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表顶刊240多篇!大咖教你20分钟“打动”期刊编辑

 徐润秋nlxepzt1 2022-01-12

做研究、拿学位、评职称,少不了发论文这关键一环。但辛辛苦苦做实验、跑数据、写文章,最后却常常换来拒稿信。

到底是论文方向没正确把握,还是数据呈现没抓住重点?被拒稿打回的论文,是期刊编辑不满意,还是在同行审稿人那一轮折戟?

对于这些问题,已经在Nature、Nature Materials等顶级期刊发表240多篇论文的孙成华教授有独到见解。1月12日,他在《国家科学评论》和理文编辑合办系列讲座第一期中,对上述问题给出了解答。孙成华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曾在瑞典皇家理工、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访学,目前已获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终身教职。

以下内容根据孙成华此次讲座整理。

图片

四个建议,帮你确定研究方向

不少研究者在选择方向时,不顾个人兴趣,只知道一窝蜂冲向热门领域。站在风口并不是做研究的正确方向,最重要的是看能不能解决某一领域的核心问题。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抬头看路,低头搭车”呢?

一、选题重大,要善于画“大饼”,即抓住重大的、有未来的选题。

看到当前选题对整个学科的意义,把具体的研究代入更宏大的背景。

二、定位前沿,要明确“饼的类型”,这是当前的核心挑战的抓手。

个人兴趣要和国家、未来相关联,比如能源领域,研究“如何开采更多的煤”,就不如研究“清洁能源如何取代煤”来得有价值。

三、明确创新,还要说清楚“饼好吃在哪”,即阐明解决挑战的办法。

如果编辑和审稿人看见文章,没有猛地一惊的感觉,可能说明研究的创新点还没有被挖掘出来。

四、证据强大,要有数据,这是最能支撑“饼很好吃”的地方。

需要从性能数据、计算数据等多个角度来支持你的想法,让你的研究无坚不摧。

图片

如何在“黄金20分钟”打动编辑?

敲完论文最后一个字并不是终点,在投递论文后,期刊审核还有两轮“拦路虎”。

第一轮是期刊内部的编辑团队,从审稿流程上包括编辑、主编和副编。

主编通常是业界大拿,需要决定是否送审副编辑;副编辑通常是职业编辑或业界大拿,阅文无数,需要决定是否送审稿人。这一轮的可怕之处在于,主编和副编的必杀技是“秒拒”,对论文是否发表有一票否决权。

那么如何在“黄金20分钟”内,打动编辑呢?

对于编辑团队而言,在宝贵的20分钟里,最为关注的是标题、摘要和前言部分。在短短二三百字的标题和摘要中,需要涵盖文章的精华,尤其是体现创新和“核心承诺”,即这篇文章能实现的新操作,以及用数据来佐证可兑现的成果。

图片

审稿人更看重严谨性

第二轮“拦路虎“是审稿人团队。

你的论文审稿人可能是业内“大侠”,能迅速把握论文的完整性和创新性;也可能是行业资历没那么老、但深耕特定领域的“少侠”,当然也可能是“大侠”和“少侠”门下预审核的研究生。

我作为审稿人,这两年每年约审稿190篇。无论是编辑团队还是审稿人团队,以有限的时间、精力面对源源不断的论文,势必不能字字精读。

审稿人比编辑更看重文章的严谨性,大部分审稿人会阅读核心数据,极少数才会完整阅读。拒稿理由一般是较为内行的“缺乏创新性”、“缺乏重要性”等等。

寄语研究生和“青椒”

无论是研究生小白,还是开始新学术道路的“青椒”,论文研究方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研究生而言,一是了解导师的主要研究领域、团队的主要项目;二需要直接和导师讨论课题的重要性何在;三需要多看师兄师姐的期刊和毕业论文;四是多读同行的论文和听报告;五是多读综合性顶刊拓展视野。

对于“青椒”而言,在选择研究方向时,除了考虑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以外,还要结合社会的需求,不能闭门造车。同时,也需要结合申请经费、发文压力的实际问题考虑。要尊重现实,但不要放弃梦想。

在青年学者发文时,更需要重视科研本身,而非以影响因子为发文导向。与此同时,科研工作者一定要有时间意识和竞争意识,有时“发得高”不如“发得快”,见刊快也是一种优势。

最后,科研行业需要有情怀、有担当,尊重兴趣和尊重未来并行。

编辑|方圆

排版|李言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