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南玄月 后台回复“写作”,加入写作群 他用中文写作,蜚声国际文坛。他的作品虽然加起来仅有80余万字,却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热销。 他被授予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等奖项,被外媒誉为当代中国的“巴尔扎克”。 他就是《活着》的作者——余华。 著名戏剧导演孟京辉曾这样评价余华: 余华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有着“窄如手掌,宽若大地”的伟大作家的胸怀和情怀,有情感,还有一种特别深沉、特别广阔的东西在里面“活着”。 诚如孟京辉所言,余华,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 01 没文化的作家:“爱看书”+“不认输” 人生在世,从来没有“容易”二字,但你可以选择不被生活“难”住。 1978年高考失利后,余华被安排去医院当了一名牙医,专职拔牙,一拔就是五年。 这五年,他每天边给别人拔着牙,边想着自己怎么逃离。他说:“每天看着别人张开的嘴巴,那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 别人眼里一无可取的藏书之地,他日日不惮烦倦,每每从深夜读到天明。 其实,彼时的余华只是爱看书,关注着作家们笔下的人物命运。爱书如此,对写作却不甚了解,他并不是文学天才,也没这方面人脉资源,和大多数写作小白一般无二。 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没头没尾的书,不知道故事怎么结束让他很痛苦,于是他便开始自己给那些小说编结尾。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就开始编结尾,一个一个编完之后,觉得不好就重新编,基本上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生活没有辜负他,还没有成年的时候,已经在训练自己的想象力,这对他以后成为一个作家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我们都知道,创作之路并不平坦,甚至是荆棘丛生。 和大多数创作者一样,刚开始那几年,余华的作品常常被退稿,到底被退了多少次,连他自己都记不清,只知道前五年写稿无数,一无所获。 但他天生有股不服输的劲,好像与出版社较上劲了,你越退我越写。 有段时间,余华被退稿退得抑郁,一度偏执地认为,那些过了稿的作者,一定跟出版社的人有关系,这使他内心充满愤怒,于是,写到纸上的全是对不公平和暴力的控诉。 后来逐渐的,他有了一些成绩,正式调到文化馆,全心全意搞起创作。 1986年,余华的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获得《北京文学》副主编李陀的高度肯定,一年后,余华收到了鲁迅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创作研究生班的邀请函,去北京学习,与莫言、刘毅等文学大家成为同学。 最坚苦的时候,余华窝在北京9平米的房子里艰难度日,每天不停地写稿投稿,从没放弃,不断精进,直到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打开了知名度。 02 我在医院太平间睡过午觉 上世纪90年代后,余华才开始进入收获期,作品经常得到发表,获得不错的报酬。但被人指为“太小气”“不深沉”。 怎样才能增加作品的厚度呢?余华回望自己的经历:没有插过队,没有当过工人,也不曾有过曲折,不曾有过坎坷。 在父亲就职的那家医院,苦闷的余华找到了灵感。 他家对面就是太平间,差不多隔几个晚上,余华就会听到凄惨的哭声;甚至,他经常在炎热的中午,进入太平间睡午觉,那里有着别处不曾有的凉爽。 看惯了死亡、鲜血、冷漠,催生出了那部写进当代文学史的鸿篇巨著——《活着》。 很偶然的,听到一首古老的美国民歌,描写了一位美国老黑奴,乐观而孤独,一生坎坷,所有亲人都先他而去,这首民歌突然给了他灵感。 他有了想写“活”的念头,想用小说来表达,一个人,和他的命运的关系。 一开始,余华用第三人称来叙述,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写福贵的一生,结果,写了一万多字就写不下去了,没办法贴切地表达情感。 这时,他停下来,思考了好几天,决定做出调整,改用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来写,让福贵自己来讲述,代入感很强,他顿时打开了思维,文如泉涌,边写边哭,顺利地写完。 《活着》中,老头福贵一生坎坷,经历了自内战以来中国各个时期的苦难岁月,在战乱、饥荒等悲惨的的环境下,他努力的活着,可命运却总是和他开着玩笑,一再夺走他爱的亲人的生命,最后只留下一头老牛陪伴他。 余华的书,为什么如此残酷却又如此受人欢迎呢?有人总结了其中的诀窍——余华的书里没有坏人,只有厄运,虽然残酷,但是很苦很善良。 苦,让同在品尝世间苦的人们产生强大的共鸣;而善良,又让人们看到无尽的希望。恰如余华其人。 03 直面困难,在写作路上不断精进 在写作的过程中,余华善于总结方法,不断精进。 余华的小说里,常以自然灾害为背景,一方面通过对贫穷和饥饿生存场景的生动刻画,描写老百姓所遭受的苦难,通过直面暴力、血腥、死亡的场面,揭露现实的虚伪,将苦难渲染到极致,凸显人性以及荒诞的现实。 余华说:“当一个人物的内心是平静的时候,这样的内心没有必要去描写,没有价值。当一个人狂喜或者极度悲伤极度惊恐之时,或者遇到什么重大事件的时候,他的心里什么状态,必须表现出来,不能回避。 要迎着障碍物上,如果没有,制造障碍物也要上,跨过了障碍以后,往往会出现了不起的篇章。” 写作中遇到问题,他不会闭门造车,一定会到生活中,到书本中,去找答案。 比如,感觉写的对话不够贴近人物身份,他就会去研究真实世界里相关身份的人们如何表达;拿捏不好情节推动的节奏感与对话的关系,他会去借鉴越剧的做法,在对话中加入一些起承转合的字或词,推动剧情发展;至于细节的处理,他一直受卡夫卡的影响,不论情节发展节奏再快,都从不会忽略。 当余华被邀请和高中生谈写作时,他说:“写作没有捷径,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写”,让写作变成你的生活。” 写作这件事,余华琢磨了一辈子,坚持了一辈子,这件事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 许多世界著名的写作者们,在写作初期,都曾被退稿无数次,被打击到怀疑人生,但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和对写作的热爱,数十年如一日硬熬了过来。这非常不容易,有90%的人放弃了,但那坚持下来的10%,最终拥有了他想要的人生。 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上坡路都是难走的,当你想放弃的时候,多给自己一点鼓励吧,也许你还可以再努力一点,也许你还可以再坚持一下! 作者介绍 江南玄月,汤小小写作班学员。70后写作小白,写作这件事,我一直喜欢,并正在践行。 愿人生路上有你相伴,白天有说有笑,晚上睡个好觉,开心就好! 汤小小写作班训练营套餐,超划算。 想要系统学习 观点文、故事文、影评书评人物稿多种文体写法的同学, 可以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报名。 老学员联系小助理补齐套餐, 也可以获得专属赠课福利哦。 我的写作干货书《高效写作》用50多种方法,60多个案例,手把手教你轻松打造爆款文章,点击下图小程序可直接购买。 文章转载或者其他合作,欢迎加助理微信:xiezuo008(一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