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歧里“拔元”残匾试解

 泷西山人 2022-01-11

凤歧里(吴勇华摄)

昨日山人于本公众号发表了《牛年七聚》一文,文中介绍了近日在凤歧里发现了一块残匾,并附黄六先生的拓片。

在没有见到拓片前,山人通过照片,已断定此匾没有什么价值。

文章发表当天,即有领导询问山人:这块残匾中的文字究竟是什么意思?

据市档案馆吴勇华先生介绍,由于风化严重,匾额的正文,依稀可以辨认出是“拔元”二字。

“拔元”二字依稀可辨(吴勇华摄)

拔元是拔贡第一名的意思。拔贡为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生员的一种。道光十年《西宁县志·卷九·选举》载:

拔贡每十二年一举(雍正五年改为六年一举,乾隆十七年复定为十二年),直、省学政于科考后合两试优等生员,择文行兼优者考选,府学二名,州、县学一名,会督抚复试,疏请贡入成均。才不中选者,宁缺无滥。既赴部,奏请廷试,考列一二等者简选引见,候旨录用。

译文:

拔贡生每12年荐举1次(雍正五年〔1727年〕改为6年荐举1次,乾隆十七年〔1752年〕又恢复为12年荐举1次)直隶省和各省的学政在科考后,在岁试和科考两试成绩优秀的生员中,选择文章品行兼优的人考查推选。府学2名,州、县学1名,与总督和巡抚一同进行复试,上疏请示送入太学。才能不符合要求的,宁缺毋滥。到礼部报到后,上奏章请求进行廷试,成绩一二等的,选择其中符合条件的人,引见皇上,等候皇上圣旨录用。

拔贡生(拔元)与恩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一样,都是贡生。贡生本质上还是秀才,但有了当官的资格(秀才还没有)。其中例贡是捐纳回来的,即用钱买回来的。贡生的地位远没有举人高。

清代东安的情况与西宁(今郁南)一样,12年选拔一次拔贡生,名额1人。由此可知,所谓某某县的拔元(拔贡生第一名),其实就是拔贡生,因为不是第一名,他根本不可能被录取!

上款拓片(黄六拓,吴勇华摄)

该匾的下款已不存,上款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云浮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云浮市西雅房书画社社长黄六先生拓片,山人据拓片初步识读如下:

头品顶戴。兵部侍郎。都察院副都御史。广东巡抚□……□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工部侍郎兼管钱法掌事务。广东全省□……□。

□……□表示缺字,具体缺多少字,不详。由于该匾为残匾,文字脱落比较严重,不能完整了解其意思,因此断句无法分辨哪里该用句号或逗号或顿号等,只以句号表示停顿。

上款有关官职制度解释如下:

头品顶戴  即一品顶戴,是皇帝赏赐的荣誉,不是什么官爵。顶戴,俗称“顶子”,是指清朝官员帽子上所嵌的宝石,不是指整个帽子。按《大清会典》规定,从皇帝到各级官吏都要在所戴朝冠或吉服冠上佩戴各色宝石和素金,以此表示官品的大小。清朝最初定制,一品用红宝石顶,二品用珊瑚顶,三品用蓝宝石顶。

兵部侍郎  是兵部的副长官。清朝六部均有侍郎四名,即各部有4名副长官。

都察院副都御史  官名,明代开始设置,是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的副职。副都御史也分左右,为正三品。在外的督抚,也加都御史或副、佥都御史衔。清沿置,以左副都御史协理都察院事,满汉各2人。以右副都御史与右都御史右佥都御史为外督抚系衔。乾隆十三年(1748年)废右都御衔。

太子太保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都是东宫官职,均负责教习太子。太子太师教文,太子太傅教武,太子太保保护其安全。古代不少人的太子太保等头衔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不是真的给太子上课(比如刘墉),有的皇帝根本就没太子,也封别人做太子太保。有的皇帝还是小孩,也封别人做太子太保。

兵部尚书  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清代为从一品。

都察院右都御史  都察院(国家的监察机关)的长官,都察院为国家的监察机关,其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

工部侍郎  明、清两朝六部之一工部的副长官,明代为正三品,清代为从二品。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

兼管钱法掌事务  是兼管钱币制度和有关事务的意思。钱法,钱币制度。

廖曰敬举人“文魁”匾

按照科举匾额的惯例,上款一般是为匾主立匾的领导或该科考官。下款是时间、匾主取得的科举功名和匾主姓名。如郁南清代乾隆举人廖曰敬的“文魁”匾(今存郁南县建城镇廖宅),东安清代同治岁贡吴法周“岁魁”匾(今存云城区云城街城里底23号吴屋)。

吴法周“岁魁”匾

为凤歧里这位拔贡生(拔元)立匾的官员,应该不只1人,其中官职最高者官至兵部尚书。上文说到,清代兵部尚书是从一品。这样高级别的人,应当是主持复试的总督或巡抚在复试后晋升为兵部尚书。

以上为山人对这块残匾的试解。由于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方家指正。

2022年1月10日泷西山人宋德云于南山云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