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高官对道教的奇葩见解(二)

 为什么73 2022-01-13

图片

部分宋代文人高官误解道教思想的另一个方面在“祸福”思想。我们尝试以欧阳修先生的观点为例来简述一下这类误会的缘由。

图片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图片

欧阳修先生以儒家价值观为标准,批评道君的祸福相依论。他认为人之祸福并不像道君说的那样会相互转化,而是根据人之道德修养而变化,即善人得福,恶人得祸。在他看来,善人哪怕遭受不幸,其最终也会享受福报;恶人哪怕享受一时的荣华富贵,其子孙也会遭受祸患。他评论道:

鸣呼,祸福之理,岂可一哉!君子小人之祸福异也。道君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后世之谈祸福者,皆以其言为至论也。夫为善而受福,焉得祸?为恶而受祸,焉得福?惟君子之罹非祸者,未必不为福;小人之求非福者未尝不及祸,此自然之理也。

图片

欧阳修先生认为道德是人之祸福的决定因素,他借赵犨依附朱温荣登高位,但其子赵岩却在梁亡后被杀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祸福观。儒家一直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在历史上善人遇祸,恶人得福的事例却屡见不鲜,人的道德与祸福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人们修身的意义何在呢?出于个人利害,人们对儒家“德福一致”的修身学说进行了质疑
面对这种质疑,欧阳修重塑了善人得福、恶人遭祸的观念,纳入了道教的“考验”“承负”等相关思想。
他认为善人遭受不幸,可能只是一种考验,度过这种考验之后,可能就会享受福禄。如果善人终此一生也没享什么福,那么,其子孙一定会得到福报。而恶人尽管可能享受一时荣华,但之后肯定会遭遇横祸。就算他没有遇祸,富贵又寿延,其子孙也一定会遇祸。因此,《道德经》“福祸相依”的观念是不正确的。

图片

但这样的观念与道教自古以来的承负相一致,并不是一种批评,而是对道教思想的自觉继承
《太平经》:“然凡人所以有过责者,皆由不能善自养,悉失其纲纪,故有承负之责也。比若父母失至道德,有过于邻里,后生其子孙,反为邻里所害,是即明承负之责也。今先王为治,不得天地心意,非一人共乱天也。天大怒不悦喜,故病灾万端,后在位者复承负之,是不究乎哉?”
另外,对“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批评是形而下的层面,与道君对祸福的形而上的考察不在一个层面
即使都在形而下的层面,以部分人为中心,以人类为中心,以众生为中心,所得出来的伦理规范也都是有差异的。对小部分人来说是善和福,对全人类来说不一定是善和福,对人类来说是善和福,对众生来说不一定是善和福。形而下的祸福的判断本身是一个不透明的过程,预设的前提不同,对同一事件的判断也不同。如若我们整体来观察这些福祸的主体(人、动物、植物等等众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也是合理的。例如,近代工业文明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等问题

(参考文献:王耀辉. 宋儒非老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