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三十日,李自成又退出北京城,经山西逃回陕西,他一共在北京城只待了四十二天。 随后,清军在多尔衮的率领下进入北京城,从此后就再也没有离开,开始了清朝对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 李自成这么快就退出北京,把这座极具政治意义的城市拱手让出,看似是因为在山海关一片石大战中的惨败。 可北京城的防御体系完整,李自成在山海关下的大战也非全军覆没,清军又不善于攻城,如果想要守住北京,从军事角度上来说,应该并不困难。
李自成的退出是因为政治上的失败,失去了民心,导致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成了无根之源,他守不住北京。 清朝统治者却比李自成聪明得多,他们没有犯李自成在北京城犯下的错误。 那么,李自成在北京城都做了些什么?清朝又做了些什么? 下面做个简单的比较,就能知道,本已经抢占了先手的李自成,为何给清朝做了嫁衣。 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政治上的作为是一塌糊涂,从史料中的记载中看,主要有三点让其大失民心:
仅以上三点作为,就让李自成得罪了北京城中从勋贵到士子,再到百姓所有的阶层。
因此,李自成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完全无法落脚,除了自己从陕西带来的军队可以信任,他得不到任何帮助。 再来看清朝,其实际执政者多尔衮在率领大军进入北京城后,政治上的作为就高明太多。 以相对李自成所做的三点来比较的话,清朝的多尔衮是这么干的:
显然,清朝当时的掌权人多尔衮,远比李自成懂得如何收买人心。
当然,清朝的恩赐也只是暂时的,等他们彻底在北方站稳了后,态度就会变一变。 比如,清朝在占据北京的半年后,就颁布了“圈地令”,并在八年内一共颁布三次,允许旗人圈占百姓的土地。 再比如,清朝在占据北京一年后,颁布“剃发令”,开始强制所有百姓“剃发易服”。 进入北京后,大顺朝李自成的选择是先抢了再说,流贼习性不变,清朝多尔衮的选择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奔着坐稳江山万里而来,李自成败得不冤。
李自成本也能如此,而且,即使李自成称帝时,是认得党项人李继迁为先祖,但前明士绅、勋贵和百姓对他的认同感,依旧远远超过清朝,认为他是本族政权。 可他却因为进入北京城后,政治决策上的乱来,没能得到有识之士(他自己麾下的谋臣档次都太低)给予的合理的建议、策略,以至于功败垂成。 如果李自成能得到北京城内绝大部分阶层人士的认可,哪怕兵败山海关,以残兵加北京城内的万众一心,未必就守不住北京。 能守住北京,山海关一时之败,不会让李自成的政权迅速垮掉,这座城市的政治意义太大,基本可以代表着民心所向。
要知道,在崇祯朝时期,清军也曾五次入关,北京城及周边地区都被祸害得不轻。 这些地方的士绅、勋贵、百姓对清朝从痛恨迅速转变为顺从,全靠李自成衬托。 参考文献:《明史》《清史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