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 | 青龙镇:上海最早的“外滩”

 街心舞苑 2018-12-26

今年11月上旬,位于青浦区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将迎来首届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八方宾客。历史翻到一千年前,同样在如今的青浦区,紧贴吴淞江畔素有“小杭州”之称的青龙镇,曾是人流不息,“蕃舶之饶”,各地商贾云集,市政繁华。该镇25平方公里的遗址获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里依水立镇,依水兴市,是上海最早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亦是近代上海港口的起源地之一。

 

上海青龙镇遗址


      上海是闻名中外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但它并不是国外专家所说仅有百年的历史,而是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早在唐宋时期,青龙镇就是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最早的航运中心,海派文化最早的源头,也是上海最早的文化娱乐天地。位于吴淞江边上的青龙镇,便是上海最早的外滩。


宋代称它“小杭州”

 2010年启动了青龙镇考古发掘,其中发现来自西域的褐釉腰鼓。它的出土说明了历史上的青龙镇不仅是对外贸易的“东南巨镇”、经济发达的“天下雄镇”,更是繁荣繁华的“文化重镇”。在北宋诗人梅尧臣(1002—1060)所作的《青龙杂志》中记载,当年的青龙镇规模宏大、规划科学、功能齐全,镇上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时有海内外万商云集“小杭州”之称的青龙镇,在坊巷间不仅有酒市、茶市等,更有了专门的演出娱乐场所。瓦市的出现,犹如今天的上海大剧院和文化广场。


 瓦市,古人称之为瓦舍、瓦子、瓦肆,是我国城市中演艺和娱乐的集聚地。南宋的吴自牧曾在《梦梁录》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在青龙镇边的吴淞江畔,瓦市内集中了若干规模不等的演出场所勾栏。那些大型的瓦市勾栏可以容纳数千人,其他的勾栏,也常用栏杆和布幔隔离,便于分隔表演区和观众区。它们星罗棋布在青龙镇的三十六坊中,合理规划,科学布局。


 青龙镇在平康坊设有专门的瓦肆,吴淞江畔两岸建造了不少为百伎演出需要的专业舞台。同时,在青龙镇的街头巷尾和码头乡村有不少讲史、说经的曲艺说唱演出;还有相扑、口技、皮影戏、木偶戏等杂耍表演,丰富了青龙镇各阶层市民的文化生活,成为那时繁华港口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青龙镇的吴淞江畔,沿江的勾栏演艺场所周边,分布着酒楼、茶肆、食品店、商业店铺等配套设施,形成了综合性的商业文化中心。不少酒楼还有倡优歌舞伎的演唱与伴舞。据明代正德年间的《松江府志》记载,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青龙镇上的“平康坊,中亭桥西,有瓦市在焉”。当年的吴淞江畔,“歌管欢笑之声,每夕达旦”。所以,应熙在他所创作的《青龙赋》中,曾记载“讴歌嘹亮,开颜而莫尽欢欣;阛阓繁华,触目而无穷春色”。演员们都是“杏脸舒霞,柳腰舞翠”等,真实地反映了当年瓦市中,女伎艺人在勾栏内亦歌亦舞尽情演出的场景。这里汇集了不少戏曲、曲艺和杂剧,那些讲史、滑稽、杂耍艺人的都在卖唱和卖艺。有时他们还随远航的贸易船只,行迹遍及江南和福州、泉州等地区。


 随着文化的集聚,青龙镇不仅有艺人的演出,更有文人的创作。那些从吴淞江上岸,长住和逗留于青龙镇的文化人,纷纷参与到文艺创作中去。他们不仅写诗绘画,更创作反映当时生活的作品。诸如,常住于此的杨维祯(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是位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曾为艺人创作过《四游记弹词》。他还取材于唐人传奇,创作了《仙游录》、《梦游录》、《侠游录》、《冥游录》四种鼓词文本,供弹词艺人演唱。


 青龙镇的文艺演出活动,是从庙会、广场高台开始的,从而演变成那木棚结构的勾栏,凡“有女官奴,习妪唱,每闻勾栏鼓鸣,则入”。随着青龙镇茶肆酒楼的兴盛,吴淞江畔出现了一边品茗喝酒,一边看戏欣赏兼用的演艺场所。再后来,从茶园酒肆发展到以茶园为名的戏园,有了功能齐全的演艺场所。


青浦博物馆“青龙镇港湾图”


冠于江南”龙舟赛场

 青龙镇的考古发现,实证了它作为上海最早外滩的历史文化。那出自西域的褐釉腰鼓,便是随贸易航运到青龙镇经商的西域艺人带来的,它成了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明证。青龙镇除了文艺演出外,吴淞江上赛龙舟,也是重要的体育竞技活动,它配上民俗民间文艺的展示,极为兴盛。在明代正德的《松江府志》中记载,青龙镇“江上有龙舟夺锦之盛”,并“冠于江南”。应熙的《青龙赋》,更有“龙舟极海内之盛”的描述记载。上演了吴淞江畔演出和观看龙舟竞赛文艺节目的盛况。


 青龙镇“控江连海”,吴淞江是当年人们的旅游胜地。这里不仅人文景观、名胜古迹多,而且吴淞江上观潮,胜过如今的钱塘江。每逢潮汐到来,龙舟竞赛时,青龙镇上摩肩接踵,人山人海。梅圣俞曾有《青龙海上观潮》一诗,“百川倒蹙水欲立,不久却回如鼻吸。老鱼无守随上下,阁向沧洲空怨泣。推鳞伐肉走千艘,骨节专车无大及。几年养此膏血躯,一旦翻为渔者给。无情之水谁可凭,将作寻常自轻入。何时更看弄潮儿,头戴火盆来就湿。”


 青龙镇集聚了不少文人,北宋秀才李行中,曾筑亭于江边,以诗酒娱情,苏东坡曾为之题亭额“醉眠亭”。张先、秦观等名士,曾写有“醉眠亭”的同题诗词,相互酬唱。“君且归休我欲眠,人言此语出天然。醉中对客眠何害,须信陶潜未若贤。” 


 青龙镇的“杏花村”,位于吴淞江的岸边,村上家家户户都会酿酒。当年的上海“酒务”为青龙镇而设立。宋代词人谢逸的《江城子·杏花村馆酒旗风》,“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有人描写杏花村,“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头有美酒,店里有美人”。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助推了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兴盛。


 《松江竹枝词》曾有诗赞号称“小杭州”的青龙镇:“小小杭州景色新,杏花村抱曲江滨。青龙去后长龙出,战舰于今有火轮”。这里的酒业,让它从一个军事要塞变为了一个繁华的经济重镇。吴淞江畔停满了对外贸易的货船,是一个有“蕃舶之饶,杂货山积”的大码头。


青龙镇遗址出土“银阿育王塔”


“海上丝路”始发地

 随着海内外贸易的发达、人口的流动加速,青龙镇不仅街市上“宝货富东南之物”,而且,“市廛杂夷夏之人”。在外商聚居的来远坊中,那些“老外”带来了异地的文化和异域的风情,造成了青龙镇文化的共生、共创、共融、共享、共荣的局面。从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大食、波斯等阿拉伯商人活跃,充当了贸易中介和文化使者的双重角色。日本、新罗、交趾及南海诸国的“老外”纷至沓来,使青龙镇的文化外滩,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和国际化都市的特征。


 此地的宗教文化也十分兴盛。那源自于吴淞江出海口“沪渎浮海石像”的佛教故事,流传广泛,被绘于莫高窟石窟之中。青龙镇自天宝二年,创建了第一座佛刹报德寺后,相继建立了隆平、胜果等十三寺,遍布青龙镇的每个角落。“俪梵宫于南北,俪琳宇于东西”,青龙镇成为“佛角为天下之雄”的佛教重地。2016年,隆平寺塔基的发掘,用文物实证了这一段历史。


 在南宋后期,当地有了官府办的镇学和民间办的私塾,书院和社学更是方兴未艾。镇学位于镇的东北面,由当时的监镇赵彦敔在嘉定十四年创建。规模宏大,设施完善,有专职的教谕、直学管理。青龙镇在教育立镇后,孝悌和睦之风兴盛,“百里之间弦歌相闻,风淳俗美”,成为“衣冠名儒,礼乐揖让,人皆习尚,以为文物风流之地”。经济文化协调发展,诚如应熙在《青龙赋》中所言:“猗欤美哉!惟此人杰而地灵,诚非他方之可及。”


 精英文化更是成了青龙镇文化的主流,引领着时尚和潮流。青龙镇的镇监米芾、赵彦敔都非常重视文化和教育,元代的水利专家和丹青高手任仁发等,都参与文化外滩的建设。文化作为一个磁场,吸引了众多的名门望族或逗留或居住,使之成为“豪宗右姓所会”,文人雅士“乐斯风土”,纷纷到青龙镇得风气之先,定居和游历于此,造成“地无空闲”、“人皆向往”的生动场面。


青龙镇位于如今的上海青浦区白鹤镇


依江傍水文化重镇

 北宋的政治家、军事家章粢定居于吴淞江南面的章堰古镇,水利专家郑亶也在青龙镇的建筑别业,现地名仍称郏店。江南名医何氏中医家族也奔波于吴淞江上,留居于青龙镇行医看病,救死扶伤。这一带成为江南文化高地,人才荟萃之地。文化名人往往被吴淞江发达繁荣的经济、中外文化的交汇交融、美丽秀气的景色所迷恋,时常酬唱赋诗、撰文作画,为江南文化注入了生气和活力。吴淞江畔的“醉眠亭”,成为文人的艺术沙龙,汇集了苏辙、苏轼、秦观、张先、陈舜俞等名人近二十多人,同题作诗作文作画,一时传为趣闻和佳话。


 宋代的藏书之风在青龙镇形成。庄肃(1245—1315)因家有“万卷轩”藏书楼,成为古代上海最早的藏书家。他收罗的图书达八万卷之多,并撰有《庄氏藏书目》,被当时人们称之为江南三大藏书家之一。各寺庙的藏经之风更是盛行,隆福、胜果、隆平三大寺都建有专门的藏经楼。单隆平寺藏经楼,就“藏所谓五千四百四十八卷”经书,吸引了日本遣唐使纷纷来研修经文。


 到了元代,治水功臣、丹青高手任仁发在吴淞江畔所建的来青楼、览晖楼,既是接待宾客的“延宾之所”,也是典藏珍稀善本的地方。他的“藏书,率多异本”,一时成为文人朝圣的“东南名胜”。镇上杜氏等“富商巨贾”望族的藏书楼纷纷建立,展示了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和对外贸易的软实力。


 文化是吴淞江畔古代上海外滩的灵魂。青龙镇作为上海最早对外贸易的港口,唐宋时期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除了彼此通商互惠互利,文化也融合共荣,富有开拓进取的文化特质,具有“海纳百川”包容多元的文化标识码;更有精致典雅、诗意理性的江南文化特点。


 当年的青龙镇作为“海商辏集之所”,商贾汇聚,文化繁荣。它凭借镇学、寺庙、瓦市勾栏、藏书楼、醉眠亭、茶肆、酒坊等众多的文化空间,以及人才荟萃的名人望族,成就了文化高地。青龙镇从江南地区和沿海一带的自然集镇中脱颖而出,率先成为经济巨镇、文化重镇、天下雄镇、江南大镇。这得益于它的经济总量外,还有那别开生面的文化生活、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市镇格局。它担当起了我国最早对外贸易港口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成为最早的“外滩”,海派文化的源头,江南最早的文化码头。


隆平寺塔基航拍图


总编 | 曹剑龙

执编 | 汤佳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