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什么呢? 孩子说:“奶奶,你给我糖吃,我最爱奶奶了。”听了这句话的奶奶,会主动交出原本收起来的糖果。 这个行为的背后涵义,是我们希望孩子爱我们。 溺爱的家长看不到孩子真实的需要,而把自己内心缺爱的“自我”投射给孩子,溺爱行为其实是在满足自己。 这种溺爱其实是家长自编自演自我感动的一场戏,孩子只是在其中扮演一个接受“爱”的道具。而真实的孩子,他真的需要什么,可能一直都是不被看见和不被满足的。 所以,这样的孩子他感受不到被爱,在他心中自然难以生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爱是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溺爱是什么呢?是满足自己的需要。 我们真的是爱孩子,还是希望孩子能够爱我们呢? 有一天我在直播,有一个家长问了我一个问题:兰老师,我的孩子一直不肯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怎么办? 你们能够听出来这个问题的言外之意吗?——妈妈觉得,这个孩子连《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都不愿意唱,说明什么?他不喜欢我,他对我不好,他不爱我,因为他不喜欢唱这首歌。 孩子不爱唱就不唱吧,这有什么呢?但是这个妈妈以此作为衡量孩子是否爱自己的标准,内心十分矛盾。她其实是爱的是自己,也希望孩子能够爱自己。对孩子真正的需要、为什么不爱唱这首歌,并不在意。 溺爱的本质,是自私。 孩子今天在体育课上跑了一千米,回家嚷嚷了一句“跑步好累呀”。你立刻打电话给老师,说,老师啊,我们家孩子最近太累了你就别让他跑步了。 这叫什么?叫自私。 为什么这么说? 家长给老师打电话的行为,是因为家长不想看见孩子叫苦喊累,心疼孩子。看到孩子叫苦了,家长心里很焦灼,不知道怎么办,心疼得不得了,所以用“不跑步”的办法,阻断这个焦灼的源头,从本质上来说,是顾及了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真的在乎孩子的苦不苦。 溺爱的背后是什么?是自私。一个溺爱孩子的人不是他有多么的高尚、心软,都不是,是自私。 很多人都理解错了,认为溺爱是过度的爱。不是的。恰恰不是爱,“溺爱”是“不爱”的伪装。 很多爸爸妈妈会有困惑,“为什么我这么爱我的孩子,你还要说我是自私的呢?我省吃俭用供他学习,生活上给他最好的,这不是爱吗?” 不是的。 你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他怎么没有按时喝水?他今天才吃了一个鸡蛋怎么就不吃了?他又躺着看书,眼睛会坏的。我该怎么纠正他的坏习惯… 这样“爱”孩子,是几乎每个父母都做过的事。但是,父母很累,孩子也会很累,这样“爱”孩子,是“控制”。 应该怎么样正确爱孩子呢?有三种方式。 第一个:理解和判断孩子的成长需求。 什么是成长需求?一句两句说不清楚,我在“兰海说成长”App里有直播课,把0-6岁、6-12岁的成长规律给大家讲得非常清楚,建议家长们来听一听。科学的成长规律,是用来理解和判断孩子的成长需求的。 第二,陪伴孩子走他要走的路、犯的错、接受的批评和表扬。 记住,是陪孩子走他要走的路,而不是让孩子走你想让他走的路。各位家长要好好想想,自己有尊重孩子意愿,让他走自己要走的路吗? 第三个是,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三种支持:情感支持、方法支持和机会支持。 情感支持——你接纳你的孩子。不管我们收入如何、社会地位如何,情感支持是所有的人都要做到的。 方法支持——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直播间听我的课、或者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你已经做到“方法支持”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到的,只有努力学习的父母,能够给孩子们提供一些方法支持。 机会支持,就是给到孩子更多的机会,学习上的,眼界上的,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做比较、做选择。孩子在不同阶段,父母给到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只有努力学习的父母,才有可能给到孩子情感支持和方法支持,任何一个父母都没办法给孩子百分之百的机会支持。所以,这一项,尽力而为就好。 欢迎大家来留言区说说自己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如果有好的解决方法,也请不吝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