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钓鱼城丨摩崖造像和宋墓石刻

 方待夜半听君语 2022-01-11

唐宋时期的钓鱼山是合州著名的石佛道场,曾以精美绝伦的佛教摩崖造像驰名巴渝。探访钓鱼城,在一览江山形胜,祭拜千秋忠烈外,欣赏山间摩崖造像和石刻遗迹也是一件乐事。

这座城,一面是战争,另一面是平和。

从钓鱼台石碑处下行,首先看到的是三行佛名大字,“无量寿佛、释迦文佛、弥勒尊佛”,为北宋书法家石曼卿的手笔。石曼卿“怀才不遇,嗜饮自放,奇篇宝墨多得于醉中”宋朱长文《墨池编》云:“曼卿正书入妙品……尝舣舟于泗洲之龟山,寺僧请题壁傍殿榜,乃剧醉卷毡而书,一挥而三榜成。使善书者虽累旬月构思以为之,亦不能及也。”此处所书的就是三佛名大字,这十二字在北宋就是赫赫有名的书迹,当时就有张耒写了《石曼卿三佛名大字》诗称赞:石公神仙狂,脱落隐诗酒。余情到翰墨,落笔闻宇宙

看过佛名大字往前,一边巨崖如檐,一边江水如镜,景色绝美。巨石下是一尊悬空卧佛造像。卧佛据说创作于晚唐,由一整块悬空的崖壁凿成,长超过十米,高肉髻、着双领下垂袈裟、赤足,背北面南,头西脚东,袒胸露肌,面形丰满,情态自然。

所谓卧佛像,严格讲应称之为“佛入涅槃像”,专门用来表现释迦入般涅槃境时的庄严法相。西南的四川盆地,唐宋以后佛法隆盛,在蜀山川江中间成长起来的艺术家,赋予这里的卧佛像以特有的秀丽和精致,大足宝顶山的巨型释迦涅槃圣迹图、广元千佛崖的摩崖卧象、安岳八庙场的摩崖涅槃像皆是名迹。

卧佛前有“一卧千古”四个大字,楷书阴刻,为南宋著名学者王休题写。

再往前则是一片开阔处。最右边是千佛崖石窟,窟中凿有趺佛造像数千尊,居中的跏跌坐佛较大些,后有舟形光背。石窟两侧,各有迦叶、阿难弟子像和供养人尊。令人遗憾的是,佛像面部都已被毁,留下了斑斑凿痕。

千佛崖造像左边是两处题刻。“山人足鱼”四个大字后有“王采亭书”落款,也是北宋王休所书,这句话出自荀子“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句。

再往前是“古钓鱼城”四个大字,所说此处原为凿造于唐代的弥勒佛摩崖造像。1944年因暴雨发生岩崩,原来的弥勒造像连同部分崖体坠落到了城下始关门外。岩崩之后,留下一幅断壁。其后,工于书法的重庆巴县县长、四川盐亭人杜兆麟到城游览,县人求其题词,始得“古钓鱼城”墨迹,并纠工刻石而成。

此处摩崖另一面就是“三圣岩”,因石壁有“西方三圣”摩崖造像而得名。佛家言:西方三圣,又称“弥陀三圣”,由主尊阿弥陀佛与其两位胁侍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组成。三圣岩是护国寺、白马寺住持智慧和尚及信徒捐资刻造。主位阿弥陀佛高二米五,高肉髻、通肩袈裟,右手施莲花印、左手托如意宝珠。两边的菩萨头戴宝冠、着天衣、卷发披巾,胸前饰以缨络,腕有环钏。一个怀抱沉香,一个手抚净瓶,含蓄温柔,亲切而恬雅。

三圣岩下原有题刻,风化剥蚀,只剩下一小段了。

从三圣岩沿台阶向下,有一座半亭,里面是“王坚记功碑”,说是碑,其实是一块整石,原是钓鱼城守卫战后期军民为纪念守将王坚而刻下的记功碑,所说在最后一任守将王立开城降元之后,被凿毁,并在石碑原处凿刻了千手观音,不过在千手观音外框上,仍遗留了残文61字,成为研究钓鱼城战争历史的珍贵资料。不过去时,此处正好在维修,只能隔着隔板远看。

钓鱼城除了佛造像之外,还有一处道教造像,位于护国门里,据考证开凿于洪武年间,原有“三清”、天公地母、真人三龛造像,可惜仅有真人造像龛一龛因在清嘉庆年间重建护国门时被封存入墙中而保存完好。其余都被凿毁。

这两尊石像是近年来才发现,一尊梳着高发髻,手拿如意,神态安详端庄;右侧是一名童子。

除摩崖造像石刻外,合川钓鱼城里还保存着三座南宋的豪华古墓,石刻精美,值得细细观赏。

合川三汇三联宋墓,是2005年7月在重庆合川区三汇镇考古中发现,系家族合葬墓。2005年11月,三座墓迁至钓鱼城,在这座南宋最后的绝唱之地得以保留。

据墓内出土“买地券”记载,2号墓主人原籍合州石照县垫江乡(今合川三汇镇),名张伯容,享年80岁,于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建墓下葬。

三座墓并排安葬,所有墓室均在墓门、墓室侧壁、后壁多处施以雕刻,工艺精湛、技法娴熟,门刻镇墓神将,墓内人物、动物以及卷草花卉等精美图案一应俱全。

三座墓室的墓门,共计六扇,无一例外以浮雕方式雕造了神将形象,刻画生动传神。墓门神将的浮雕技法,与惯常所见的平面浅浮雕有所不同,这是宋代流行的“减地平”雕刻技法,即在打磨光平的石面上,用阴线刻画好图面后,图像轮廓线以外减地,使图像部分凸起,但图像部分又在一个平面上。

左侧墓室的神将雕像,均作一手握巨剑,一手伸食指与拇指作试刃状。

右侧墓室的神将雕像,则“拄剑式”与“握剑式”。“拄剑式”神剑所持宝剑造型颇为考究,剑柄饰以花朵,剑格饰以云朵,剑锷则雕作龙头吞口状。另一神将造像则呈握剑低垂状,雕刻也十分细致。

中部墓室两神将均作持钺上举状,眉眼上扬,嘴形作呵斥状。身着战袍,披铠甲,铠甲在“披膊”处饰以兽头盔下绦带和腰带迎风飞扬。雕刻粗犷刚劲,面部细节刻画略显夸张,表现出凛然不可侵犯的态势。

总之,三座墓室并排联为一体,六扇墓门的神将姿态各异,令观者颇感微妙意趣。

三座墓室内部亦形制相似,但却各有特色。

先看左侧墓室,正壁所雕“寿堂”,仿真斗拱、月梁、枋柱齐备,以近似于圆雕的手法,模仿实体建筑缩制而成。“寿堂”顶部之上的龛楣,还浮雕有“飞天”两躯,手捧花瓶与果盘,显系为供养墓主人而设。只是这两飞天宽袍叠裙,别是一番“富贵”气象。紧邻“寿堂”两柱的墓室侧壁,以阴刻线描手法,雕造了一对文官造像,表情特异,并无端庄肃穆之态。

室的侧壁雕刻也极为精彩。侧壁雕刻构图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均以阴刻线条雕出神鸟两只与云朵,两鸟之间均于云中涌出菩萨像一尊。由于菩萨像以减地平法雕出,而神鸟及云朵以阴刻法雕出,主次分明,构图灵动。

神鸟与菩萨构图之下,雕有巨大的螭龙造型。雕造螭龙的技法,为剔地起突法,这种技法为宋墓雕刻常见技法,类似半圆雕,雕工极其劲健,与神鸟、菩萨柔美细腻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应当说,这样一座狭促的墓室中,竟融汇了宋代雕刻中减地平法、剔地起突法与阴刻法多种技法,极为难得。

中间墓室呈现的雕刻,比之左侧墓室,从数量与精细程度而言,都大致相仿。“寿堂”正中似为墓庐,一人在旁守孝,这应该也是宋代孝道文化的体现。

“寿堂”龛楣之上的雕刻,为“仙山”中有“仙翁”静伫于中央,两侧各有鹤衔灵芝、龟猿相望的造型,可能寓意墓主人为长寿老者。“寿堂”邻侧,也雕刻有两尊文官像。

墓室侧壁构图亦是上神鸟下螭龙两部分,但两只神鸟的中央没有雕刻菩萨像,而是代之以阴刻的牡丹花与仙山纹样。

右侧墓室“寿堂”雕造较为简略,斗拱、梁枋等雕刻细节均较粗疏,不如左侧墓室精细。“寿堂”邻侧,也没有雕刻文官像,而是代之以螭龙盘柱纹样。墓室侧壁雕刻构图也有所简略,只在侧壁各雕一座体量较小的“仙山”,山间有竹与鹿,鹊、猴与桃,各为一组。

虽然整个墓室的雕刻内容有所减少,但仍各有特色。譬如,螭龙盘柱纹样,以“剔地起突”法雕造而成,极其雄健张扬。此外,“仙山”造型为通透纤秀的“假山”造型,也反映了南宋年间园林的审美趣味。

墓室中所雕花卉亦一丝不苟,牡丹花朵饱满,石榴颗颗清晰,寄寓着墓主人花开富贵,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

三座联排宋墓逐一看下来,内部雕刻精美,技艺多样,虽形式相似却绝不重复,各有意趣。即使与名闻天下的泸县宋墓相比,似乎也毫不逊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