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任仁发看江南文化人格特质 ——曹伟明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2-01-11

.

从任仁发看江南文化人格特质

——曹伟明研究员在青浦区图书馆“青溪讲坛”的演讲

 日期:2022-01-11

曹伟明

.

思想者小传

曹伟明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青浦区文联主席、研究员,兼任上海市群众文化系列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艺术系列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委员、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委员。


江南自东晋以降,一改野性横蛮、吴王金戈越王剑的传统形象,以蓬勃发达的文化闻名于全国。名人学士层出不穷,从江南走向全国各地,人文鼎盛,方兴未艾。

梳理历史,江南崛起的文化内因有:一是以科举而言,江南享有状元之乡的美誉,崇文重教的传统造就了不少才俊之乡和文化家族;二是林立的书院,让江南的地域文化更趋发达;三是刻书业和藏书业的兴盛,营造了江南耕读传家的良好风气,形成了人文荟萃、名人辈出的盛况。

在中华文化波澜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江南文化始终是重要的一脉。长三角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形成了繁荣昌盛的商业经济、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儒雅融合的人文精神,创造了上善若水、坚韧刚健、雅致温馨、灵动善变等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江南才俊、文化名人和文化世家,涌现了一大批江南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和创新者。

      在众多江南人士中,水利专家任仁发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是公认的中国古代水利专家,曾当过元代“水利部副部长”。这次演讲,想以任仁发为切入口,从其身上一窥江南文化的人格特质。

“减至五里、三里、一里”的吴淞江,重又前浪后浪、奔腾不息

任仁发,字子明、子篧,号月山道人,是一位擅长丹青的治水能臣。他从小受家学渊源的熏陶,发愤读书以获取功名,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才学。

1272年,年仅18岁的他考取了举人。正当学途顺利之时,发生了宋元鼎革的社会大变局,科举入仕之途被迫中断。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重要转折。

任仁发同样面临“隐世”还是“入世”的选择。为了实现高远的人生抱负,他选择了“入世”。1282年,任仁发由于招安海岛有功,补为青龙镇水陆巡警官。1288年,擢海道副千户长,以功勋升任海道正千户长,并潜心研究江南水利,建言疏浚古上海的母亲河吴淞江。1304年至1306年期间,任仁发积极建言献策,治水主张引起朝廷的重视和关注,久患水灾的吴淞江得以疏浚。任仁发因治水有功,升任都水监丞。

1308年,任仁发任嘉兴府同知,撰写《水利集》。翌年,修治大都(北京)通惠河河闸,并以功升任都水司少监。1316年,任仁发继任崇明知州。1322年,受命修筑浙江盐官的海塘,疏淤于镇江练湖。

1324年至1326年,任仁发又一次创新性地疏导吴淞江,贯通旧江和大盈浦、乌泥泾,创石闸六,筑塍围八千,浚沟汊千余,疏导太湖众水东入于海。2001年,在上海普陀区发现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文物专家考证,这便是任仁发所创建的水闸遗构。

直至任仁发年迈,仍几次受命于危难时刻,筑堤治水,留下了不少卓越的水利工程,让“唐时阔二十里,宋时阔九里,后渐减至五里、三里、一里”的吴淞江,重又前浪后浪、奔腾不息,为江南一带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安居乐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与他同时代的赵孟瞓曾评价任仁发的水利功绩是“利泽在人心,名声满天下”,民间也称赞任仁发是治水功臣。

海防军事重镇转型发展成为天下雄镇、经济重镇、文化名镇

任仁发家族是从别处迁居至青龙镇的。青龙镇是当年江南地区的天下雄镇、经济重镇、贸易大镇和文化名镇,是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

青龙镇原是设置于唐天宝五载的海防军事重镇;至北宋时,控江连海的青龙镇依赖便利的水上交通、兴盛的海内外贸易,转型发展成太湖地区最为发达的对外贸易重镇,具有强大的人口吸引力。

青龙镇上,“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之所会”,时称人杰地灵的“小杭州”。史书记载,“人乐斯土,地无空闲。衣冠名儒,礼乐揖让,人皆习尚,以为文物风流之地”。

任仁发不仅有治水经验,还编写了不少水利著作;不仅是吴淞江的出色“河长”,还是一位擅长丹青的杰出画家。在“吏事之余”,他“工于丹青”,创作了许多画作。2016年岁末,任仁发的一幅《五王醉归图卷》在拍卖会上以3亿多元的价格成交,创下了该年度全球中国艺术品的最高成交纪录。

任仁发的绘画,别开蹊径、灵动雅致,形象逼真、从容不迫,尤其是擅长画马。元代江南的文坛领袖、旅居青浦的杨维桢评价:“任公一生多马癖,松雪画马称同时。”文学家、收藏家顾瑛说:“月山道人画唐马,笔力岂在吴兴下。”

除画马之外,任仁发亦工花鸟、人物。当年同行评价任仁发的绘画,“其笔墨精妙,花鸟细腻,人物生动”,盖不多见。在当代,任仁发的画作曾数次作为“国宝”,进行海内外的展示交流。

任仁发还擅书法,工诗词,喜藏书。晚年的任仁发曾在青龙镇建造具有江南气派的“来青楼”“揽晖阁”,藏书会友、怡养心情,成为当年江南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孕育精益求精、精细雅致的文化基因,向上向善的高尚人格

任仁发作为江南文化孕育的“海洋之子”,具备上善若水、不断奔涌的向上精神。下面,从六个方面来具体谈一下:

其一,上善若水的江南文化,孕育了任仁发好读书、善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报效国家的优秀品质,形成了追求卓越、向上向善的高尚人格。

少年任仁发受家庭文化熏陶,便“辄异群儿,习负笈力学。年十八,第郡试”。刚过弱冠之年的任仁发胸怀大志,“袖一刺见游平章”。当时的苏州宣抚使欣赏他的抱负和才干,将其安置在苏州官署里,负责青龙镇治安管理。

其二,上善若水的江南文化,催生了江南众多的文化书院,让任仁发确立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世界观,练就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具有“治国平天下”的浩然正气。

当年的青龙镇有不少官学和私学的书院。书院的兴盛,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文人名士。他们既是文化的承载者,又是知识的播种者;既是解惑传道的教育家,又是擅长丹青的治水功臣。

任仁发曾受业于书院,又回馈于书院。他积极助学兴学,屡次捐资修缮青龙镇上最早的镇学,促进了当地教育文化兴盛。

其三,上善若水的江南文化,造就了任仁发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眼界,塑造了经世致用、求真务实的进取精神,让他成为与时俱进的实践者。

任仁发不是蛮干者,而有一整套治水的策略:“治水之法,须识潮水之背顺,地势之高低,沙泥之聚散,溢口之缓急,寻源溯流,当得其当,合开则开,合闭则闭,合堤防则堤防,庶不徒劳民力,而民享无穷。”从实践中归纳出来的治水主张,既有开阔的视野,又有求真务实的措施,可谓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其四,上善若水的江南文化,滋养了任仁发干事创业的毅力和豪气,让他成为剑胆琴心、刚柔相济的开拓者。

有一年,黄河决口,任仁发镇定自若、指挥得当,率众筑堤、抢救及时,加固了黄河的堤防,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1316年,任仁发出任崇明知州,在当地修建学校、阐明教化,让百姓崇尚文明,使当地民风为之一振,留下了良好的声誉。

其五,上善若水的江南文化,孕育了任仁发精益求精、精细雅致的文化基因,弘扬了精致而不粗放的工匠精神,让他成为灵活善变、智慧开拓的创新者。

比如,任仁发利用水势高低落差冲击来疏导吴淞江,防止潮沙淤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然而,传统的木闸因水势湍急,时隔不久便被冲垮了。后来,任仁发开拓性地建造六座石闸。

据记载,建造石闸,有“立基、下椿、断水板、龙骨木、万年枋、迭石、拽后椿、水窦”等八道工序。任仁发认为,只有精工细作,才能让水闸牢固永坚。

其六,上善若水的江南文化,培植了任仁发才华横溢、博学敏思的文化基因。他运用绘画艺术,架设了江南文化的精神桥梁,成为有学养、有志向的文化传承者。

与同时期的专业书画家赵孟瞓、黄公望等不同,任仁发一生忙于治水,书画只是业余雅好。但从存世的任仁发《二马图》来看,称得上是中国绘马的经典之作。

《二马图》画的是一肥一瘦两匹马,隐喻了贪官和清官,通过对比反衬、具有讽刺意义的绘画,彰显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可谓寓意深刻。画卷上,还钤有乾隆、嘉庆等清代皇帝的多枚鉴赏印章。

激活上海传统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城市表情、提升城市温度

今天,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主要在长三角地区传承发展的江南文化,需要熔古铸今、继往开来。

首先,寻根溯源,延续与弘扬好江南文化的先进基因,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

崧泽、福泉山、广富林、青龙镇等遗址的考古发现,实证了上海是江南先进文化的发源地、古代文化名人的集聚地之一,是长三角地区的文化大码头,也是海派文化的源头。保护和传承江南文化的文脉,就要厚植和深耕上海区域文化,激活上海传统文化资源。

其次,立足上海文化资源,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要讲好上海名人故事,提炼思想精华,并将之内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鼓励全体上海市民在城市建设、安居乐业中,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和生动活泼的创新。

通过讲好名人故事,传承和升华优秀思想文化,汲取营养和智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灵动的江南文化生发出新的时代价值,构建新江南、新文化、新创意的良好生态。

再次,强化内容建设,加强江南先进文化的传习和传播,厚植上海城市精神品格。

江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丰富智慧,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在讲好名人故事、传播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要对名人故事和家族历史进行重新阐释、现代讲述、全新表达,让人们感受名人故事背后的文化、思想和精神力量。

归根结底,要在文化的浸润中,进一步丰富城市的表情、提升城市的温度,使之有人文关怀,更雅致、更有韵味,从而厚植上海城市精神品格。

最后,强化人才战略,激活人才价值,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让引才成为“江河水”,汩汩涌流,潺潺不绝。

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都是善于吸收、交流和融合的文化。要积极贯通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加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集聚和调动人才队伍的创造活力,改善人才成长环境,重视创新团队的培育,营造人才活力竞相迸发以及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良好生态。只有通过人的继承发展、创造创新,才能让文化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在任仁发身上,江南情结、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是一个互相贯通的有机整体。当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让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迸发出绚丽光芒,需要以创新精神和务实态度,在一代又一代才俊接力下继往开来、开拓奋进,不断创造新业绩,不断开辟新生活。这是新时代文化传承者应有的历史担当。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