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6岁仍想北伐,辛弃疾写一首豪放大气之词,连用五典成为千古名篇

 花开无田 2022-01-10


前言

他本是一位战力无双的文人,也是一位吟诗作词的武将,然而本该是天之骄子的他却生不逢时,他就是辛弃疾。

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辛弃疾多希望再次带兵攻打金国,收复被金国占领的土地,以报家仇国恨,但是奸臣当道、国力衰微,让他心力交瘁,无奈的他只能寄闲情于诗词,品浊酒于田圃。

少年壮志

世人一直将辛弃疾称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也一直以为辛弃疾是南宋人,但其实他却出生于金国,只不过在弱冠之年归国,后来也一直生活在南宋,所以才被称之为南宋人。

辛弃疾出生于绍兴十年,也就是公元1140年,而按照金国的年号是天眷三年,他是山东历城人,那时候山东全境是金国的势力范围,而且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也是金国的高官。可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辛弃疾一直想回到宋国,哪怕此时的宋国只是偏安一隅、倍受欺凌的弱国。而他的祖父虽然在金国任职,也一直想要回到祖国,可是祖父年迈,他的心愿也就只有这个有大志的孙儿能够实现,终于等到了一个好时机,于是辛弃疾在祖父的鼓励下决定回到南宋。

那是1161年,当时金国皇帝名叫完颜亮被柳永所写的一首《望海潮》所打动,他想要到江南看一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于是单方面撕毁宋金两国之间的和平协议,发动四路大军共计60万军队,意图在三个月内消灭南宋。此消息一出,金国境内的中原百姓纷纷造反,而这些人造反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原本这些百姓都是北宋的子民,虽然此时是金国人,但是数百年的爱国热情难以打消;第二,金国境内严格的民族等级制度,金国按照民族不同将百姓划分为四等,而汉人正是第四等,甚至被其他民族称为“汉儿”,以至于中原百姓大受打击,因此在金国境内的百姓都将南宋奉为自己的故乡。许多人都想回归南宋,这也包括金国的汉人官员,其中辛赞就是众人的代表。

在金国内部民乱不已的情况下,辛弃疾也在祖父的支持下参与的暴乱。当时21岁的辛弃疾提剑上马拉拢起一支2000人的队伍造反。但是在金国人眼中,辛弃疾这些人马压根就不够看,为了扩大自身势力,辛弃疾找到了山东豪杰耿京,耿京手下已经有二十余万人,有了辛弃疾的加入更是如虎添翼,就在他们准备有一番作为的时候,金国发生了政变。完颜亮被杀,完颜雍继位,完颜雍也取消了对南宋的军事行动,与南宋议和甚至下诏“在山者为贼,下山者为良民”,减轻国内矛盾。

皇帝诏命下达后,耿京手下不少人都不想再造反,可是耿京好不容易聚拢的队伍不想轻易投降,于是辛弃疾为耿京出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投奔南宋。耿京听到这个主意后立刻同意,就派遣辛弃疾等十一人前往临安觐见南宋皇帝赵构,表达耿京要万众归顺的想法,宋高宗听闻此事十分高兴,于是就将辛弃疾等人都封官,并且降下圣旨让辛弃疾速速告知耿京南宋同意他们归顺的消息。就当辛弃疾等人兴致冲冲地回到驻地才得知消息,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张安国投降金国,被受封为太守。

耿京一死,率众归顺一事成了笑话,按照正常人的想法肯定就是回京面圣,解释此事的缘由,可是辛弃疾不是一般人,他想要取张安国的首级回京复命,可是张安国如今在金国军营之中,营中精兵五万,想要在五万人中杀张安国何其苦难,但是辛弃疾并不怕,他召集了五十名勇敢的战士马不停蹄就赶到了金军大营。

在大营前,辛弃疾向守营的士兵说:“请张安国出营来见,旧时老友来访?”张安国当时正和金国将领一起饮酒,可能是喝醉了,也有可能是因为有五万精兵为依靠,认为自己肯定不能出事,于是就醉醺醺的出营门见辛弃疾,没想到辛弃疾一手就将他擒到马背上,等到士兵反应过来后,辛弃疾一众人已经走出去很远,哪怕金国士兵火速追赶也没能赶上,而辛弃疾活捉张安国后归宋后得到了南宋的承认,并且开启了他在南宋的为官之路。

连用五典成经典

然而辛弃疾南下后,在南宋朝堂上却倍受挤压,毕竟他是主战派,可是那时候的南宋并不想收复失地,再加上辛弃疾身上充满游侠精神,所以他一直都受到主和派的抵制,以至于宦途艰难,《美芹十论》也只能聊以自慰。

可是辛弃疾老而弥坚,年过六旬依然渴望再上战场,收复河山,而他在六十六岁写下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更是连用五典,将他的志向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一直是中小学课本中的必背词篇,全词在此就不赘述,在这首词中用典过多也让辛弃疾得到了一个“好用典故”的指责。在这首词中上阕中讲述了孙权与刘裕的故事,下阕有三典,分别是“元嘉北伐”、“佛狸祠”、“廉颇老矣”。

这首词的题目中有“京口”这个地名出现,于是上阕中都围绕着京口这个地点进行描写,在京口这个地方,主要有两个人物比较出名,分别是孙权、刘裕。

在《三国演义》中,孙权一直都是以侧面形象出现,而且并没有表现出来自身有多大的作为,所以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都感觉孙权比较弱,甚至前期受到张昭、周瑜的压制,后期受到陆逊等武将的威胁,但是真实的历史上孙权是一位非常有作为君王,曹操都曾称赞他“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孙权的谋略极高额,而京口这个地方就是孙权在天下三分的时候设置的重镇,抵抗曹、刘两家的进攻。

刘裕在这首词中并没有以真正的姓名出现,而是用了他的小名“寄奴”。刘裕是所谓的汉室后裔,可惜那个时候汉朝已经灭亡百余年,刘裕有幸是一个上进的人,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为成为了南朝宋国开国皇帝。而刘裕之所以能够成功也是以京口为军事基地,数次率军北伐收复失地。

在上阕中,辛弃疾描写这两位都是在展示自己年轻时代北伐梦想,他也想向他们二人那样跨马提刀,在战场上抛热血。

下阕中的“元嘉北伐”指的是刘裕的儿子刘义隆作为后继者也想像父亲一样北伐,完成一统天下的大愿,但是他在位期间三次北伐均都因为急功近利失败,原本想要“封狼居胥”立下不世之功,没想到因为战败险些灭国。

而“佛狸祠”所供奉的不是别人,正是北魏皇帝拓跋焘,拓跋焘的小名叫做佛狸,拓跋焘作为一个外族人,虽然过去数百年,但却受到偏安一隅的南宋百姓的上香祭拜,这里的百姓已经忘了亡国之恨,也引申为南宋朝廷已经丧尸了北伐的斗志。

“廉颇老矣”这个典故很经典,在战国之时,赵王听信谗言,重用一无是处的李信而放弃了老将军廉颇,导致赵国长平之战大败。

辛弃疾在下阕用这三典,也是符合当时南宋朝局。当时南宋皇帝想要出战,夺回失地,可是权相韩侂胄好大喜功,丝毫不顾辛弃疾“准备充分,再兴军事”的主张,没想到造成了开禧北伐的失败,韩侂胄因此被杀,辛弃疾也再次受到主和派的抨击,郁郁不得志,他也是恨自己如廉颇般难以舒展志向。

总结

二十一岁拉拢部队反对金朝统治,二十三岁千里奔袭活捉张定国,在南宋朝堂之上是主战派的代表,赋闲在家时也时时刻刻想着收复河山。他的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而活,可是朝堂之上风云诡谲,向有豪气的他常常遭人攻击,只得写下词作抒怀壮志,可是他还是没能等来北伐成功的那一天。

只能说,时耶命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