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一流派看来需要治疗的症状,在另一理论取向看来却不一定要进行干预。同样地,对于相同症状的原因,各个流派也有各自的解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疾病观就是关于心理问题本质的看法。不同的治疗学派关于疾病的内涵有着不同的假设,不同理论取向关于心理问题本质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不同流派之间会有那么大的差异。我们认为,疾病观应该包括几方面的内容,即症状的界定、症状的起因和治愈标准(或“正常”的标准)临床生理疾病的治疗—它的目的在于使患者恢复正常水平,而心理治疗在于促进个别化。
就像人本主义学家所说的“自我实现”,对不同的来访者来说,治疗目标也有所差异。有的治疗师从治疗患者的症状、身体不适和疼痛开始。也有治疗师从环境、人际交往中去探求诱发原因,并且常常去寻找那些与不良后果有关但又识别不出其诱因的思维和情感。这些不同的选择不仅转换了看待问题的视角,还改变了对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虽然不同的疗法可以治疗症状相同的患者,但治疗结果却不一定完全相同。每种疗法都提供了一种不同的选择,但它们的治疗目标基本上是不一样的,如决断训练中具体社会行为的变化、以人为中心对歪曲体验的接受、理性情绪疗法对非理性信念的抛弃等不同的理论取向关于疾病的焦点也是不一样的。常见的焦点包括情绪状态、外显行为、家庭结构,甚至社会组织。精神分析并不以外显行为,而是以内在冲突来描述症状。
行为取向却从可观察的行为来看待病理学。家庭系统取向认为病理不在于个体或者个体的行为,而在于引起个体症状的家庭关系。精神分析、以人为中心、格式塔疗法都强调来访者的人格改变。心理咨询与治疗流派都根据自己的疾病观选择适合本流派方法的来访者。了解各个流派的疾病观有助于我们理解其治疗方法的切入点,以及同样的技术对于不同的理论取向来说,治疗内容和治疗目标为什么会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