰的艺术则是走向平民百姓,画家也受惠于此蓬勃的艺术市场。十七世纪至荷兰游历的旅者,也都惊讶于荷兰人民所拥有的画作量,保守估计约有上百万幅画问世,而且也维持相当水准的质量(富裕市民家中通常挂满了画,少有十几幅,多则达数百幅)。

艺术家各有专精,也拥有选择主题的自由,同时为迎合市场客户的喜好,也有商业性的考察。绘画主题相当多元,如:风景、静物、个人/团体肖像画、风俗画、历史等等。艺术不再专属皇家贵族,画作不再装饰于金碧辉煌的宫殿,而是悬挂在一般日常家中,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风景。小编将以八幅画作带你认识十七世纪的荷兰艺术一幅幅画作描绘社会不同的需求面向,让我们以十七世纪黄金时期的绘画来一探荷属东印度公司为当时荷兰带来的多元面貌吧!

库普《东印度公司之资深贸易商》1640-60

身着黑色装束的男士,是荷属东印度公司贸易商及其妻子。身后的奴隶为他们持着遮阳伞。背景是当时荷属东印度公司亚洲总部–巴达维亚城堡(今雅加达)。右前景可以看见东印度公司船舰准备启航返回荷兰。荷兰画家库普未曾到访意大利,却深受意大利画风影响。其作品风景富有典型地中海氛围,而朦胧的画风、笔触也更加突显画中人物的重要。

2.维梅尔《地理学家》,1669

一位地理学家正专注描绘地图。窗户洒落的光及那半空中停顿的右手,让时光仿佛凝止在那一刹那。这是维梅尔擅长的化一刹那为永恒。背景上方的地球仪,是亨德里克.宏第乌斯一六〇〇年所出版地球仪的一六一八年版。画家笔下的地球仪只露出宏第乌斯口中的东洋那一面,而东洋就是今日所谓的印度洋。对十七世纪初的荷兰航海家而言,航越那片海域非常艰辛。以地理学家为主题,充分表现出十七世纪荷兰渴望了解世界的向往。

3.霍赫,《台夫特的傍晚庭院:一个纺织的女人》

这里是台夫特(荷属东印度公司会所之一)一户寻常的庭院:远景的两个建筑,较高的是新教堂,另一则是市政厅。人物身着的颜色引领着我们的目光停留在这两位仆人身上:一位正纺纱(代表女性美德),另一位手提水桶及水壶,并谦虚地垂下头。霍赫利用画笔让画作中的她们显得更勤奋、高雅。透由光线的描绘,庭院地上的日光和红砖瓦,与纯净的蓝天形成强烈对比。而屋顶上方的白云,代表暴风雨刚过,雨后的阳光让一切感觉更加清新。史学家推测,画中阳光具有隐喻:祝福有道德之人。这幅画作体现十七世纪艺术从贵族走近人民日常生活。

4.维梅尔《读信的蓝衣女子》

由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全球贸易活动盛行,黄金时期的绘画主题也常出现:读信的女子,而地图也是画作中不可或缺的配角。有些读信女子主题的画作,会有描绘大海、船的画中画,以此比拟为爱与情人。维梅尔笔下这位身着蓝色外套的女子,沈浸在晨光中,专注地阅读着信。蓝色是十七世纪流行的颜色,而女子的身形或许会让人误以为她有身孕,其实她的穿着是当时时尚的圆锥状外套搭配保暖长裙(这样的穿着很适合当时气温偏冷的室内)。

5.大博斯查尔特 《万历花瓶插花静物画》

画家经常在米德堡(荷属东印度公司会所之一)的植物园及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到荷兰的异国物品中汲取灵感。来自遥远海洋的贝壳汇聚了富裕收藏家的热情。这样的热情,媲美1637年的郁金香狂热。郁金香、风信子等等这些外来花卉,深受大众喜爱,并成为绘画主题素材。

画中这只精致陶瓷花瓶是从亚洲进口至荷兰的典型代表,中国瓷器象征财富、品味,也为彰显荷兰的全球贸易盛况。这时期低地国的静物画通常代表某种寓意,如花卉暗喻无常、世间的享乐皆是短暂且易逝,这即是十六、十七世纪的尼德兰所盛行的画类,当中含有世界是虚幻且稍纵即逝的寓意。如这幅看似花团锦簇的花束,其实并不会同一时间盛开,且最终必会凋落。美丽细节中也隐藏着道德意涵。

6.艾维坎普《冰上一景》

冬季的冰天景色,是画家最喜爱的主题也是黄金时期最著名的风景之一。银白的天空与结冰运河,乍看之初一片祥和,画面像被静音一般。仔细一看,雪白场景其实情节丰富,人物生动且细腻。人们溜冰、玩雪橇、打冰球。桥的前方,有人因地面太滑而不小心跌交在冰地上。画面左方还能发现,有两位不小心跌进融化雪水的人士,还好有热心人士正协助拉他们一把。前景中,一位身着华丽装束的年轻人正面向我们,似乎要邀请我们体验十七世纪的冬季。

7.波特 《公牛》

这幅最具代表荷兰自然主义的画作,传统上,如此巨幅的尺寸是用以呈现历史、宗教主题。而波特以大画作来描绘自然界的生命,可说是创举。尽管如此,他依旧非常注意小细节,像是天空上的百灵鸟、草地上的阳光、牛背上的苍蝇及牛的胡须等等。牧人所倚靠的木板,有着画家的签名及年份。

8.扬.斯特恩,《老人歌唱,则青年吹笛》

斯特恩看似混乱、幽默的创作风格相当受欢迎。他知道将荷兰富有道德意涵的古老谚语包装在绘画里,远比冗长说教更加有效。画家表面上描绘孩子受洗的庆祝活动,孩子被女仆抱在怀中,孩子母亲懒洋洋地端着酒杯,而孩子的父亲则怂恿小孩抽烟斗。实际上斯特恩试图以画作来规劝众人—家长是孩子的榜样(上梁不正,下梁歪)。由于孩子不能明辨是非,若大人行为不合适,孩子也会模仿学习(正如左上方的鹦鹉会重复人们说话)。斯特恩描绘家庭的作品常是杂乱不齐,现今荷兰还会用”Jan Steen household”意指一个凌乱不整齐的家庭。

荷属东印度公司为荷兰迎来了黄金般的时代,各种领域也有极为杰出的发展。十七世纪在历史长河中特别闪耀,她揭开全球贸易的序幕,同时也拉近文化彼此间的距离,艺术作品出现了远方国度的人事物。舰队航行上千万公里,追寻心中的向往,而故乡的等候者,藉由异国珍宝,想像刻画着地球远端的风景。透由绘画打开时光隧道,得以欣赏当时社会真实/画家精心营造的风貌。一幅画作,汇集许多安排和深远用意,地图及地球仪反映出时代潮流,美丽花朵吸引众人目光,悄悄暗示着我们世事无常,而凌乱的家庭隐藏着教育内涵的重要性。无论行走了多远,对生活生命的想望,原来不分国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