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地有清音 || 孙成东的斫琴艺术(二)

 70油画公社 2022-01-12




琅然,清圜,谁弹?

                   ——孙成东的斫琴艺术

文/梁丽君  摄影/余洋


今晚的月色极美。朗月一轮,皎皎空中,映衬得星云粲然。庭院中有竹叶潇潇,夏虫呢喃,伴茉莉清远,暗香时盈。月明当轩,若闻古曲低回宛转,真不知今夕何夕了。

一年前,孙成东兄嘱我作文,心中一直盘旋,却未曾下笔。原本自感才疏识浅,于古琴之道也只如槛外人,手边那张琴亦闲置日久,只能装个门面。陶渊明说“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实质上,生活如此东奔西走,每日手机微信,心神涣散,像我这样的现代人,心气浮躁如漫天雾霾,又哪里敢说识得琴中趣。所幸暑假回到家中,可以闲对田园果蔬,蝉鸣蛙噪,适才能拈起苏子的情趣一二,对一张琴,一壶茶,一溪云,有点陶陶乐尽天真的意思。也终于可略微揣摩孙成东的日常心境。每次见他,总有发自内心的灿烂笑容,原谅我,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说憨笑,尽管彼兄台颜值很高。想想他恬淡天真的性情,平静欢喜的待人,是天性,应该也有终于找着欢喜地的缘故吧。

 

他的欢喜地,便是古琴。而且不只是弹,他爱的是斫琴,没错,就是有点像木匠活的那种。然而当真具备木工技能就可以了吗?这只是斫琴师第一具备的初期条件罢了。中国的古琴与其他乐器终究不同,甚至可以说从世界范围来说,绝无其他乐器被如此视为神灵一般。它自身形态和千百年人们赋予它的意义,使它就这般成为彪柄千古的“神物”。



古琴的构造,将天地人合为一体,其形整体隐约人形(或说凤身),具头、颈、肩、腰、尾、足部位。两千多年前汉代人说琴的外形“上圆而敛,法天;下平而平,法地”,又有《琴制尚象论》评:“肩曰仙人肩,取其正齐也,腰曰玉女腰,取其纤细也”;除此琴身大体,其上下零部件均有指代,面上即琴头的最高部分曰额,额下有架弦的硬木称“岳山”,琴底部留出大小两个音槽,大的名“龙池”,小的名“凤沼”,分明山水格局,另有小件名“凤眼”、“龙龈”、“雁足”、“舌穴”、“天柱”、“地柱”等。如此,上山下水、天地融通、龙凤呈祥集于一体,天地人三才之道备矣,所谓一琴一乾坤,斯言。所以,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明言:制琴者,必善琴高士主之。但即便具备这先天条件,制琴仍不是易事,需事事留心精确,岂俗工所能哉?



孙成东,连云港人氏,海边出生,自小极爱动手技艺,酷好研制独轮车、刀、弓、箭、火枪各种偏门武器,长于应用,当然也包括上树掏鸟窝下河捞鱼。这种天赋爱好,随着学海漂浮难免沉没,直至2006年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毕业后,机缘巧合遇到古琴,遂念念不能忘,终至入魔。人生际遇有时真是奇妙,有的东西,恍惚一直就在你的生命里隐藏,俟时机成熟,便倏忽浮现,“忽此相遇如有期”,这种境遇,可望不可求之。




2008年暑假,孙成东制成他的第一张古琴,携此拜于刘正春先生门下,刘先生对此的评语为“像琴,又不是琴”,既揶揄实鼓励,从此开启了孙成东的琴人生涯。其已然在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担任工艺美术教师,自然不愿意仅仅流于表面的匠人手艺,更何况,古琴工艺和技艺的流派如此之多。他随本溯源,神游于唐宋,接壤于现代,曾几何时,出入各大图书馆,查阅古籍文献,唐代李勉《琴记》、北宋石汝砺《碧落子斫琴法》、《斫琴法式》等斫琴古籍皆案头必备,又频频博物馆,以观摩历代古琴实物,再而寻访金陵、扬州等各家现代斫琴前辈,收获心得。



孙成东的斫琴过程,即是不断探究古法,又不断学习新技艺的过程。如此经年,他专精于仲尼、伏羲、蕉叶、连珠、师旷、凤势、鹤鸣秋月等式,更注重其中的工艺之妙、之美。其中,他最是享受制琴的漆面工艺,在南师学习美术期间,即已迷恋大漆的独特韵味,古琴漆面技艺,虽则过程复杂,周期冗长,然直至后期退光、推光,古琴至此方显褪尽浮华、浑然大气的面貌,斫琴者,应也是修炼,返璞归真的过程。此时案上古琴,唯黯黯,最是奇古。在择材方面,孙成东当真有一段奇遇,《洞天清禄集》中言“夫古琴难得,过于精金美玉。.......自昔论择才者,曰:纸甑、水槽、木鱼、鼓腔、败棺、古梁柱”。也是机缘,有年他带学生去徽州写生,于废墟中看到一段大木,心甚喜,情知遇到用于做琴的好木了,咨询当地人,是当地人嫌弃的败棺木材——柏木,如此欣然成就了他的一张好琴——蕉叶。



“琅然,清圜,谁弹?.....唯翁醉中知其天”。他的醉里乾坤,是弹琴、斫琴、绘画。其启蒙恩师刘正春先生,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古琴金陵派),金陵派始于明代皇宫乐官,时作为都城的南京,一派庄严繁盛京城气象,“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金陵派虽出于皇家,自是儒雅之典范,惜乎其后昙花凋落,后世知之甚少。至近代黄勉之、夏一峰诸先生,重兴经典,刘正春即从夏一峰先生,自创有《秦淮秋月》、《古堡抒怀》诸曲。有幸成其弟子的孙成东,以金陵派为本,兼取别家之长,其指法风韵,正渐渐有典雅古朴、清微淡远之况味。他的工作室,厕身于一条老巷之中,旧时楼台,隐约六朝古都的古韵与厚重,晨曦暮云,有琴声清幽,若时空转圜。

这里似可用现代斫琴名家王鹏一段话做注脚,“斫琴师本人的演奏水平也决定了琴的制作水平。只有弹琴弹到较高水平,才能真正懂琴的各种高低音区手感,才能做出好琴,古琴的特殊性就在于此。斫琴师要有文化内涵,不然只能做出匠人琴,而做不出真正带有艺术性的上品乐器。”

实质上,古琴的独特性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琴道与琴心。在三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它作为文人的精神支柱,令“士无故不彻(撤)琴瑟”(《礼记·曲礼下》);它作为志高意远的象征物,令东晋文坛领袖陶渊明不惜以无弦琴来明志,“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因而开启无弦琴的另类史话,诗仙李白仗剑背琴,行走天涯,不时来一段“抚无弦琴以寄意”;而文人的孤高,从伯牙子期之后,已经不需要摔琴以谢知音了,有人神情寂寥的说,“无弦人莫听,此乐有谁知”(宋欧阳修),但得知音的回应,却也是有意无意的沉寂,“有琴不安弦,与俗异所为。寂然得真趣,乃至无言期”(宋梅尧臣)。在文人心目中,无弦与有弦,乃是人生至情至性与修身修心的两种状态的自然转换,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宇宙洪荒之哲学思辨,是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君子中庸之达观修炼,则其两者,都须手应乎心,这便应是琴道,或亦为琴心吧。


孙成东其为人,本也就是一派天真,应更懂得忘机之妙。其淳厚天性,便如郭靖一般,貌似简慢,实则方能悟得真机。又兼其情之所钟,勤勉不懈,琴道之降龙十八掌当渐见功力了。南宋朱长文认为琴有四美:良质、善斫、妙指、正心,四美俱备,则为天下之善琴。这等目标,如见华山之巅的妙境。


【梁丽君:南京大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理论博士后】
【余洋: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



孙成东工作照


孙成东,1977年出生于江苏连云港,号老荒,200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古琴师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古琴·金陵琴派)刘正春先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