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原窦大夫祠 | 上风上水群龙环绕的千年神祠

 方待夜半听君语 2022-01-11

古人选择风水宝地,讲究虎踞龙盘,依山傍水。当汾河冲出山峦注入汾河谷地之时,恰好在古城太原的西北角,制造出一处“上风上水”的绝佳之地。
窦大夫祠就建在此处,背靠二龙山,旁邻汾河峡谷,古木森然,环境清幽。
既然要说窦大夫祠,首先得知道窦大夫是谁。
这位可是被孔子赞扬过的晋国贤臣,《史记·孔子世家》有这么一段记载:孔子在卫国得不到重用,遂西行去晋国见权臣赵简子,走到黄河边上时,听闻窦鸣犊被赵简子所杀,一时临河而叹:“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上来询问老师为何发此感慨,孔子解释道:鸣犊是晋国的贤大夫,却因与赵简子政见不和而被杀,“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避之,何况乎丘哉。”孔子将鸣犊引为同类,认为赵简子不义,于是驱车而返。
这里的窦鸣犊就是窦大夫——晋国贤臣窦犨(读chōu),鸣犊是他的字。当年窦犨曾率领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治理汾河水患,筑坝开渠,垒堰导水,广开农田。当地人为纪念他,就修建了窦大夫祠。祠内献殿的柱子上挂着一副清乾隆年间凤台令沈荣昌所拟的对联:太行山巅孔圣为谁留辙迹,烈石山下晋贤遗泽及苍生——上联中所指的就是史记中与孔子有关的这个故事。1959年郭沫若参观窦大夫祠时,曾题词一首,其中头两句“孔子回车处,驱车我却来”,也同出一典。
远处为二龙山,五开间建筑为窦大夫祠乐楼南向
窦大夫祠始建年代不详,但唐代诗人李频《游烈石》诗中曾言“游访曾经驻马看,窦犨遗像在林峦”,该祠应为唐以前即有。
据碑刻记载,宋元丰八年六月,祠为汾水所淹,遂北移重建,历代多有碑记。此后“邦人祈求,屡获感应”。因此,宋大观元年(1107年),宋徽宗赵佶追封其为英济侯,“英济之名,盖取生而英灵死而济物故也”,从此,窦犨以“英济侯”之名位列地方祀典,岁享祭祀。
元朝至正年间的英济侯感应碑
窦大夫祠重建后,历代均有修葺。中轴线上依次布列为乐楼、山门殿、献殿和大殿,两侧配东西耳房、厢房及钟鼓楼等。其中琉璃团龙山门、方形藻井式献亭、五间悬山式正殿都是元代遗物,部分保留宋金风格。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乐楼北向檐柱下的龙头装饰
到达窦大夫祠别急着进去,因为山门对面的乐楼也是整体建筑的一部分,只是由于道路的修建而被隔开了。
乐楼,实际就是戏台,山西凡是稍微大点的祠庙都标配个戏台子。这处乐楼为清代所建,正北侧卷棚歇山顶前出抱厦,额枋下檐柱上是山西常见的泥塑龙头装饰,极有生气。
琉璃团龙山门
乐楼正对的是山门,单檐硬山顶,屋顶绿色琉璃剪边。所谓剪边,就是古建筑的屋顶中,每当靠近屋檐的地方,总会有一层跟上面屋顶的大部分色彩不同的扣瓦,比如屋顶大部分是黄色琉璃瓦,到了屋檐处就出来了一道横着的绿色琉璃瓦边沿,这样的不同色彩就叫剪边。后世学者把称谓简化了,只是体现材质,一般不说色彩,一律称之为琉璃剪边。
山门南向墙壁上有四幅浮雕琉璃团龙,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技法精湛,为元代实物。
山门北向与旁边的鼓楼,下方为虹巢
在山门西侧,鼓楼下有一眼窑洞,名为虹巢。傅山先生曾在这里读书写作,因为屋前有一株老杏树如虹,便起名为虹巢。傅山有《虹巢》二首,“虹巢不盈丈,卧看西山村。云起雨随响,松停涛细闻”,描绘的便是当年的山居情境。
献殿是整个窦大夫祠古建筑群中最有代表性、历史价值最高的部分。所谓“献殿”,就是古代一个高规格的祭坛,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称“祭亭”。在古时每逢遇到干旱的时候,历代地方守臣及民间百姓都会在这祈雨、摆放贡品,作为祭祀的场所。
献殿为单檐歇山顶,琉璃剪边。四根檐柱用材硕大、粗犷雄浑,均采用“收分”与“侧脚”(“收分”即柱径上小下大。“侧脚”就是柱头要向内侧微微倾斜大约百分之一),将亭顶稳稳撑起,使整座殿宇显得庄严肃穆、气势宏伟。
走进献殿,抬头仰望,是最为精彩繁复的藻井。藻井斗拱递叠而就,一、二层为四边形,二层以上为八边形,并于二层各边设神龛四座。构造玲珑别致,制作工艺考究、雕刻精美,是元代小木作的精品之作。
献殿藻井完全由木块和木条交错层叠咬合构成,呈八卦图形,再而重叠渐进,演变成八八六十四卦,构成周易八卦的整体,称其为“八卦藻井”。
藻井的最上层为圆形,下面则为方形,代表天圆地方,中间为楼阁,代表人间的烟火,所以这个藻井可谓是天地人合一。
一般来说,献殿与主殿都是分开建造。比如晋祠的献殿,但是窦大夫祠的献殿与正殿却连在一起。献殿的后柱与正殿前柱公用有机相连,使献殿与正殿两殿成为一体,结构十分独特。
在窦大夫祠中,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正殿的门。该门制作手法浑厚,造型大方,是现存元代板门中为数不多之原物。
其板门制作手法浑厚,造型大方,板门用木板左右相拼,后面各加四条横向串木,用穿带结构将木板与横串木相连,门上的铺首是叩门的门环,左右门扇上方正、背面用大门包叶加固,防止内板散落并起到装饰作用。
正殿沥粉堆金盘龙大门
板门左右下方门盘分别题有“大元国、至元十二年十月十八日门盘 韩監助造”字样(1275年),此门比故宫正门午门(1420年)还要早145年左右。
左右两扇门上各采用沥粉堆金技法绘有盘龙一条,历经多年仍栩栩如生。
正殿内有神龛,供窦大夫坐像一尊,两旁显得空阔,据说是为龙王留设的祭台,百姓在祈雨时要把龙王请入大殿祭拜,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整个窦大夫祠内殿里殿外才有那么多龙的装饰。
这尊窦大夫像传说唐朝以前为石刻像,宋代改为泥塑像,现存像为1979年7月山大艺术系讲师张熙玉据其原像重塑。
正殿的博风板和脊兽
除祠堂外,整个窦大夫祠古建筑群还包括了建于明代的保宁寺、建于清代的观音阁、建于民国初期的赵戴文公馆。可以说是汇集了元、明、清和民国四个时期的建筑。
保宁寺是一组明代的建筑,位于献殿的西侧,殿内供奉的是关公、关平和周仓。
赵戴文公馆内的念佛堂
保宁寺的东面就是观音阁,观音阁往东是后花园,花园的南边是赵戴文公馆。赵戴文是五台东冶镇人,老资格同盟会员,曾当过国民党政府山西省主席,做过国民政府监察院长,在山西旧政坛上是协助阎锡山掌控山西多年的首辅人物。1943年在抗日战争中病逝,抗战胜利后迁葬回公馆。
走出窦大夫祠,前面汾河水缓缓流过,时正盛夏,众人在水中嬉戏正欢。
中世纪以来,窦大夫祠因屡有应验而成为神祠,配享千年,折射的是农耕社会对水的无限渴求,顺风顺水,安居乐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