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霸题库|2022高考小说叙述特点增分专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1-12

一、阿·托尔斯泰《俄罗斯性格》

俄罗斯性格

(苏联)阿·托尔斯泰

当德国鬼子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中了第二弹后,坦克着起火来。驾驶员丘维略夫拖着他爬过一个又一个弹坑到救护站去。

叶戈尔·德略莫夫活了下来。他在医院里躺了八个月,做了一次又一次整形手术,医生给他重新做了鼻子、嘴唇、眼睑和耳朵。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

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

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

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阒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等他进得村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他忽然停下脚步,把手插在大衣兜里,摇了摇头,转过身斜插着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面,站在齐膝深的雪里弯下身子往窗里探望。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

他打开篱笆门进了院子,走上台阶敲起门来。母亲在门里应声问道:“是谁呀?”他回答说:“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

他的心剧烈地跳出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就连他自己也好像是头一回听到自己的声音。动了多次手术之后,他的嗓音变了,变得嘶哑不清了。

“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

母亲立即打开门,扑到他跟前,握着他的双手问道:“我的叶戈尔活着吗?他身体好吗?您这位大哥请进屋去吧!”

叶戈尔·德略莫夫在桌子旁边的长凳上坐了下来,他开始对母亲讲她儿子的情况,也就是讲自己的情况,讲得很详细:讲他吃得怎样,喝得如何,什么也不缺,身体一直很好,总是快快活活;同时也讲了他和他那辆坦克参加过的战斗,但是讲得很简单。

“请您告诉我,打仗是不是挺可怕的?”母亲打断他的话这样问道,一面用那双黑黝黝的、此刻对他视而不见的眼睛直盯着他的脸。

“是的,老妈妈,当然是挺可怕的。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

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在门槛上跺了跺已经穿破了的毡靴,不慌不忙地解下围巾,脱掉短皮大衣,然后走到桌子跟前和客人握手问好。啊,这是他多么熟悉的手啊,这就是他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用来惩罚他的那只又宽又大的手啊!父亲什么也没有问便坐了下来,半闭着眼睛,也开始听着他讲的那些事。

德略莫夫上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有办法把真相和盘托出,坐在父母的桌子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心酸。他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

父母在火炕上腾了一个地方给他睡。在隔扇的那一边,父亲不时轻轻地打着鼾;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上尉用双手捂着脸趴在那里,心里想道:“妈妈呀,我的妈妈呀!难道到这会儿你还认不出我来!难道你就认不出这是我?……”

就在这一瞬间他下定决心要走,而且明天就走。

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这就使他卸下了那个把他折磨得吃不下、睡不着、喘不过气来的精神包袱。

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

“你好,我最最亲爱的儿子。我真怕给你写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想才是。有一个人从你那儿到咱家来过,这个人好极了。他本来打算要住几天的,可不知为什么收拾起东西说走就走了。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小叶戈尔呀,你给我写封信来,告诉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莫非我真是疯了不成?……”

叶戈尔·德略莫夫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傻瓜呀,你这个傻瓜!快给你母亲写封信请罪吧!别把她折腾疯了……她就那么稀罕你的脸蛋子了?!因为你的脸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还会更疼你哩!”

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糊涂不懂事,回过咱家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一一你们的儿子……”

过了几天,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大尉同志,有人找您。”这个士兵虽然站得规规矩矩,可是脸上那副表情好像打算去喝二两庆祝什么喜事似的。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

1.文中的叙述视角富于变化,请指出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4分)

2.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德略莫夫回家时,“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冰冷的风”等内容既交代了当时的环境,也暗示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

B.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也为了他们的尊严,德略莫夫假称自己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以他的身份来看望自己的双亲。

C.回到家的德略莫夫只呆了一个晚上,就下决心要离开温暖幸福的家回部队,因为他为父母认不出自己而感到心酸。

D.这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受伤——回家——归队——相认”组织情节,情节没有巨大的波澜,却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德略莫夫受伤后的相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B.吃饭时母亲留神盯着德略莫夫握勺子的那只手,表明母亲对这个动作的熟悉,为下文猜测来访者是自己儿子埋下了伏笔。

C.“父亲打鼾”与“母亲翻来覆去”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两人对于“客人”身份不同的态度,突出了母亲的复杂心情。

D.作者运用细节、心理、语言、肖像等多种描写手法去刻画德略莫夫这个人物形象,使其形象饱满而鲜明,富有艺术性。

4.小说的结尾处“伟大的力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①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德略莫夫回家的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

②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客观全面地展现故事全貌,增强故事的完整性;

③两者结合,使情节的展开更加顺畅合理,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叙述视角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分清叙述视角的种类以及各自的作用,进而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叙述视角有3种情形: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在具体叙述中有时会采取人称或视角变换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充分的自由。第一人称叙述是指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一个人物从故事的参与者角度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叙述者的“双重身份”。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作为叙述者,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造成叙述的主观性。第二人称叙述是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角色是以“你”的称谓进行叙述。

文章第一段开篇写道“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文章最后一段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都是运用了第一人称,德略莫夫回家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作者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进行叙述;第一人称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正加了文章真实性,第三人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充分的自由。两者结合能够更有利于将故事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利于主题情感的表达。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也为了他们的尊严,错误,原文没有提到。原文,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据此可知是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所以选B项。

3.D【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项,作者运用细节、心理、语言、肖像等多种描写手法去刻画德略莫夫这个人物形象,错误。作者并没有对德略莫夫进行肖像描写。所以选D项。

4.①德略莫夫受伤之后几乎毁容,但他却乐观地想自己还活着,这是一种直面挫折,顽强不息的精神;

②德略莫夫是在反抗入侵者的战役中受伤,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亲认为儿子如果为了国家受伤,也是值得自豪的,反映了他们面对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

③德略莫夫思念亲人,却隐藏自己的身份与亲人相见,母亲虽对儿子毁容忧心忡忡,但却将担忧隐藏在心底,体现了他们为了亲人甘愿承受苦难的高贵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进行具体分析,这种力量应该是指小说人物中某种优秀的精神品质,因此可以从分析小说人物品性入手解答。

小说主人公受伤后容貌大变以至于自己不忍直视,但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可以看出他身上的乐观、直面挫折的坚强品质。

通过父亲的话语,“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反映出他们面对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德略莫夫想念父母,为了不让父母担心痛苦而隐藏自己的身份,母亲猜测出那个人可能是儿子,但却将担忧藏在心里,体现了他们不愿让亲人承受痛苦而甘愿自己承担一切的优秀品质。

二、迟子建《炖马靴(节选)》

炖马靴

迟子建

故事发生在1938还是1939年,父亲说年份不重要,重要的是时令,寒冬腊月,他们抗联部队的一个支队,二十多号人,清晨从四道岭小黑山的密营出发,踏雪而行,晚饭时分,袭击了位于中苏边界的一个日军守备队。

那时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为切断老百姓与抗日队伍的联系,他们大规模实施归屯并户,大片农田荒芜,无数村落夷为废墟。父亲说自此之后,队伍缺粮少衣,陷入被动。

四道岭在哪里?我在地图上找不到。父亲说除了四道岭,还有头道岭、二道岭、三道岭和五道岭。这些岭呈刀锋状,易守难攻,适宜做密营。他们最初的营地在头道岭的大黑山,那里狼多。有这样一条母狼,它双眼瞎。自打发现支队的行踪后,就一直凭声音和嗅觉尾随他们,求得生存。

父亲是火头军,他可怜瞎眼狼,做了几个鼠夹子,将拍死的老鼠扔给它。到了漫漫长冬,蔫巴巴地尾随着队伍,父亲总会想方设法给它口吃的。这条狼有年正月,突然消失了!三个月后,父亲说和战友为前方的大部队运粮,在二道岭遇见它。它居然大了肚子,怀了崽了!两三年不见它,大家还念叨,父亲还会在队伍偶尔开荤时,将吃剩的骨头,扔在附近的山洞。

太阳落山后,侦查员带来消息,三辆摩托车驶离守备队,带走了十一个日本兵,看来他们是去镇上的烧锅了。父亲说支队长没有犹豫,下达了进攻令。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那三辆刚离开不久的摩托车回来了!十一个荷枪实弹的日本兵回来了!

父亲说他们受到了前后夹击,优势立刻转为劣势。

他们没有全军覆没,得益于一位战士。当靠近粮库的副支队长下达了撤退令,这位战士咬着牙,趁乱爬向弹药库,用自制的手雷引爆了弹药库。日本兵赶紧转向粮库防御。

父亲就从弹药库北侧逃了出来。

父亲停下的一刻头晕眼花,后背的锅猛地一震,父亲马上意识后有敌手追击!父亲本能地卧倒,拔出枪来,匍匐到一处雪坎,紧盯着那个方向,就在敌手露头的一瞬,打了最后一枪,击中了他的左肩。

在飞雪中又行进了两个多小时,午夜时分,父亲在靠近河岸的灌木丛停下。发现干粮袋靠近后脊梁的部位,有道寸长的口子,炒米白白流失了。

父亲说他卸下锅和枪,看着敌手一步步逼近。可是敌手趔趔趄趄靠近他时,既没做出战斗的姿态,也没举手投降,而是一头栽倒在雪地上。

狼嚎声越来越近,父亲听出至少两条狼在叫,一种声音富有攻击性,凄厉而有穿透力;一种比较婉转、犹疑,让他有似曾相识之感。父亲发现狼发声之处的灌木丛,只有两个黄绿色的光点在闪烁,那是狼眼发出的光。这说明另一条狼的眼睛是不发光的,它不是瞎眼狼又会是谁呢!

敌手怕自己最终会成为狼的盘中餐吧,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拼尽全力,拍一下自己,然后指指篝火。父亲明白,他想让他火葬了他。

敌手挣扎了最后一程,凌晨两三点钟死了。父亲再次搜敌手的身,他只在军服的口袋里搜出两样东西,一个是一方蓝格子手帕,另一个是长方形金属外壳的镜盒。打开一看,里面竟夹着一张二寸的黑白相片。父亲凑近篝火一看,那是个穿着印花和服的姑娘,微微垂头,浅浅笑着,满眼都是甜蜜。父亲将镜盒放回敌手的口袋,而将蓝格子手帕揣进自己兜里了。

父亲发现敌手穿着的马靴,是上好的牛皮的。父亲将这两只靴子从敌手脚上拔下来,靠近篝火,用钢刀切割靴子。望了一眼敌手,他死时眼睛没闭上,父亲停下手,将敌手的那块蓝格子手帕掏出来,走过去蒙在他脸上。

父亲划开马靴,得了大大小小的牛皮,一共十块。他将它们放进雪堆,一遍遍揉搓,投进锅里,开始炖马靴了。

父亲捞出最大那块马靴皮,切下一小块,填进嘴里,将余下的一分为二,撇给盘踞在灌木丛的狼。又炖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嚼得动了,父亲吃了两块,体力恢复了,抬头望了望天,雪停了,但夜空还没晴朗起来,望不见北斗星,不知置身何方。父亲借着残余的篝火,望见了一生难忘的情景,两条狼一前一后,前面的狼高大威猛,后面的狼矮小瘦削。前狼挣扎着向前,后狼拼死咬住前狼的尾巴,试图阻止它的步伐。父亲认出了后狼就是瞎眼狼。前狼让步了,瞎眼狼将它生生地拖回灌木丛。父亲长呼一口气,感恩似的分出两块牛皮,投给它们。

最终父亲划拉了一抱柴,将篝火调得旺旺的,拔腿出发了。

后来的故事,我和母亲差不多都能背诵了,天连阴了三天,不见日月,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出迷途。他们靠着所剩的煮熬的马靴皮,和深埋在雪下的红豆浆果,以及山洞的骨头渡过难关。而那些骨头,有瞎眼狼备下的,也有父亲当年丢给它的。

父亲说栖息在山洞的那三天,瞎眼狼守候在洞口外,也不忘了叼着小狼的尾巴,怕它万一不听话,会对父亲下口吧。

父亲去世的次年,母亲也走了。炖马靴的故事,只有我一个人给下一代讲了。

最后我要补充的是,父亲每回讲完炖马靴的故事,总要仰天慨叹一句:人呐,得想着给自己的后路,留点骨头!

(选自《钟山》2019年第1期,有删节)

1. 小说是怎样叙述“父亲”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简练交代残冬飞雪,不仅体现了时令特点,而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将人物与狼的活动置于极严酷的境地,让矛盾加剧,凸显主旨。

B. 第三段提到四道岭、头道岭、二道岭等适宜做密营的情况,看似多余,实则为后文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出迷途的情节做了铺垫。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特点,比如,“后狼拼死咬住前狼的尾巴”“瞎眼狼守候在洞口外,也不忘了叼着小狼的尾巴”就体现了瞎眼狼知恩友善的特点。

D. “父亲”讲完故事,总要仰天慨叹“人呐,得想着给自己的后路,留点骨头”,这里“骨头”二字耐人寻味,告诫人们时时留存生活物资,以备不虞之患。

3. 小说中“父亲”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1. 小说以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替进行,来叙述“父亲”的故事。这样叙述既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又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还便于直抒胸臆,突出主题。

【解析】本文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方式来叙述故事的,“父亲”“炖马靴”的故事,基本是用第三人称转述“父亲”的话来叙述的,这样既使故事真实可感,又不受时空的限制。文章最后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写出“我”从“父亲”“炖马靴”的故事中获得的启发,直抒胸臆,也有助于突出小说的主题。

2. D【解析】D项“告诫人们时时留存生活物资,以备不虞之患”分析错误,“父亲”的话是要告诫人们做人要善良,当自己有能力帮助人的时候,要尽量给需要帮助的人以帮助。哪怕你帮助的不是人,是一条狼。

3. ①善良,有爱心。同情一只瞎眼的狼,经常给它食物。为死去的敌手举行葬。②英勇、机智。在撤退过程中,遇到敌手,勇敢无畏,最后机智的消灭了敌手,还从敌手的靴子上割下牛皮,维持生命。   

【解析】小说中“父亲”最大的特点是善良,有爱心。当他在行军途中看到一只瞎眼的狼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经常给狼丢食物。后来“父亲”也因此获得了狼的帮助。在与敌手交手的过程中,在敌手死后,还帮助敌手举行火葬。“父亲”又是一位英勇、果敢、机智的战士。在撤退过程中,“父亲”遇到敌手,他勇敢无畏,最后机智的消灭了敌手。他还机智地从敌手的靴子上割下牛皮,作为救急的食物,以维持生命。

三、陈忠实《蚕儿(节选)》

蚕儿

陈忠实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腻膩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
     我俩站在教室门口。
     “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
     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
     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怎么异破的?”他问。
      “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拍着手,“养蚕的同学多吗?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服,跳进水里打泼刺,和我们打水仗。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他举起双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
      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一抱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
      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看见我俩,轻声说:“我对不起你们!’’我莫名其妙,和风葫芦对看一眼。
      “老鼠……昨晚……偷吃了……几条蚕!”
      我和风葫芦奔到竹箩子跟前,蚕少了!一指头长的又肥又胖的要儿,再过几天该网茧子了。可憎的老鼠!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风葫芦高兴地喊:“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他装衣服的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一个小方格,把那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
  陆续又有一条一条的蚕儿爬上箩沿儿,被我们提上网架。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这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盒儿也碰翻了。
      我们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
      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
      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

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握住了蒋老师的手。
  他向我讨要我发表过的小说。
       我却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拆掉古庙新盖的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记起来该暖蚕籽儿了。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带着我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                                                                                            (有删改)

1. 小说从当年的学生“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蚕儿”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紧紧围绕蚕儿,将“我”和蒋老师相处虽然短暂但却难忘的一段经历按照时间顺序娓娓道来,谱写了一曲园丁赞歌。
B. 在学生眼中新来的蒋老师与众不同,他身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自我介绍时把自己的姓名告诉学生,让学生们感到很新奇。
C. 小说运用行动描写来刻画人物,包扎时“翻出”“撕下”“缠在”“蘸上”“涂抹”细致真切;离开时“提起”“背上”动作斩截,毫无留恋。
D. 小说叙述的故事都是平常事,但是作者写得有波澜,如养蚕却遭到老鼠的偷袭,与老师处得融洽老师却被调走,情节起伏,引人入胜。
3. 小说结尾写三十年后师生重逢,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1. ①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増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使老师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②从学生的角度来叙述,有利于表现学生心目中真正优秀老师的形象,突出老师和蔼可亲的特点。③从学生的角度来叙述,便于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増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2.C 【解析】C项,“离开时“提起”“背上”动作斩截,毫无留恋”曲解文意,这两个动作,有不舍之意,但又无可奈何。故选C。
3. ①情节上,三十年后相逢,对蒋老师当年的心愿或遗憾有个交代,小说情节更完整。②人物塑造上,表现了在蒋老师的巨大影响下,我也回到母校当上了老师,证明蒋老师是位优秀老师。③主题上,表现了尊师重教、感恩老师的主题。

四、泰戈尔《河边的台阶》

河边的台阶

泰戈尔

如果把发生的事情都印在石头上,那么,你就可以在我的每一个台阶上读到许多故事。你如果想听,那就请你坐到我的台阶上来;只要你侧耳细听这潺潺的流水,你就可以听到过去无数动人的故事。

秋日的晨光照耀着涨满水的恒河,它的颜色犹如强巴花一样橙黄。我静静地注视着恒河的激流戏闹而去,在恒河的波涛触不到的地方,在我的一些缝隙里,长满了蔓藤水草,它们是我过去年代的见证人。

我现在讲述的这个姑娘叫库苏姆。当库苏姆纤细的身影映在水中的时候,我就十分希望能把这身影留住,把这身影刻在我的石阶上。每当她踏步在我的石阶上,她那四只脚镯就叮当作声,这时候我身边的水草好像也在翩翩起舞。库苏姆的女伴很多,没有她,顽皮的姑娘们就会感到寂寞。我常常看见库苏姆坐在河边。她的心仿佛与这河水结下了某种特殊的缘分。她十分热爱这河水。

后来我再也没有看到库苏姆。我听说,库苏姆被接到婆家去了。

我渐渐忘却了库苏姆。一天黄昏,一双久已为我熟悉的脚仿佛突然踏上了我的身躯。我似乎觉得,这是库苏姆的脚。的确是呀,但是我已经听不到脚镯的响声。在这黄昏时刻,河水好像在呜咽,风在拂弄着芒果树的枝叶,悲悲楚楚,凄凄切切。

库苏姆成了寡妇。我听说,她的丈夫在外地工作;她和丈夫只在一起生活了一两天,而后就再也没有见到她的丈夫。她从一封信里得知,她的丈夫死了,她当时才只八岁。库苏姆又回到了恒河边上的家乡。她的朋友们都已出嫁。她把头伏在两个膝盖上,在我的台阶上默默地坐着。

库苏姆一天比一天显得更加俊美和充满青春活力,但是,她那淡素的服装,忧郁的面容和忧愁的表情,给她的青春罩上了一层阴影,使得一般的人看不见她那充满青春的美。

一晃10年过去了。一天早晨,北风习习地吹来,缀满花朵的槐树将一朵朵花儿拋撒到我的身上。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位年轻的苦行者。他皮肤白皙,身材细高,容貌俊美;他就在我对面的那座湿婆庙里住了下来。苦行者到来的消息,传遍了全村。姑娘们放下水罐,来到庙里,向这位圣贤致敬。

一个姑娘看见他后,忽然拍着另一个姑娘的肩膀说:“喂,他就是库苏姆的丈夫。”村里的人都看见了这个苦行者,只有库苏姆没有看见他。因为到这里来的人太多,所以库苏姆就没有来。

一天黄昏,月亮升起来,蟋蟀在蛐蛐地叫着,月光皎洁,潮水呜咽。库苏姆坐在那里,把自己的身影洒在我的身上。微风习习,草木寂寂。在库苏姆的面前,是撒满月光的宽阔的恒河。

苦行者从庙里慢慢地走出来。他来到河边,走下几个台阶,看见一个女子单独地坐在那里,于是就想转身离去。就在这时候,库苏姆突然抬起头来,向后望去。

纱丽从她头上滑落下来。她抬起头来,月光照在她的脸上,就像一朵仰首盛开的鲜花映着月光一样。在这一瞬间,两个人的目光相遇了。

苦行者向她祝福,并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库苏姆回答说:“我叫库苏姆。”

那一夜,他们再也没有说什么。

那一夜,苦行者在我的台阶上坐了很久,从东方升起的月亮已经西坠,他才站起来,走进庙里。

从第二天起,我就看到,库苏姆每天都来向这位苦行者行触脚礼。每当他宣讲经典的时候,库苏姆就立在一旁聆听着。苦行者对她有什么吩咐,她都准确无误地去完成。笼罩在她沉静的脸。上的一层忧郁的阴影已经消逝,她的全身都在焕发着一种优美的欢乐之光。

在冬季即将过去的时候,她没有再来庙里,也没到河边来。

一天傍晚,库苏姆又在我的台阶上和苦行者见面了。

库苏姆低着头,说道:“师尊,是您叫我来的吗?”

“是的,我怎么见不到你?现在你怎么这样不热心敬神?”

库苏姆把脸微微偏过去说:“师尊,我是个有罪的人。有一个人,我敬重他,崇拜他,如同神灵,我的心里充满了这种崇敬的欢乐。可是一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仿佛梦见他是我心灵的主人。他坐在一个薄古尔树林里,用左手拉着我的右手,向我倾诉爱情。我醒了之后,梦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从此我的心就再也不得宁静。尊师,他就是你呀。”

苦行者缓缓地说:“库苏姆,我吩咐你的一切,你都做了;我还要吩咐你一件事,你也应当做到。我今天就要离开这里,我们不应当再见面了。你应当把我忘记。你能做到吗?”

库苏姆站起来,用缓慢的语调说:“师尊,我能做到。”库苏姆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抓起他脚上的尘土放在自己的头上。苦行者走了。

库苏姆说:“他吩咐我把他忘记。”说完,她就慢慢地走进恒河的水里。

月亮已经下山,夜一片漆黑。风在黑暗中呼呼地刮着,我听到了河水在呜咽,可是我一句也听不懂。

经常在我的怀里玩耍的库苏姆,今天结束了玩耍,离开我的怀抱走了。她到哪里去了,我无法知道。

(选自《泰戈尔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1.小说的叙述角度颇具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其妙处。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少女库苏姆的不幸婚姻和悲惨结局揭示了童婚制的残酷,揭示了印度封建礼教扭曲和摧残人性的罪恶本质。

B.库苏姆逐渐出落成为如花般的少女,但命运之神最终并未眷顾她,她最终选择了以死亡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C.文中三处划横线的句子都写到了恒河水的呜咽声,营造了悲凉的氛围,预示了库苏姆即将再次遭遇生命中的苦难。

D.库苏姆见到苦行僧后,每天都来听他讲经,她的全身都在焕发着欢乐之光,可能是因为她对生活有了希望与追求。

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记录了库苏姆短暂的一生,重点描写了她和苦行僧的“重逢”,这是为了衬托她之前命运的悲苦,同时也揭示了她后面投水自杀的直接原因。

B.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刻画了库苏姆青春美丽的形象,与她悲惨的生活遭遇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库苏姆的博大深沉的同情。

C.库苏姆的丈夫在外地工作,婚后他们只一起生活了一两天,后来她通过信件得知丈夫的死讯,这一情节为后文她与苦行僧的“重逢”做了铺垫。

D.库苏姆投水之后,月夜的环境描写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进一步渲染了故事凄苦悲切的色彩,加深了人物身上的悲剧色彩,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4.泰戈尔是位诗人,他把浓郁的诗情带入了自己小说的创作,可以说,“诗化”是他小说创作的主要艺术特征。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这一特征。

【答案】

1.①作品以“河边的台阶”作为故事的叙述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构思新颖,极富想象力;②作品以“河边的台阶”这一视角来旁观库苏姆的爱情悲剧,既能充分表达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与惋惜,又可以使故事不受干扰和约束地自然发展;③“河边的台阶”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故事,增强了故事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本题要求从“叙述角度”对文本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从全文的叙述视角度来看,“河边的台阶”是整个故事的亲历者,它见证了库苏姆的这段人生经历,尤其是她的爱情悲剧。分析本题的答题角度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河边的台阶”是物,它却成了故事的叙述者,因此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这是拟人手法,把“台阶”当成人来写,很新颖,富有想象力。

二是从人称的角度来看,“我”是第一人称,这种人称的好处就是可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使故事更加客观。

三是从效果上来看,“河边的台阶”只是一个旁观者,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库苏姆的爱情悲剧,有利于表达情感,同时又因为是旁观者,故事的发展不受干扰和约束,更自然地发展。

2.C【解析】C.“文中三处划横线的句子都写到了恒河水的呜咽声……预示了库苏姆即将再次遭遇生命中的苦难”错,第三处划横线的句子并没有“预示了库苏姆即将再次遭遇生命中的苦难”,因为此时库苏姆已经死了。

3.B【解析】B.“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刻画了库苏姆青春美丽的形象”错,没有心理描写。

4.①诗一般的景物,诗一般的画面,诗一般的意境。如画的景物随着库苏姆一生命运的跌宕起伏,时而阳光明媚,春风扑面;时而如夜漆黑;潮水鸣唱时而欢乐,时而悲切。②诗一般的形象。诗中的主人公,库苏姆和苦行僧,两人都容貌俊美,心地善良而纯洁,库苏姆对苦行僧的纯洁的情感,苦行僧内心深处对神地执着,都展现了人性中美的一面,具有诗意。③诗一般的语言。小说中作者用诗歌的意境,灵动的语言,充满柔情的语调,娓娓地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整篇作品就仿佛一首抒情诗,一首如诉如怨的哀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泰戈尔小说的“诗化”特点。一般在分析小说诗化特点时,主要着眼几个方面:

一是语言。整篇小说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作者娓娓道来,语调充满着柔情,语言灵动,很有感染力,因此符合诗化小说的要求。比如第一段“如果把发生的事情都印在石头上,那么,你就可以在我的每一个台阶上读到许多故事。你如果想听,那就请你坐到我的台阶上来;只要你侧耳细听这潺潺的流水,你就可以听到过去无数动人的故事”,结尾部分“苦行者向她祝福,并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库苏姆回答说:'我叫库苏姆。’那一夜,他们再也没有说什么。那一夜,苦行者在我的台阶上坐了很久,从东方升起的月亮已经西坠,他才站起来,走进庙里”。遣词造句富有诗情画意,音韵和谐,言简义丰。

二是景物。“秋日的晨光照耀着涨满水的恒河,它的颜色犹如强巴花一样橙黄。我静静地注视着恒河的激流戏闹而去,在恒河的波涛触不到的地方,在我的一些缝隙里,长满了蔓藤水草,它们是我过去年代的见证人。”“一天早晨,北风习习地吹来,缀满花朵的槐树将一朵朵花儿拋撒到我的身上。”“一天黄昏,月亮升起来,蟋蟀在蛐蛐地叫着,月光皎洁,潮水呜咽。库苏姆坐在那里,把自己的身影洒在我的身上。微风习习,草木寂寂。”这些景物描写富有诗意,并且这些景物又与库苏姆的命运起伏紧密关联。

三是人物形象。文中涉及到的人物有库苏姆和苦行僧,“她抬起头来,月光照在她的脸上,就像一朵仰首盛开的鲜花映着月光一样”,库苏姆是貎美如花的,“他皮肤白皙,身材细高,容貌俊美”苦行僧的容貌也是俊美的;他们二人身上体现出人性之美,库苏姆对苦行僧有着纯洁的爱情,苦行僧对神又有着执着。无论是外貌还是人性的美,体现的都是诗意之美。

五、废名《芭茅巷(节选)》

芭茅巷

废名

连小林一起共是八个学生,有一个比小林大的名叫老四,一切事都以他两人为领袖。小林同老四已经读到《左传》了,还要作文,还要听讲《纲鉴》,其余的或读“国文”,或法四书,只有王毛儿是读三字经。

一天,先生被一个老头子邀出去了,这个老头子他们真是欢迎,一进门各人都关在心里笑。先生刚跨出门槛,他们的面孔不知不觉地碰在一块,然而还不敢笑出声,老四探起头来向窗外一望,等到他戏台上的花脸一般的连跳连嚷,小喽啰才喜得发痒,你搓我,我搓你。趁先生还没有回来,小林提议到“家家坟”摘笆做喇叭。

家家坟在南城脚下,由祠堂去,走城上,上东城下南城出去,不过一里。据说是明朝末年,流寇犯城,杀尽了全城的居民,事后聚葬在一块,辩不出谁属谁家,但家家都有,故名曰家家坟。坟头立一大石碑,便题着那三个大字。两旁许许多多的小字,是建坟者留名。

坟地是一个圆形,周围环植芭茅,芭茅与城墙之间,可以通过一乘车子的一条小径,石头铺的——这一直接到县境内唯一的驿道,我记得我从外方回乡的时候,坐在车上,远远望城墙,虽然总是日幕,太阳就要落下了,心头的欢喜,什么清早也比不上。等到进了芭茅巷,车轮滚着石地,有如敲鼓,城墙耸立,我举头而看,伸手而摸,芭茅擦着我的衣袖,又好像说我忘记了它,招引我。是的,我哪里会忘记它呢,自从有芭茅以来,远溯上去,凡曾经在这儿做过孩子的,谁不拿它来卷喇叭?

这一群孩子走进芭茅巷,虽然人多,心头倒有点冷然,不过没有说出口,只各人笑闹突然停住了,眼光也彼此一瞥,因为他们的说话,笑,以及跑跳的声音,仿佛有谁替他们限定着,留在巷子里尽有余音,正同头上的一道青天一样,深深的牵引人的心灵。芭茅也真绿,城墙上长的苔,丛丛的不知名的紫红花,也都在那里哑着不动——我写了这么多的字,他们是一瞬间的事,立在那石碑底下蹲着找名字了。

他们每逢到了家家坟,首先是找名字。比如小林,找姓程的,不但眼巴巴的记认这名字,这名字俨然就是一个活人,非常亲稔,要说是自已的祖父才好。姓程的碰巧有好几个,所以小林格外得意,家家坟里他家有好几个了。

喽啰们字也未见得都认识,甚者还没有人解释他听,“家家坟”是什么一个意义也同“前街”“后街”一样,这么听惯了的也就这么说。至于这么蹲在它面前,是见了他们的两位领袖那么蹲,好玩。

老四同小林恰得其反,非常的颓唐,找遍了也找不出与他同姓的!那么家家坟缺少他一家了,比先生夸奖小林还失体面。以前也颓唐过几回,然而是说到家家坟总是欢喜的,也总还是要找。

“啊,看哪个的喇叭做得响!”许许多多的脑壳当中,老四突然抽出他的来,挤得一两个竟跌坐下去了。暂时间又好像没有孩子在这里,各人都不言不语的低头卷自己的喇叭了。

小林坐在坟头,他最喜欢上到坟头,比背着母亲登城还觉得好玩。一面卷,一面用嘴来蘸,不时又偷着眼睛看地下的草,草是那么吞着阳光绿,疑心它在那里慢慢的闪跳,或者数也数不清的唧咕,仔细一看,这地方是多么圆,而且相信它是深的哩。越看越深,同平素看姐姐眼睛里的瞳人一样,他简直以为这是一口塘了,——草本是那么平平的,密密的,可以做成深渊的水面,两边一转,芭茅森森的立住,好像许多宝剑,青青的天,就在尖头。仰起头来,又有更高的遮不住的城垛。

“小林哥,坟头上坐不得的,我烧我妈妈香,跑到我妈妈坟头上玩,爸爸喝我下来。”毛儿的话,出乎小林的意外,他是跪在那里望小林,猫一般的缩成了一团,小林望他,他笑,笑得更叫人可怜他,太阳照着墨污了的脸发汗。

“你妈妈在哪里呢?”

“在好远。”

“你记得你妈奶吗?”

毛儿没有答出来,一惊,接着哈哈大笑——老四的喇叭首先响了。

他们从家家坟转头,先生还没有回。有几个说回家去吃饭,老四不准,“人家烟囱里不看见出烟哩。”先生临走嘱咐过他,“吃饭的时候,我如果没有回,可以放学。”

大家气喘喘的坐在门槛上乘凉。小林披着短褂,两个膀子露了出来,顺口一句:“快战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也,”老四暗地里又失悔,这一句好文章被小林用了去了,本于《古文观止》上的《黄州快哉亭记》,曾经一路读过的。

(节选自《桥》,有删改)

1.小说使用了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双重叙述视角,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好处。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等到他戏台上的花脸一般的连跳连嚷,小喽啰才喜得发痒”来描写孩子们的喜悦,并照应上文“一切事都以他两人为领袖”。

B.文章善用细节描写,“虽然人多,心头倒有点冷然”“只各人笑闹突然停住了,眼光也彼此一瞥”写出了孩子们走进芭茅巷的微妙心理。

C.文章写毛儿笑着说“小林哥,坟头上坐不得的”,意在表现毛儿并不理解坟头为什么坐不得,甚至也不懂得妈的坟头意味着什么。

D.文章引用“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也”,是借小林之口形容孩子们的乘凉感受,同时也表现出小林的博闻强识与远大志向。

3.《桥》被认为是中国诗化小说的代表,以本文为例,以下不属于其诗化特征的一项是(   )

A.文字简约意象繁密所带来的语言魅力。

B.生动的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意境之美。

C.人物内心被彼此竞争所包蕴的文学张力。

D.叙事断裂情节突转所产生的跳跃性。

4.小说交代了家家坟的悲惨来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

1.①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比如文中“我”对芭茅巷的主观感受。②第三人称: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比如文中对小林看草时候的心理描写。③双重叙述视角打破了惯常的叙述方式,使读者的审美距离不断变换,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

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文章用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比如文中对小林看草时候的心理描写。如“那么家家坟缺少他一家了,比先生夸奖小林还失体面。以前也颓唐过几回,然而说到家家坟总是欢喜的,也总还是要找。”又如“小林坐在坟头,他最喜欢上到坟头,比背着母亲登城还觉得好玩”。

文章同时还使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比如文中“我”对芭茅巷的主观感受。“等到进了芭茅巷,车轮滚着石地,有如敲鼓,城墙耸立,我举头而看,伸手而摸,芭茅擦着我的衣袖,又好像说我忘记了它,招引我。是的,我哪里会忘记它呢,自从有芭茅以来,远溯上去,凡曾经在这儿做过孩子的,谁不拿它来卷喇叭?”

双重叙述视角自然切换,打破了惯常的叙述方式,使读者的审美距离不断变换,既可以透视人物的心理活动,又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人感到真实亲切,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2.D【解析】D项,“同时也表现出小林的博闻强识与远大志向”于文无据,过度解读小林的人物形象。

3.C【解析】C项,“人物内心彼此竞争所包蕴的文学张力”这是小说塑造人物的一般方法,不属于诗化特征。作者将诗的语言、诗的形式、诗的意蕴融入小说,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诗化小说,从而拓宽了小说文体的领域,为现代小说模式的创新注入了新的血液。

4.①环境上,坟地的阴冷与蓬勃的自然环境形成反差;②情节上,为下文孩子找名字做铺垫;③人物上,反衬出孩子们的单纯不谙世事;④主旨上,引起对于死与生的感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

考查某一段、某一情节的作用,需要考虑该段自身的段意,考虑该段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不能忽略其在全篇结构上所起的铺垫或照应等作用。

选文第③段叙述了家家坟的来历,“据说是明朝末年,流寇犯城,杀尽了全城的居民,事后聚葬在一块,辨不出谁属谁家,但家家都有,故名曰家家坟。”这段悲惨的经历,增加了坟地阴森恐怖,与现实中的家家坟蓬勃的自然环境形成反差,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

情节发展上,这一来历,为下文孩子们到家家坟找名字做了铺垫。比如“比如小林,找姓程的,不但眼巴巴的记认这名字,这名字俨然就是一个活人,非常亲稔,要说是自己的祖父才好”。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孩子们并不知晓家家坟这一悲惨的来历,如“小林坐在坟头,他最喜欢上到坟头,比背着母亲登城还觉得好玩”,他们若无其事地在坟地玩耍,反衬出孩子们的单纯不谙世事。

在主旨表达上,从孩子们对坟地的态度与坟地的悲惨来历的对比之中,引起读者对死与生的感悟,从而深化了主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