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鱼骨图,让议论文写作走向深刻

 新用户37829311 2022-01-11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强调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作为教学文体之一的议论文“以逻辑为基石、以论证为结构、以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采取行动(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为写作意图”[1],正是检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的最佳工具。

根据《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评分标准,作文考试的评价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深刻”是发展等级的第一个要点,细化有三: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高考阅卷从评价的角度披露了对中学生优秀议论文“深刻”的具体要求:一类是结论性深刻,一类是过程性深刻。结论性深刻,即有思想,作者能敏锐地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挖掘出深层的内涵来;过程性深刻,即能通过逻辑推理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论点,是思维深刻的呈现。

要达到“深刻”的要求,就必须具备深刻的分析能力。“鱼骨图”作为一种写作策略支持,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力,树立层层推因、“以现象深入本质”的意识;还可以探究事物的内在因果关系,用有序排列的关键词澄清因果關系,拓展逻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逐步接近“写得深刻”的目标。

“鱼骨图”是由日本东京大学工程学教授、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提出的,是一种寻找事件原因的思考方法,因形似“鱼骨”而得名。这种图式,从思维的角度看,是一个反复出现、以一定形式排列、以特定方式组合的规则系统。它可以构建理解信息,并将阅读信息可视化。作为思维训练的支撑,它比传统的形式更直观,在分析问题时能使“追根究底”的思维过程清晰化。既能突出论证推理水平,又能帮助读者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既便于学生拓展和修正思维过程,又便于教师对这一过程进行引导和干预。

鱼骨图主要有三种类型:原因型、对策型、整理问题型,在分析现象成因、提出解决对策和梳理知识结构方面有着独特的效果。在实际的议论文教学中,教师单纯传授归因分析知识,学生在写作中难以内化和运用。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相关的学习要素,教师应该提供支架,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内化。鱼骨图能有效地突出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使教学内容更有趣、更立体、更深入地投射到学生的思维网络中。

一、原因型鱼骨图

图片

原因型鱼骨图(鱼头在右),特性值通常为“为什么”,主要用于对原因的深入探究,用来分析复杂事物和解释多个原因之间的关系。在明确存在的问题后,系统有序地发散,思考可能的原因,找出原因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找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在议论文写作中,有助于对“因果关系”的分析。在原因型鱼骨图中,鱼头代表议题,鱼骨代表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面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需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只有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找出现象背后的隐藏,才能找到本质,避免被表面现象迷惑和欺骗,形成自己的见解,写出更深刻的文章。例如曾经轰动学界的“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教授、博导、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肖传国用10万元人民币雇人袭击'学术打假斗士方舟子”事件,如果把问题归因于某一个方面,显然是不够的。分析时不仅要从个性,更要从社会性角度,从道德、法律,包括学术环境等方面去深入分析,才能使思维走向深入。

二、对策型鱼骨图

图片

对策型鱼骨图(鱼头在左),特性值通常为“如何提高、如何改善”运用于寻找对策。在深入探讨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后,根据不同的原因,将可能解决某一问题的原因的对策进行分类,形成主要对策和具体措施。面对一些需要分析和找出对策的事件或现象,运用鱼骨图可以使思维更全面、更有逻辑,避免重复。在议论文写作中,往往需要论证如何做或不做,“对策”鱼骨图有助于从意义价值或行动对策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在对策型鱼骨图中,鱼头代表决策结果,鱼骨代表对决策方案进行多角度论证。

例如:面对“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与红绿灯无关”的所谓“中国式过马路”,为之寻找破解之道。

绘制“鱼骨图”可以引导学生在思维世界中走得更远,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向上探究原因,向下探究结果,揭示事物的内在因果关系,是有说服力的。根据不同的讨论话题,结合特定的写作意图,灵活运用因果联想思维画出“原因+对策”型鱼骨图,把道理讲充分、把文章写深刻。

2016年1月2日,一段视频在网络上热传。画面中,上海地铁车厢内,几名乘客在与一名穿着时髦的女子理论,指责其吃泡椒凤爪并将骨头扔在车厢地上的行为。女子不服,“舌战”乘客,并拿出手机与爆料者对拍。视频迅速传开,网友议论纷纷。据网友爆料,该女子竟然是一名小提琴教师。还有网友爆料,她曾参加过浙江卫视的相亲栏目,并在节目中牵手成功。先是这名女子的各种信息被网友人肉爆料;后有消息称,她迫于压力丢了工作,而她所在公司的业务也受到了影响。当年衡水市的高三大联考就用这一社会事件命制了作文题“阅读这段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先用鱼骨图分析原因,网曝盛行为哪般,从人、环境、法制、文化心理等角度思考,全面而深入。

在原因型鱼骨图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用对策型鱼骨图寻找对策,易于架构。

画一张鱼骨图,分析原因和对策,然后调动知识的积累和储备,一篇文章就能迅速而深刻地呈现出来。

三、整理问题型鱼骨图

图片

整理问题型鱼骨图,可以显示出各要素与特性值之间的结构构成关系,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用于分析话题、提炼观点、扩展论点。

写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好的观点要新颖、独特、深刻。有些作文题给出明确的观点,或暗示一种观点,或有两三种观点可供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写作就是证明这一观点的过程。现在越来越多的作文题只给出某个现象或某个话题,需要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提炼,然后产生想法。要写一篇好文章,必须先把问题想清楚。议论文写作的特点之一就是思考和分析问题。如何思考、分析问题,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暴露出这方面的严重不足。

例如:人們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然而,绿树为了这一切,必然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有人曾做过试验,一颗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五公斤之多。根据以上材料,以“吸收和给予——绿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面对这样的材料,在给定的话题中有两个关键词“吸收”和“给予”。学生首先判断两个词之间是否有侧重,并考虑是否突出其中一个词。一些学生会认为在“吸收”和“给予”之间应该强调“给予”,认为“给予”可以突出一种高尚的品质,原因是现在的青少年不懂得给予,所以应该大力提倡给予。但仔细阅读这个材料,就会发现整个材料的语意有一个转折,语意的重点在“绿树为了这一切,必然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这一句,后面的“一颗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五公斤之多”一句是举例子,用来证明吸收水分很多。

从这个角度来说,文章重点应该是讲“吸收”,也要兼顾到“给予”。有了观点,还需要分论点来支撑。此时要求同学们重新思考这段材料,强调“要给予必须要吸收”这个观点,从这个大观点中提炼出分论点:要扎下根深入吸收;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吸收;应该吸收那些有价值的好东西。在撰写议论文时,必须有深刻的思考和判断,而实现这一点的前提是深入的分析。把笼统含糊的“吸收”从三个角度剖析开来,这就是分析。围绕“吸收与给予”的话题,既分别探究了吸收与给予的原因和理由,又聚焦“吸收”加以思辨,历史与现实、实用与浪漫,从而处理好“吸收与给予”的辩证关系。

面对“随着'嫦娥工程的胜利开展,我们是否应该主动与地外文明联系”这个议题,也可以与学生一同思考,采用结构化论证的方法来完成任务,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找出一些影响问题特征的因素,并根据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将问题的特征和一些影响因素排列成一个层次分明的鱼骨图。

无论是什么样的鱼骨图,都可以用于训练学生用流畅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表达演示和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在议论文写作中,鱼骨图可以从结果中寻找原因,追根溯源,然后“对症下药”,提出建议和对策;也可以从原因中寻找结果,通过预测和演绎,反思事物的性质和意义。通过相互追根溯源,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关系,可以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达到了“深刻”的前两个要求,即“通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相信文章的观点也会有一定的启发性。

四、好的论证

议论文写作指导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思考。为了促进学生的思考,我们应该给学生思考的工具和方法。当下写作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例子对准论点”或“怎样阐释例子”等技巧性的教学,实际上有简化之误。思维与写作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写作技巧实际上是思维的外化。在中学议论文教学中,直接有效的外化思维训练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认真画一张鱼骨图!用鱼骨图的形式,进行教学,其主要步骤如下:

(1)画鱼头(结果),画主骨。鱼头代表一件事的最终结果。明确解题或教学目标,写在鱼头上;(2)画大骨,填写主要原因或分析角度。画中小骨,填上理由。鱼的骨架和躯干代表了导致某种结果的多种原因。要确定在许多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根本原因;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尽可能找出问题的原因和对策;(3)对相同或相似的要素进行梳理和总结,明确其从属关系,并在鱼骨上加以标记;(4)总结提炼,应用反思。

鱼骨图在教学中的应用,能直观形象地分析因果关系,整理所学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鱼骨图还可以用来构建学习框架,澄清事件的语境,展示文章的写作语境,帮助写作迁移。在语文课上,尝试用鱼骨图来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让所有学生的思维“说话”,让这种思维过程相互碰撞。

“鱼骨图”是图像的载体。它既是文章结构的形式载体,又是写作逻辑的直观呈现。鱼骨图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并在全面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详细分析,并连接内部因果逻辑的信息。从具体的鱼骨到抽象的鱼骨,可以实现相似风格的结构造型,形成基本范式,进而实现基本框架的建立。在应用文写作中,思维缜密、逻辑连贯的结构布局对论证的展开、推进、收回和深化起着顶层的作用。

对于学生来说,鱼骨图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思考组织成直观的形象;对于教师来说,鱼骨图是一种监控和观察的工具。鱼骨图反映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过程和程度,提高了因果关系的对话水平。用鱼骨图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类,能得到一种快速分析和构思文章的方法。

2017年全国高考卷要求,从来华留学生较为关注的12个“中国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些关键词包括: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这个问题在搭配和组合上有很大的自由度。

要写出亮点和新意,就需要选择关键词形成有机联系,否则容易造成思维混乱。搭配、组合的方法有很多,借助鱼骨图,可以简化一下复杂的问题。比如,从“长城”“京剧”到传统中国,从“高铁”“移动支付”到科技中国,从“中餐”“广场舞”到趣味中国,从“自行车共享”“移动支付”到互联网中国,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的缩影,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中国。学生可以在整理思路的同时画出“鱼骨图”。

这样,用“鱼骨图”来分析,对材料的理解显然更深入。经过对上述组合的分析和进一步的提炼和总结,不难发现本文大致有四个方向:中国的对外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合作与共赢、发展与监督。如此,鱼骨图运用得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拓展思路,快速审视问题的含义,进而选择准确、深刻、新颖的最佳角度;权衡比较后选择自己熟悉并能控制的写作方向;然后写出深刻而富有创意的考场作文。

五、运用提醒

运用鱼骨图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同样的鱼骨图,在教学之初,通过老师的示范,学生可以学会使用鱼骨图。在这个时候,它是一个辅助的示范支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鱼骨图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掌握“归因模式”这一核心学习要素,并以此作为主要支撑。使用鱼骨图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分析的内容要明确。一般来说,“鱼骨图”是用来分析原因的,所以又叫“因果图”,是从“为什么”的层面来分析的;实际上,“鱼骨图”也可以用来分析“做什么”和“怎么做”,找出分析内容所属的层面会更清晰、更流畅。根据不同的材料或主题,鱼骨的结构需要建立不同的结构。

其次,在具体分析中,准确找到“鱼头”非常重要。如果确定了“鱼头”,问题的核心很快就能找到。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注意提取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词,看关键词是否可以识别为“鱼头”。对于现象和材料,不能忽视关键信息和关键内容。

最后,从评价的角度看,“鱼骨图”画好后,要从生活常识和逻辑规律的角度来审视“鱼骨图”是否合理,避免常识性错误。尤其要考察分析“原因”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事物之间最本质的联系是因果关系,其中“因”不仅是揭示现象的原因,更是追溯原因的社会环境、历史渊源乃至文化演进;“果”不仅是已经形成的现状,但也存在着它的兴衰与发展的内在矛盾。因果关系是动态的、多方位的。一种现象可能是一种现象的结果,也可能是另一种现象的原因。议论文写作中的因果关系一般是复杂的,不能在复杂多变的事物的因果关系中制造归因谬误,夸大原因。如苏轼在《六国论》中夸大“贿赂秦”与“灭六国”的关系。

这篇文章虽然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在逻辑推理上并不成立。不能把次要原因和间接原因作为主要原因、直接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如“逆境使人成才”是不完全合理的,逆境与成才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有时间的先后关系,逆境可能使一个人奋发努力最后成才,但也可能使一个人一蹶不振,逆境中能否成才关键在于个人是否有远大的志向、是否付出努力和坚持、包括是否有一定的机缘,等等。在形成一种观点之前,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不同的观点,并仔细地提问和判断。(摘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献:[1]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