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令季节,上海的地面公交如何提升运营服务质量?

 熟年人生 2022-01-11

   《解放日报》1月10日发表报道:公交车等候时间过长成近郊和郊区市民投诉的热点(引题)推进电子站牌覆盖,能解决痛点吗

当日,在《城市发展》微信小群里,即掀起了涟漪—

  有老领导说:今天解放日报报道:公交车等候时间过长,成投诉热点。我们都有同感。但是,解决这个问题,现在遇到悖论:地面公共汽电车客流量逐年下降,而营运成本逐年上升,财政补贴也随之增加。据说上海公交在当下发车档次比较长的情况下,每人次运营成本接近10元,如果再缩短发车档次,成本还要上升。按上世纪90年代上海公交改革经验是“车辆随着客流走,人多车多,人少车少”;按运营成本控制看,压缩发车档次难以实施。解决这个热点问题,有待公交人去破解了。

这位老领导的思考是: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城市为人民”,解决市民的出行需求,是我们公交人的努力方向。不能因为运营成本而束手无策。

(2)提高运营效率是工作方向。“线网优化+高频吸引”值得研究,在地铁成网、出行首选的条件下,有可能;在国外城市先行实践的基础上,有示范。

(3)运用智能科技技术,探索“定制公交、按需服务”,深圳、北京等兄弟城市已经迈出步伐。因为线网优化要对低密度客流线路动手术,对低密度客流出行的集约化供给,还是要提供的。我是旁观者,仅仅提供一些参考。

有原专门搞城市交通建设信息的资深专家认为:拙见,上述问题的破解思路仅限在地面公交的层面上是难有出路的,似应从上海城市大公交(包括地铁、地面公交、出租车,甚至共享单车等)的层面来考虑,对各类出行方式有一个适应特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各自定位。

我附议:郊区一些线路过长需要调整。市区的01也是。浦东的沪南线可谓线路较长,但他们的间隔较短,车辆充裕。值得借鉴和探讨。建议媒体部门能否就此开展大讨论?公交运营服务也是上海超大城市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基础。随着冬令时间到来,市民对交通出行更为关切。《解放日报》的今天报道只是起了个头,其实有很多问题可以讨论。包括出行结构和方式,包括交通规划与管理等。

老领导回复我。@蔷生:上海地面公交总体良好,但效率不够高。地铁已经高效了,出租车包括网约车服务人次也上升了。地面公交人次下降,是国际国内的城市面临的大趋势,所以如何“提高效率+满足服务+控制成本”成为新的课题。

我多年来经常关注上海市民出行的服务情况。媒体上也先后发表了一些相关文章和君建议。包括在交通台对城市通勤问题作了探讨。这次《解放日报》报道,希望能对上海地面公交至少能作连续思考报道。

据相关资料:“十三五”期间,全国各级财政累计投入7.5万亿元,拉动交通运输领域形成超过16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有专家指出:“两高五低一适应”是构建现代、科学、高效的公交体系需要达到的要求:

“两高”是指高通达率、高覆盖率的城市交通运输网络和高品质、高效率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系统;

“五低”是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要做到低事故率、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低资源占用和低财政负担;

“一适应”是指构建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综合立体交通管理体制。

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是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市民出行最基本、最重要的出行选择。牵涉到千万市民的民生需求。

2022年1月11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