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20章》) 季康子的问话,杨伯峻翻译为:“要使人民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和互相劝勉,应该怎么办呢?”“敬”、“忠”、“劝”三字,李泽厚依次译为“尊敬“、忠诚”、“相互勉励”,傅佩荣译作“尊敬”、“效忠”、“振作”。三人的理解不尽一致,我则以为对这个“劝”字,三人都领会错了。 从问话人季康子是鲁国当时的执政者和孔子的回答,可知这个“如之何”确是“要怎么办”的意思。据此就要认定,“使民敬、忠以劝”是所谓的“兼语式”结构:“民”既是前头“使”字的宾语,又是后头“敬、忠以劝”的主语(施事),而“敬、忠、劝”的对象(受事)虽未说出,但不言而喻地是问话人自己,亦即包括他在内的、与“民”对言的“居上位者”。所以季康子其实是问:为官者该怎样做才能使人民“对他”又敬又忠又劝(“以”在这里同“而”,相当于“并且”)。因此,杨、李二先生把“劝”理解为“人民互相劝勉(勉励)”,可说是犯了他们作为大家极不应该犯的错误。 这个“劝”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劝”的本义是“奖励”,可引申出“鼓励”、“激励”、“劝说”等义项,用于状写获奖者,就是“受到鼓励”的意思了。例如《韩非子·显学》:“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其中“劝”字就是“受到鼓励”义。在这里,显然是指“民”因为受到居上位者“那样做”的鼓励,于是努力为他干活。因此,钱穆将这章中季康子的问话翻译为:“如何可使民众敬其上,忠其上,并肯加倍努力呀?”就对原文的理解而言,是完全正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