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社会,关系往来,这些事情的诞生都基于人类是群居动物这一事实。只不过人的心理具有多样性,有的人渴望群居,享受大家聚在一起的欢乐气氛,而有的人则更向往独处,他们则喜欢安安静静的做着自己的事。有一种理论表示,向往独处的人更加聪明,因为他们不在意自己在群体中的排名,哪怕放弃永无止境的比较,这群人也不会觉得惋惜。但也有一部分人表示不喜欢和他人相处只是孤僻的表现而已,并不能证明智商的高下。那么问题来了,这类人到底是不是更加聪明呢?高智商人群更爱独立思考
人类不能离开互动,对于普通人而言,与他人交往是我们获得自我满足感不可或缺的方式,一旦长期离开人类社会,不光会带来极大的孤独感,更会致使语言能力退化。愉悦感促使着人们不断地参与社交活动,只有在群体中获得标签和认同,才能让他的个人价值得以展现。然而高智商的人从来都不在乎这些事,他们对自我的认可并不寄托在群体交往当中,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内在的满足感。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曾在《象征性互动论》这本书中揭示了一个重要现象,自我互动可以使人类产生自我认同感。喜欢独处的人便是最明显的例子,他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喜欢保持安静的环境,不希望别人的存在打扰到他们的独立思考。很多天才都有着奇怪的习惯,如果不把牛顿的物理学才能和数学才能考虑在内,光看他的个人习惯,相信大家绝对会认为他是一个怪胎,因为这个人从不与人交流,总是没日没夜的泡在实验室里,就连吃饭这件事都会时常忘记,唯有保姆提醒他才会想起来。纵使他看起来有些孤僻,但牛顿的才华与天赋却没几个人能够得上。或许在天才的眼中,普通人的社交相处完全属于无意义的活动,它既不能带来全新的知识,又不能在某一领域给个人带来更多的启发,与其用自己的高维水准来向下兼容,还不如偏安一隅,只守着自己的小世界。如此想来,便也能明白为什么天才总是特立独行,不善与人交往了。高智商人群的能量源于内求《心理类型学》提出了外倾型和内倾型人格的概念,这本书认为区分两种不同人格的标准主要看个人的心理能量到底指向何方。外倾型人格表现模式就像是众人眼中的开朗外向者,他们擅长打交道,能够在群体生活中如鱼得水。而内倾型人格则讨厌纷扰的世界,他们的心理能量更多来自于内部。从社交的范畴来考虑,不擅长打交道这件事的确是个缺陷,但放在其他的领域却未尝不是件好事。 大部分科研工作者的日常行为都是独自搞研究做计算,他们如果把大多数的时间都放在与人交往上,工作怕是难以展开了。安静的环境能够让人的行为更加专注,避免了外界的打扰,而不受打扰所带来的好处又再次让内倾型人格进一步确定无意义的社交是没有必要的。正因如此,内倾型人格如果把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热爱的领域上,他们获得成功的概率或许会比外倾型人格更大。高情商人群原则性强情商的高低虽然不取决于智商,但从大部分人的切实感受来看,外向型人格的情商普遍比内向型人格更高。高情商的人能够在群体中博得众人的喜爱,他们懂得语言的艺术,能够尽心尽力的照顾到每一个人的感受,而孤独的高智商者对社交这件事本身没什么需求,所以他们在处理关系这件事上更加理性冷静,从而看起来少了点人情味。这类人并不是冷漠,只不过他们有一套自己的原则,有关于自己的任何事情都要按照这套规则进行。孤独不是缺点,这只是聪明人的其中一种个性,不愿意与人打交道也不是人格缺陷,毕竟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通常来说,高智商的人所拥有的朋友数量是较少的,能够真正走进他们内心的人更是极其稀缺。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少了许多声音,也就能更专注于自己内心的想法,不受他人的想法所影响。不知道你们是如何看待越聪明的人越不喜欢与人交往这件事呢,如果有什么想说的话,不妨在评论区下方共同讨论一下吧。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