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瑜珈经节选

 药王学徒 2022-01-12

现在开始讲解瑜伽。瑜伽是控制心的意识波动。这样,人就能保持其真实本性。当人不处于瑜伽状态时,他仍会认同于心的意识波动。

意识波动有五种,有些是痛苦的,有些并不痛苦。这五种意识波动是:正知、谬误、分别知、睡眠和记忆。知觉、推论和经典是正知。谬误是错误的认识,不由实相而来。语言与实在不符,就产生了分别知。睡眠是有关虚无的意识波动。记忆是未遗忘又返回到意识中的感知对象。

通过修行和不执可以控制它们。修行即不断地作出努力以永久控制住心的意识波动。经过长期不间断的虔诚专心,修行的基础将非常稳固。不执是一种自我控制,它摆脱了对所见所闻之物的欲望。一旦认识阿特曼,人对自然的任何表象都无欲无求,这就是最高的不执。

专注于单一对象将经历四个阶段:检验、分辨、喜悦的平静和简单的个体意识。另一种专注是专注于不包含任何对象的意识—只有潜意识的印迹,如同烧过的种子。通过对不执的修习而稳稳地控制住意识波动才能达到这种专注。当这种专注没有不执相伴并因此继续留下无明时,修行者将达到无身之神的状态,或融入自然的力量中。

对真正的灵修者来说,专注是通过信、力、念、定、慧达到的。能量强盛的人会很快修成瑜伽。根据修行手段之弱、中、强,达成瑜伽的快慢有别。

通过虔信自在天也能达到专注。自在天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不受无明及其产物的污染,也不受业、潜在业力和行为结果的影响。在自在天那里,知识是无限的;而对其他人来说,知识只是胚芽。自在天是最早导师的导师,因为他不受时间限制。表达自在天的词是唵(aum)。常念此词,并冥想它的意义。由此人们可以认识阿特曼,并使此种认识毫无障碍。

疾病、懒散、疑惑、冷漠、懈怠、欲念、妄见、精神不集中和注意力不稳定,这类精神涣散都是认识的障碍。精神涣散常伴随悲伤、失望、身体颤抖和呼吸不匀。专注于一个真理可以消除精神涣散。

心的平静来自对德行的培养:对幸福的人的友善和对不幸的人的慈悲,对有德的人的喜乐和对邪恶的人的冷漠。也可以通过调节呼吸使心平静。那些能导致特异感知的专注形式会使人心稳定。把心固定在超越悲伤的内在之光上,也能达到专注。或者冥想那些不动情的觉悟者之心。或者把心固定在梦中或深度睡眠的体验上。或者把心固定在自认为是善的神圣形式或象征上。

瑜伽师可以专注于任何尺寸的对象,小如原子,大至极限。纯净的水晶会接受离它最近的物体的色彩,心也一样,当心清除了意识波动时,就会达到与专注对象同一。这个对象可能是粗糙物质,也可能是器官,或是我慢。这种与专注对象的同一称作三昧。当心与专注的粗糙对象达成同一,但仍掺杂着名称、性质和知识的意识,这被称为有寻三昧。当心与专注的粗糙对象达成同一,且不掺杂名称、性质和知识的意识,只留下对象本身,这被称为无寻三昧。当专注对象是细微对象时,所谓的有伺三昧和无伺三昧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加以区别。在所有细微对象的背后是原质这个最初因。这类三昧被称作有种三昧。在无伺三昧中,心会变得纯粹。在这种三昧中,知识可以说是充满真理。通过推理和研习经典获得的知识是知识的一种。但从三昧中获得的知识更为高级。它超越了推理和经典。由三昧加于人心的印迹将抹去过去所有其他印迹。当由三昧产生的印迹也被清除,心中不再有意识波动时,这就进入了无种三昧。

苦行、研读和把工作成果奉献给神,是走向瑜伽的起步。因此我们可以培养专注的力量,消除引起痛苦并阻碍觉悟的障碍。这些障碍是人们痛苦的根源,是无明、我见、执着、厌弃和对生命的贪恋。无明产生所有其他障碍。它们可能以潜在的或残留的形式存在,可能是被暂时克服的或充分发展的。把无常、不净、苦和非阿特曼认同为常、净、乐、阿特曼,这就是无明。把意识本身认同为意识的反映者,这就是我见。执着就是总想着欢愉。厌弃就是总想着痛苦。对生命的贪恋无论愚人或智者皆与生俱有。这是因为人心之中仍留有许多前世生命的死亡体验之印迹。当这些障碍被减弱到残留形式时,就可以通过把心分解成它的最初因而将之摧毁。通过冥想,可以克服充分发展了的障碍。

一个人的潜在习性是由他过去的思想和行为造成的,并会在今生或来世结出果实。有因必有果:如再生、或长或短的生命以及喜乐和痛苦的经验。喜乐和痛苦的经验分别是善行和恶行的结果。但具有精神分辨力的人会把所有这些经验视为痛苦。即使当前喜乐的享受也是痛苦的,因为我们已在担心会失去它。过去的喜乐是痛苦的,因为它留在我们心中的印迹会再度让我们渴求它。如果快乐仅仅依赖于我们的心情,它怎么能持久?心情总在不断变化,因为互相敌对的三德之一种或另一种总会轮流操控着我们的心。还未到来的痛苦是可以避免的。这种痛苦是因为将经验者错误地认同为被经验对象。它是可以避免的。经验对象由三德(光明、活动和懒惰)构成。通过它们,整个宇宙与认识工具(如心、感官等)以及被感知的对象(如物质元素)一起进化。宇宙的存在是为了让经验者能经验到它,并由此获得解脱。三德要经历粗糙的、细微的、最初的和尚未发展的四种状态。阿特曼(经验者)是纯粹意识。它似乎具有不断变化的心的形式。但本质上,它是不变的。经验的对象仅仅为服务于阿特曼的目的而存在。尽管对解脱的人来说经验对象是不真实的,但对其他存在者而言它仍然是真实的。将阿特曼(经验者)认同于原质(经验对象),是为了认识原质和阿特曼二者的真实本性。这种认同是由无明引起的。无明一消除,这种认同也就停止。不再有束缚,经验者便独立和自由。

摧毁无明的方法是唤醒阿特曼的认识,直到没有幻像残留。经验者获得这种认识要经历由低到高七个阶段。灵修实践(瑜伽八支)一旦除去所有不净,人的精神视界就会向给予光明的阿特曼知识开启。瑜伽八支是:持戒、精进、坐法、调息、专注、冥想和三昧。持戒是:不杀生、不说谎、不偷盗、不纵欲、不贪婪。这些戒条是行为的基本准则,应当不受时间、地点、目的或等级规定的任何限制予以践行。精进是纯净、满足、苦行、研读和敬神。要摆脱扰乱瑜伽的思想,就要培养与之相反的思想。阻碍瑜伽的障碍,如暴力、不诚实,可能会直接产生,或被间接地引发和赞同,它们以贪、瞋、痴为动机,无论其强度是温和、中度还是猛烈,都会不断带来苦难和无明。人们应当铭记于此,并以此来克服令人精神涣散的思想。当一个人不再杀生时,所有生物都不会对他产生敌意。当一个人不再说谎时,便获得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善行的福报的能力。当一个人不再偷盗时,一切财富就接近他了。当一个人不再纵欲时,他便会获得灵性能量。当一个人不再贪婪时,他就会认识其生存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纯净会使人疏远身体,厌恶与他人接触。并使人心洁净,心生欢喜,心注一处,控制情欲,得见阿特曼。由于满足,人得到最大的快乐。由于苦行,不净得以清除,身体和感官因此会获得特殊的能力。由于研读,人可以看见他选定用以崇拜的神的面貌。通过敬神,可获得三昧。坐法必须安稳自如。控制身体的自然习性,冥想无限者,坐法便安稳自如。这样,一个人不再受感官经验二元性的困扰。掌握坐法后,必须通过呼气吸气的停顿进行调息练习。呼吸的停顿可以在外、在内,或完全停止不动,因地点、时间和固定呼吸次数加以调节,因此停顿可长可短。第四种调息是由专注于外部或内部对象而引起的呼吸停顿。这样内在光辉的遮蔽物就被除去。心获得了专注的力量。当心脱离感知对象,感官也会脱离各自对象,因此便被说成是仿效人心,这就是摄心。于是达到了对感官的完全控制(制感)。专注是把心集中在身体的灵性意识中枢内,或体内、体外的某种神圣形式上。冥想是流向专注对象的连续的意识流。在冥想中,对象的真实本性放出光芒,不再受感知者的心的扭曲,这就是三昧。专注、冥想和三昧这三支合在一起就是专念(总制)。通过掌握专念,可获得知识之光。这种掌握必须循序渐进。这三支比前五支对体验有更直接的帮助。但即使是这三支对无种三昧也没有直接帮助。当低级三昧的念头被有意识的行动抑制住时,心便不在存有任何想法或念头,这就达到了对心的意识波动的控制。持续地抑制住意识波动,心潮就得以平静。当所有精神涣散得以消除并且心注一处时,便进入三昧状态。当类似的意识波动连续不断地产生时,便心注一处了。

放弃超自然的力量将摧毁罪恶的种子,获得解脱。当受到无形的高级存在者的诱惑时,瑜伽师既不要受诱惑,也不要受奉承,因为他可能由此再次陷入无明。专念于刹那以及刹那在时间中的连续,便能获得分辨的知识。因此可以区分两个极其相似的事物,就算它们的种类、特性、标志和空间位置都一样。这种分辨的知识可使人摆脱无明的束缚,可从事物存在的每一刹那及其所有变化中,同时领悟所有事物。当心如同阿特曼本身一样纯粹时,就臻达完美。

超自然的力量可能与生俱来,也可能通过药物、念诵曼陀罗、苦行以及专注获得。生命形态的转变,是由于本性的流入。善行或者恶行都不会直接引起转变。它们只是除去了本性发展的障碍,就像农夫清除水道里的障碍物,以便让水自然流过。唯有我慢可以产生心。尽管被创造的不同的心的活动多种多样,但那个原初的心仍控制着它们。在各种心中只有经过三昧净化的心才摆脱了所有潜在业力和一切欲望。瑜伽师的业既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其他人的业则有三种:白的、黑的及两者的混合。由这三种业所产生的习性,只有在条件有利时才显现出来。由于我们对过去习性的记忆,即使时间、空间、物种发生了变化,因果之链也不会中断。生存的欲望始终存在,因而我们的习性没有开端。潜意识的习性依赖于因果。它们的根基在心中,并受到感觉对象的刺激。如果这些全部消除,习性便被摧毁。有一种形式和表现称作“过去”,有一种形式和表现称作“将来”,二者始终存在于对象之中。它们随着时间—过去、现在或者将来—发生变化。它们依照三德的本性,或显明,或细微。既然三德在形式和表现的每次变化中都会发挥作用,因此万物都是统一的。相同的对象在不同的心中以不同的方式被感知,因此心必定不同于对象。不能说对象是依赖于单个人的心的感知而存在的。因为如果是这样,当单个人的心不再感知它时,就可以说对象不存在了。对象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取决于心的状态。因为心的主宰阿特曼是不会变化的,所以它总能知道心的波动变化。心并不是自明的,因为它是感知对象。还因为它不能同时感知主体和客体。如果假定有第二个心来感知第一个心,那么就必须假定有无限个心,这会导致记忆混乱。阿特曼的纯粹意识是不会改变的。当这种意识反映到心上时,心就采取了阿特曼的形式,并看似有了意识。心能够感知,因为它既反映阿特曼又反映感知对象。尽管心中有无数的印迹和欲望,但心的作用只是服务于另一个东西,即阿特曼,因为作为一个混合体,它不能为了自己而独立行动。那些有分辨力的人不再把心视为阿特曼。当心专注于分辨修习时,它就向解脱迈进。人心对其分辨修习哪怕稍有放松,也会因为过去的习性导致精神涣散。可以用消除觉悟之障碍的同样方式来克服精神涣散。即使拥有了所有超自然力量却依然心定,这样的人因其达到了完美的分辨,而获得了被称为“德云”的三昧。从此断除了无明和苦难之因,并摆脱了业力。如此,与摆脱了所有障碍和不净的无限知识相比,感觉认识的整个宇宙及其所有对象便显得微不足道。三德的连续变化由此结束,因为它们的目的已经达到。这一连续的变化发生在每一刹那,但只有到一个系列结束时才能被感知到。当三德不再为阿特曼服务时,它们就分解为原质。这就是解脱。阿特曼作为纯粹意识,在其自身的纯洁本性中发射出光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