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 谁 文/杨淑琴 前几天遇见一件好笑的事,至今想起来仍觉得好玩儿。好玩的原因是:这件事搞不清到底怨谁。 一天早晨,我从景山公园遛弯儿回来,没走多远,见一位中年男子提着一个行李袋,旁边跟着一位与他年龄相仿的女子,女子斜挎着一个花包,手里领着一个约么五、六岁的小男孩儿朝我迎面走来。走到我跟前,他们停住了,男子向我问道:“三姨在哪儿?”听他的口音和他问话的方式,我断定他是外地人。因为北京人张口向别人打听路,开口都要加“请问”二字,如果被问者是长者则还要加上“您”,而他全没有。并且他的口音完全是外地口音,听着不大好懂,有的话音的意思需要靠猜。 所以听他向我提出的问题,我有点儿懵。我说:“我连你都不认识,我怎么知道你三姨在哪里呀?”他回身指了指已经走远了的那个人说:“是那个人告诉我的,说三姨在这边么。”他的口音我听着有点儿费劲,看他的神情对我还颇有几分不满的意思,好像人家都说了在这边,你怎么就不知道呢!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想找到自己所要去的目的地,而又找不到,着急的心情可想而知,这种心情我十分理解,因为我去过外地也遇见过类似的事情,很理解他这种着急的心情。我很想帮助他,可他这没头脑的问题真的难住了我,我也很尴尬。 此时正好一位中年女士从我们身边经过,我好像找到了救命的稻草,连忙拦住了这位女士,我说道:“请问您,她说要找三姨,我听不懂他的意思,您能懂吗?”这位女士也是个热心人,也不懂他说的话。但她没有放弃,还在尽力挖掘线索,希望能帮到他。女士向那位中年男子问道:“您三姨住在什么地方?什么胡同?门牌多少啊?”一听这问话就知道这位女士是地道的北京人,正宗北京话。中年男子听了这一连串的问话,更着急了,脸涨得通红,手比划着,“我就想找三姨,没有什么胡同门牌嘛!”我一见他着急,赶紧劝说道:“您别急,慢慢想,看看您到底想找哪儿。”那位热心的女士对我说:“这可不好找,只知道个三姨,别的一概不知,北京这么大,这上哪儿找去呀!”女士说着,用手挠了挠头发,表示帮不上忙,抱歉地无可奈何地走了。 看到此情此景,我也想一走了之,可天气阴沉着,西北风嗖嗖地刮着,被吹落的树叶在空中狂舞,落在地上被风推着,毫无目的的乱跑。再看看旁边母子俩的脸冻得通红,母亲抓着小男孩儿的手在来回搓着,给男孩儿取暖,我又不忍心离去。我真想求助110,又怕吓着他们。我忽然想到他们是外地人,有口音,会不会因为口音问题而发生谬解呢?好像脑洞忽然打开,我问道:“你们是哪里人?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旁边的女人抢着回答:“我们是陕西仍(音人),来北京给娃儿看病,要去医院。”“什么医院?”女人看看男人,男人不好意思地搓搓手,“忘了!”女人埋怨道:“仍(音人)家给写的条子,他给弄丢了么。”我一听忽然想起,脱口而出“协和医院”。他们夫妇二人脸上露出了难见的笑容,齐声说道“对!对!”我心中豁然开朗,疑团霎时解开。原来他们要坐“111(北京人称妖妖妖)”路车去给孩子看病,外地人则称为(壹壹壹),他们问的可能也是一个外地人,外地人说“三个1(音姨)”,这位男子给丢了“个”字,简化成为”“三姨”了,就酿成了这样的费解的疑团。 明白怎么回事了,我便送他们三人去车站,夫妇二人对我连声说谢谢。那个男人说:“北京人说话真麻烦!”我笑了笑没说话。等他们三人上了车,我也回家了。 走在路上,我想着刚才发生的事,心想:这场误会究竟怨谁呢?怨他,他有口音,说话的规律与北京人不同,正常;怨我,我没听懂,所以不理解他的意思,也正常。 我再三想了想,还是把这场误会归结为:是方言不通惹的事。对,就怨方言吧!呵!呵! 2021.11.29 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