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化关键词 | 意大利董佳佳“外眼”讲“理”

 CCTSS 2022-01-11

 中国文化关键词系列

言语通五洲,文化连世界。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以《中国文化知识辞典》为依托,持续推出百位青年汉学家眼中的不再“老外”系列之中国文化关键词视频,将从“外眼”视角解读中国文化关键词、阐述文化故事。本期来自意大利的董佳佳(Donzel Giada)将通过视频阐述她对中国文化关键词“理”的理解。

阐述人:意大利——董佳佳(Donzel Giada)

关键词:“理”

“理”词条:

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本义为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引申为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在哲学上主要指法则或规律。

在中国哲学史上,“理”在不同时期及不同学派中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在先秦时期,“理”一般指一物之理。《管子》以阴阳为“天地之大理”;孟子认为“义”就是“理”,属于伦理范畴;庄子认为“理”是万物存在的形式及原因,属自然观;韩非子提出“理”是事物的具体规律;《吕氏春秋》把理视作判断是非的根据。

魏晋兴“辨名析理”之风。王弼认为理是事物的规律;郭象认为理是必然性,即自然之理。唐代佛教华严宗提出理、事范畴,认为“理”是本体世界。

宋代张载强调理的普遍性,认为“万物皆有理”,把理看成气化运动的规律;程颢、程颐首次把理作为最高本体,建立理本论哲学,“理”成为程朱理学的最高哲学范畴,他们认为理是“形而上者”,是事物之“所以然者”,是永恒不变的宇宙本体,万事万物都是从理派生出来的。

朱熹发展二程的观点,对“理”做出了系统的论述,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主宰,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推动者,而太极则是众理的总名,是真理和道德的标准,并根据程颐所说“性即理”,认为人的本然之性为“理”,内容是“仁义礼智”———二程和朱熹的“理”,既指事物的法则规律,也指伦理道德。

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明代王守仁强调“心外无理”,认为“理”只存在于心中,离开“心”的作用便不存在“理”,强调“理”的主观性。罗钦顺认为理是气所固有的客观规律;王廷相发展张载的思想,认为理是气之理。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同“理气”说,认为气是根本,“理”依赖于气,并认为“理”是事物的秩序。清代戴震注重分析,认为“理”是事物之间的区别,而只有细致地剖析事物之间的区别才能得到“理”,着眼于探究事物自身的特点及与他物的关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