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门琉璃龙雕
辛卯年夏余秋初,跟随征马兄踏上开往太原的列车,清晨凭窗展望晋中大地,一片枯黄,苍凉萧瑟。果然,下得车来,秋意浓浓,比之次日转战的长治地界,太原要清冷得多。当然,当日的天气也要更阴沉,不过,西北郊外汾河谷的天空却透出了一丝蓝。
太原一天的行程,全权交由晋中东道主国保大哥带领,首先的目标即是市郊的窦大夫祠。纵贯大半个山西的汾水流经市区西北的上兰村,终于从重峦叠嶂间冲出来,眼前是一片坦荡。水流从北向南横穿省城,继续淌下去。
窦大夫,名犨(chou1),春秋时晋国贤臣,曾兴修水利造福百姓,后被图谋分裂晋国的赵简子所害。正受邀赶赴晋国的孔子听说窦大夫之死,感慨不已,折返回到鲁国,并作曲纪念亡者。相比身居庙堂的官卿,曳尾于涂的孔子与政治压迫的距离要远得多,这是他的幸运。
窦大夫祠的初创年代不详,有诗句证明至少唐朝时其已存在。北宋元丰年间英宗封窦犨为英济侯,祠堂因此又名英济祠。然而,就在死去千余年的窦犨被追封前后,猛烈的汾水将祠堂的早期历史涤荡干净,但是人们不忘先贤,在故址以北重新建堂。今天,留下来的祠堂是元代又建的面貌。
汾河秋水
窦大夫祠西邻汾河,北面、西面依靠高山,环境甚为优美。临行前,征马一直念叨与此隔水相望的崛围山秋色,可惜天气转冷,红叶已凋,此次无缘得见。就在水那边的山岭之下,还隐藏着净因寺和多福寺。
祠西原有寒泉,水势甚大,为太原一景,然而在现代人的干预下居然干涸了。在人类一步步走向所谓文明的同时,自然的山水却逐渐老去,遥想傅山在此隐居之时,或者更遥远的西周时期,这里的风景不知会美多少倍。
山门
现存窦大夫祠本身规模并不很大,然而东侧的保宁寺、观音阁以及民国时期的赵公馆与此相连,构成了宽阔错落的院落,信步其间,大有避世幽居之感。实际上,距此不远即是小镇,中北大学更是紧邻其侧,并非闭塞之地。
祠堂山门外有乐楼一座,年代较晚,临水散居于院外。山门为非封闭结构,横向仅有中间一道墙壁,内侧敞开,隔墙外侧嵌有四件圆形琉璃龙雕,造型雄劲,可惜都裂成了四块。山门北侧檐柱直径硕大,与正殿相似,因此虽然外观是清代风格,其木构主体当与正殿同期。
山门背面清代匾额(上书“霖雨乡邦”,足见窦大夫与水已经密切关联)

前有献殿的正殿
据考,正殿建于元代至正三年(1343),主殿为五开间悬山顶,前有方形献殿与之连接,献殿后柱即主殿檐柱。献殿面阔跨主殿中央三间,主殿前檐省去明间檐柱,形成“明三暗五”的格局。观建筑大样,柱枋用料十分巨大,使斗栱显得相对纤小,梁枋的出头砍斫粗简,不拘小节,整体透露出元代建筑的粗犷风范。
献殿藻井
与雄伟的外观大相径庭的是,献殿的藻井极其细致繁复,令人眼花缭乱。藻井外部呈正方形,内部呈八边形,中为圆洞,玲珑剔透,层次惊人。
与外观反差巨大的内在形象
转角45度耍头作龙头吞昂形
窦犨塑像
古老的板门
正殿建筑保存良好且完整,古朴的板门可能属元代原装。
朴素的后檐外观
走上正殿后的山坡,可以轻松地接近建筑的后檐,摩挲古老的木材。祠堂轴线至此而止。
东侧的保宁寺(供奉关帝)
寺殿内塑像(周仓与武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