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论语》之“民无信不立”

 我的图书馆1m7r 2022-01-11

转载(原创)


我读论语民无信不立

/晨客 整理/墨吟

图:孔子讲学


治理国家、处理政事,最重要的是什么?且看子贡与孔子的问答。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篇第十二·七)

孔子提出三条:足食、足兵、民信之。足食当然就是指物质丰富,老百姓都能吃饱穿暖,这是生存的需要——经济建设方面。足兵当然指国防体系完备,能抵御外敌入侵,这是安全的需要——国防建设方面。而民信之,则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政治文明建设方面。在这三方面都能做好,这样的政府算是了不起的了。

但是,全部做到似乎比较难,更何况是在二千多年前那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同时又是列国纷争,弱肉强食。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政治建设上,得有个安排,如果不能同时做到,得排出个先后秩序。

子贡很明白这一点。一连两个追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给出的答案是,首要是民信(政治建设)、其次是足食(经济建设)、最后才是足兵(国防建设)。

足食与足兵的取舍,比较好理解。经济建设当然得优先,经济是基础,国防建设也得依赖于经济建设。当然,也有个度。有了经济基础,国防就得跟上。切不可迂腐得息兵卸甲,从此就可以过富足日子。这不现实。所以孔子说“去兵”,绝不能认为兵可以不要。只是得在足食的基础上,再足兵。

但在足食与民信之取舍上,孔子的回答有些令人吃惊。粮食缺乏,必然会有一部分老百姓挨饿,甚至可能会有人饿死。孔子也毫不忌讳这一点,他还解释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总是要死的,但是如果民众不信任国家(政府),这样的国家就没法存在了。

所以,得先建立一个让老百姓信任和支持的政府。“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孔子家语》卷一·五仪解第七)得先想办法让水愿意载舟而不是覆舟。然后,你得想办法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接下来才能考虑应付外敌侵略,也就是国防的问题。

这应该就是三者的大致顺序吧。但是,千万不要把三者对立起来。子贡的一再追问似乎给人一种错觉,以为有了民信之,就可以不要足食了;有了足食,就可以不要足兵了。钱穆说得好:“不可徒认自古皆有死之单辞,遂谓为政者可以不顾民命,而高悬一目标以强民之必从。”(钱穆《论语新解》)其实,三者相辅相成。一个不能让老百姓足食的政府,老百姓怎么可能长久的信任和支持它呢?一个不能做到足兵(保障国家安全)的政府,拿什么来保证老百姓长久的丰衣足食呢?

民信固然重要,但最后落脚点还是要在足食上。一个让人民幸福的政府,才会是真正让人民信任和支持的政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