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零售革命》一书指出,零售业在过去50年已经历了两次革命,第一次是沃尔玛发起的连锁商店革命,第二次是亚马逊发起的电商革命。今天,数字化正在撑起零售业的第三次革命——用新的工具,新的管理,重构“人-货-场”。
多点 Dmall 就是在第三次零售革命的浪潮中诞生的。它成立于2015年,通过 Dmall 零售联合云,为连锁超市、生鲜店、便利店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帮助行业做数字化,研发部是技术底座。2021年6月,多点 Dmall 经历了一次组织架构调整,成立了「多点 OS 研发部」——多点最核心的研发部门之一。400多位研发+测试,全力支持多点的 SaaS 解决方案,助推零售业的数字化创新。
业务能蹦得多高,取决于组织动员力。但对于一个「多点 OS 研发部」这样的新团队,想激发组织动员力并非易事:大家来自不同的团队,对共同的目标认知不够清晰;大家常常是各干各的,协同配合有待提升;跟进工作进展,开会的效率不高,事情没落实到人上......
站在行业数字化的浪尖,多点 OS 研发部是如何提升组织动员力的?
在一个组织里,伴随着层级的,一定是信息差。
比如,老板向下分配指标,便是一个信息差递增的过程。当一个基层员工领到指标时,他内心可能会有一串疑问:这个指标是如何定出来的?这个指标是如何层层传递,到了我身上?我领到这个指标,背后是要实现什么价值?......这些疑问,都是信息差。
老板可能会说:我不在意!有信息差怎么了?员工把活儿做好就可以了。
员工可能会说:没什么吧!我平时也不会想这么多,老板说啥就是啥呗。干就完了。
老板拿着指挥棒,员工听令闷头干。这样的团队,往往不会有特别惊艳的产出。为什么?因为大家都是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耕个没完,互相不怎么打招呼。
彼得·德鲁克曾在《管理的实践》中写道:“企业必须能够生产出比这家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企业绝不能成为一个机械的资源汇集体。”组织本身,是为了发挥“1+1>2”的作用,是在组合资源的基础上发挥更大的价值。
理想的组织,不是100人把各自的地耕好,而是100个人发明了更好的种子和收割机。实现这一点的前提便是,尽可能消除信息差,让大家的目标连起来。
没有上级的目标,下级的目标;没有你的目标,我的目标,只有我们的目标。
如何实现信息互通?多点的答案是,用 OKR ,从目标制定开始。
“越到基层的员工,他们的信息渠道是越窄的。我们想打破信息差,让基层员工也清楚部门的目标、老板的目标。”多点OS研发部二级负责人张磊说道。
一般,公司都比较习惯自上而下分配指标;而多点的选择是,共创目标。每个季度初,部门400多号人都在做一件事——开 OKR 共创会。
所谓“共创”,就是集合群众的智慧,而非依赖领导一人的智慧。多点OS研发部负责人刘鹏飞表示,以往都是自己一个人定部门的 OKR ,导致的问题是:1)无法面面俱到,会遗漏一些工作;2)团队成员仅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3)淹没了很多想法和创意。
现在,他用“ OKR 共创会”的形式来制定部门 OKR 。与一般的会议不同,共创会抛给了所有人一个课题:如果你是部门负责人,你觉得接下来最重要的几件事是什么?这其实是让每位成员,无论职级如何,都能经历一次1号位的思考历程。大家通过关键词的萃取,讨论,投票,产出部门的 OKR 。
“ OKR 共创会,让我们彼此看见。”多点OS研发部三级负责人赵勇说道,通过 OKR 共创会,他了解了其他团队的重点工作。“这个学习借鉴的窗口,以前是没有的。”
还有一些不曾被看到的想法,自下而上地涌现了出来。多点OS研发部二级负责人张磊表示,有员工在共创会上提出了“系统重构”的目标,大家一同讨论后,认为值得上升为部门的 OKR 。
然后,每位员工纷纷对齐部门的 OKR ,组织内瞬间有了一张目标网络。这张透明公开的网,搭起了协作的支点。

“以前只关注自己做的一块,现在会通过对齐网络,主动去看上下左右的 OKR 。”多点OS研发部三级负责人程希来透露,他通过了解部门同事的 OKR ,做了一件提升工作效率的事——算法互通。“我自己的团队可以为品牌、商品系统等团队提供算法支持,他们有合适的算法也能提供给有需要的团队。”
有了共创的目标,大家在工作中便需要追踪进展。这就轮到了上班族最讨厌的事情——开周会、写周报。
在不少公司,周会像是一个吞噬效率的黑洞:明明讨论了很久,也没得出有效的结论,事情也没落实下去;周报更是一种“职场表演学”:同事写了2000字,我就要写5000字,要把自己的工作事无巨细地罗列好。
这样的周会与周报,没抓住重点,没围绕目标,不仅浪费了时间,员工也没什么成长。
于是,多点换了一种开周会的方式:基于 OKR ,用文档开会。
会前,部门负责人在飞书文档里插入自己的 OKR ,邀请下属在 KR 里补充进展和卡点;开会时,大家先用15分钟默读文档,在有疑问的地方划词评论,或者提自己的想法;之后,逐条过评论,开启讨论,让观点充分碰撞;最终,明确待办事项,并 @ 相关责任人。
改变开会方式后,张磊感觉会议的议程更聚焦了,事情也比以前更好推动了。“过文档评论时,会发现某个地方的评论很集中,我就能清楚大家最关心什么;每次开完会都会确定一个 to do list,下次开会就会过上周的 to do list,很多事情就能推下去了。”
张磊还发现,用文档开会后,大家的参与感更强了。“以前开会,总是固定的两三个人在发言;现在通过文档评论,大家都可以把内心的声音表达出来,没什么心理负担。”
当一个季度结束时,开复盘会也是同样的做法:基于部门 OKR 和文档,在默读中开启,在讨论中激发与碰撞。和周会相比,多点 OS 研发部的复盘会增加了「专题分享」环节。“大家会分享身边真实发生的案例,是一个比较好的思想碰撞和对齐的过程。”刘鹏飞总结道。
复盘文档沉淀的知识,打开了大家的视野,也为下一季度的工作指出了目标。“我会看到不同团队:前端、店务、App......大家碰到一起,我就突然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东西可以做”。程希来表示,现在他会与团队仔细整理复盘文档,去学习其他团队的优秀经验。
OKR +文档,变的是开会的形式,更是大家的思考方式:开会,不是为了汇报过去,而是为了铺垫未来。
对于多点来说,OKR 不仅是目标的落地工具,也是动员所有人的“思想体操”。
赵勇提到,他刚开始对 OKR 并不十分接纳。“日常接开发需求都接不过来,哪有空去想一个高大上的目标。”但是在经历了几个 OKR 周期后,他慢慢领会了OKR的思想。“哪怕是一些日常杂事的处理,都可以用 OKR 的框架去思考,如何做得更好。”
比如,商家碰上双11、618等促销活动,就需要研发同学轮流值班,应对琐碎的IT需求。“研发团队就那么几个人,要是这么埋头干,大家都得加班熬夜。”
再比如,一些新同事加入,总是会问重复性的业务问题。“老员工每天回答这些问题,也很占用工作精力。”
于是,赵勇把“提升团队效率”写进了自己的 O ,KR 有两条:
KR 1:开发出数据清理工具,交付给实施团队,实现100%应对商家活动的IT需求
KR 2:形成团队【知识库】,至少解决60%的重复性答疑
“哪怕只是解决了这些小问题,整个团队都感受到了成长。”赵勇表示,虽然困难会层出不穷地冒出来,但是团队学会了用 OKR 思维去找解决办法。
想用 OKR 做好“思想体操”,一定需要好的教练。多点OS研发部负责人刘鹏飞肯定了飞书的“教练”作用:不仅提供工具,更有落地方法和实践辅导。“以前想推 OKR ,但是没有理论支撑,没有趁手的工具,没有优秀实践的借鉴。飞书团队其实是帮我们降低了试错成本。”
现在,他看到400多人的团队,把 OKR 融入了日常工作,不仅有方向感,也更有自驱力。大家的行动与创意,如同一粒粒星辰,牵引着组织往高处攀登,“如同微光照亮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