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祭祀先祖的地方——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
去年年底,我们参观了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以前坐车经过阜内大街经常看见它,并没有进去过。说到庙,人们自然想到佛教的寺院,其实庙本是供奉祖先的地方,汉代以后,逐渐与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寺院被称为寺庙。 北京历代帝王庙是明、清两代集中祭祀中华祖先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功臣名将的一座皇家庙宇,与太庙(位于天安门东侧,1950年改名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孔庙(位于东城区,是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合称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 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参观入口(庙门) 北京太庙是明清两代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清兵入关后,多尔衮将太庙中明朝帝王的牌位移入北京历代帝王庙奉祀,把太庙变为祭祀自家先祖的地方。 参观北京历代帝王庙时,有人问为什么清代的康雍乾没有入祀。其实北京历代帝王庙是祭祀中华始祖和前代帝王的地方,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统治,祭祀历代帝王成为历史,清朝的帝王也就无缘入祀了。 在京城建庙祭祀前代帝王,始于唐代天宝年间,唐玄宗在长安修建了三皇庙、五帝庙,周武王、汉高祖庙,分别祭祀。 明朝定都南京后,洪武帝朱元璋下诏建历代帝王庙,创一庙之中合祭历代帝王之制。入祀的帝王除三皇五帝之外,还有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16位。牌位的排列则仿太庙,“先祖居中,左昭右穆”,历代帝王按朝代先后顺序视为辈分,排列位次。 明太祖朱元璋 南京的历代帝王庙已不存,《明会典》载有平面图。 南京历代帝王庙入祀帝王排列顺序 北京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入祀的帝王与南京的旧庙相同,后因蒙古族鞑靼部入侵,嘉靖帝迁怒于元世祖忽必烈遂将其罢祀。及至顺治二年,多尔衮恢复对元世祖忽必烈的祭祀,还新增加了元太祖成吉思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金世宗完颜雍等入祀,他们都是北方诸族的帝王。 清康熙帝在入祀帝王上则明确提出华夏汉民族和北方诸族帝王并重,创业与守成帝王并重的大历史观,下谕旨“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应尽入庙崇祀”。但他认为,明朝的灭亡过不在崇祯,前代君王的昏庸是祸根。崇祯“虽励精图治,终不能补救”,故可祀崇祯,不祀万历(神宗)、泰昌(光宗)、天启(熹宗)。所以亡国的崇祯皇帝也入祀了,而万历等则被排斥在外。 雍正作为治国守成之君,对将治国守成的君臣入祀格外重视。他在位十三年间,五次亲祭,庙宇进行大修,并亲书碑文,阐述治国守业的重要性。 清雍正帝《历代帝王庙碑文》拓片 乾隆在位五十余年间七次亲祭历代帝王庙,五次赋诗,四次撰写碑文,十余次颁布谕旨,重点阐述“统绪论”,即中华治统从开端肇始就像一条完整线条,未曾中断过;以及“法戒论”,即不可盲目推崇入祀帝王,效法其功德,引戒其教训,法戒并重,方为祭祀要义,使历代帝王庙祭祀理念趋于尽善。到乾隆年间,几经调整,入祀北京历代帝王庙的帝王最后确定为188位。 北京历代帝王庙入祀的帝王有188位之多,却没有统一中国的秦始皇,这与秦始皇一直被视为暴君有关,入祀帝王隔过一个秦朝,不能不说是缺憾。三国时期也只有蜀国刘备入祀,也许是因为刘备有汉朝血统,千秋功罪后人评说吧。 历代帝王庙的建筑布局为中轴对称,建筑错落有致,空间开敞、庄严肃穆,处处显示皇家庙宇的气派和恢弘,为中国古建筑精品,叠加了明、清两代建筑艺术的成就,专家称它为“明代的骨架,清朝的衣服”。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风采。 历代帝王庙建筑布局图 历代帝王庙全景(图片) 进入庙门,是庙宇的前院,正对着的景德门单檐歇山顶,四周绕以汉白玉护栏,内顶部绘“金莲水草”天花彩画。景德门是历代帝王庙的仪门,三启门,门上有九九八十一只门钉,只有皇帝亲祭才能走中间的大门。 景德门,歇山顶为黑色琉璃瓦 进入景德门正面是景德崇圣殿,它是历代帝王庙的主体建筑,其中供奉着历代帝王的牌位。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九间(51米),进深5间(27米)重檐庑殿顶,金丝楠木柱,地面墁金砖,为“九五之尊”的皇家建筑。景德崇圣殿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雍正、乾隆年间进行过两次大修,但整座大殿木结构从未拆改,是难得的明代原构。大殿内檐天花板以上,仍保留着明代的墨点金彩画。乾隆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将原殿顶黑琉璃瓦更换为黄琉璃瓦,外檐改施金龙和玺彩绘,建筑规制与紫禁城的乾清宫相仿。 景德崇圣殿,意为对先祖的景仰崇敬 大殿和御碑亭 大殿外檐金龙和玺彩绘 大殿内供奉的历代帝王牌位 大殿内乾隆题写的对联 中央供奉的三皇牌位 夏商诸王牌位(夏14位,商26位) 东西配殿和大殿是同时修建的,单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前出廊,供奉从祀的历代文臣武将。原在东配殿内供奉文臣40人牌位,西配殿内供奉武将39人牌位。因史料不足无法恢复原状陈列,现按朝代顺序设“功在社稷,德协股肱——历代帝王庙入祀名臣展”。这里有我们熟悉的姜子牙、周公旦、张良、萧何、诸葛亮、赵云、房玄龄、狄仁杰、郭子仪、范仲淹、岳飞、文天祥、徐达、常遇春等等,也有些并不太熟悉。入祀的名臣下方都有小屏幕点击可以看人物的介绍。 东配殿 东西配殿中“功在社稷,德协股肱——历代帝王庙从祀名臣”展 汉代名臣
唐代名臣 小屏幕上的人物介绍 配殿里还展出了一些古代文物的复制品 大殿的东南、正东、西南、正西有四座御制碑亭,均为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驮碑神兽精美各异,碑文皆为帝王御笔。 东南碑亭,建于清雍正年间 东南碑亭内立“父子碑”,碑阳为雍正《历代帝王庙碑》碑文,碑阴为乾隆《历代帝王庙礼成述事》碑文 碑驮神兽为霸下,也称赑屃,是龙之六子。 正东碑亭亭内立乾隆《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记》碑,驮碑神兽为鼍龙。 大殿西南碑亭和正西碑亭 西南碑亭,碑阳为《重修历代帝王庙碑》,碑阴为《历代帝王庙瞻礼诗》 碑亭顶上的描金彩绘 正西碑亭与正东碑亭形制基本相同,亭内为无字碑。 景德崇圣殿后是祭器库,用于存放祭祀用品,于2003年复建。现设有《回望·选择——明清皇帝和历代帝王庙》专题展。 在祭器库前还布置了以“绝版帝庙,百年新途”为题的图片展,介绍了北京历代帝王庙停祀后的变迁。它曾被社团、部队占用,1931年7月北京幼稚师范学校从香山慈幼院迁至此。解放后,曾作为北京市女三中、北京一五九中校舍。1979年北京市公布北京历代帝王庙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月,北京一五九中正式迁出,北京历代帝王庙交由文物部门管理,2004年4月,北京历代帝王庙修缮工程竣工,2007年7月25日,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成立“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 复建的祭器库 祭器库内“回望·选择”专题展 “绝版帝庙,百年新途”图片展,北平研究院调查组拍摄的老照片:庙门前下马牌、石桥、影壁和牌楼 老照片:景德崇圣殿、燎炉、东跨院神厨 1931年7月4日,北平幼稚师范学校迁至北京历代帝王庙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历代帝王庙继续作为学校使用。 原西侧的景德街木牌坊 从展出的老照片看,庙门前原有石桥、下马牌,还有跨庙前景德街(阜内大街)的木牌坊。木牌坊分立于历代帝王庙东西两侧,“四柱三间七楼”是帝王庙建筑的一部分。1954年1月。这对被建筑大师梁思成誉为北京最精美的牌楼,因妨碍交通被拆除了。同时拆除的还有庙门前石桥,只保留了下马牌和庙门南面的那面影壁墙。在梁思成的呼吁下,牌楼的构件、榫卯结构基本完整保存,首都博物馆落成后,该牌楼成为第一件入馆展品,其中一座牌楼被安装于首都博物馆大厅内,其正面进行了重新彩绘,背面基本保留了原貌。 在首都博物馆大厅展出的景德街牌楼 基本保持原貌的木牌坊背面 说到北京历代帝王庙,老北京有句顺口溜:“有桥没有水,有碑没有驮,有钟没有鼓,有庙没有佛。”顺口溜大概是明朝流传下来的,那时还没有建御碑亭,说的碑是庙门前的下马牌。如今桥和下马牌只能在照片中看到了。
在景德门后的两侧各有一座燎炉。东侧为绿琉璃,西侧为灰砖色。东燎炉用于焚烧祭祀历代帝王的祝文、神帛等,西燎炉则焚烧祭祀历代文臣武将的神帛,东西燎炉均为2003年复建。 绿琉璃瓦东燎炉 灰砖色西燎炉 前院的东跨院是神厨,西跨院是关帝庙。神厨是祭祀供品的制作场所,现在布置了《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根脉情缘。关帝庙是清代建立的,当时人们对关羽的崇拜登峰造极,因此得以在历代帝王庙中立庙享祀,形成“庙中庙”格局。 神厨中的《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 神厨边的宰牲亭 关帝庙 脊吻交错 关羽像 北京的历代帝王庙确实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精品,从中也可以学习和重温中华历史的传承,加深对华夏文明的理解。 本帖内容来自新浪博客>文史板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