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这是一本畅销书,第一次了解到这本书是在节目《罗辑思维》。当时,罗胖说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提升自己综合能力的书,看完之后,我很认同罗胖的观点,当我们想提升自己的能力的时候,究竟怎么样才能做到? 很多书给出的观点与方法可能都难以落地,比如那个《高效能学习的方法》,如果天赋不够,他的那些方法是没法学到的,我是觉得我是学不到了。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很系统的提出了自我提升的方法,提供了可以循序渐进的操作实践,一本书好不好,除了书的内容以外,对读者产生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精进上周末看完的书,周一回来就找不到了,不晓得是哪位同事拿去看了。只好找来一份电子书来写这篇读书笔记了。 本书打开了我们人生的七个侧面,它们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
作者希望在这本书里,展现了一些你原先未曾想到、未曾看到又殊为重要的东西,这些东西开始一点点撬动你头脑中某些坚固或者凝结已久的结构,使它们开始松动,并发生新的可能。作者的这种谨慎与谦逊,让人顿生好感,这种态度也贯穿了本书的所有章节。 抗拒这本书的人,有可能说这不就是一碗鸡汤么?有的鸡汤让人生厌,而有的鸡汤会让人回味,我想这本书就是后者。虽然书中的不少提法,对我来说不是头一回看到,但是把他们放在一个大框架下,从不同的维度来组织起来的时候,会有新的感受。在这篇读书笔记中,我想,个人的想法可以少些,毕竟自己一直都挣扎在让自己变得更牛逼的路上,因为自己不算牛逼,那就得少逼逼。 时间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人往往会高估了自己一年能够做到的成绩,而低估了自己五年能到获得的成就。少做些急功近利的事情,多做些要持续不懈才有成效的努力,功不唐捐,比如:
列表还可以增补,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努力,而不是一昧的捧着成功学去做些东施效颦的事情。 选择仅仅是好的选择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最好的选择。当然只有追求卓越的时候,才能成就优秀,这是标准的力量。关键完成选择这个动作,其实不那么容易,我们容易进入一些误区:
不跳出这些固有的思维模式,如同难以唤醒一个装睡的人一样,争辩,讨论,只会是徒劳无功的浪费时间。 行动即刻行动 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要开始了,你就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 在罗伯特·波西格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书中,波西格的朋友约翰·沙兰格是一个对修理摩托车一窍不通、只会机械照搬手册的家伙,下面是他们在修理摩托车时的一次对话——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行动科学”对这个论点有比较深入的阐述。组织行为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在《行动科学》一书中写道,科学理论诞生于“维持其他变量恒定”的理想情境,而实际的问题则处于一个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相互依存又互相冲突的“复杂场域”中,并且具有某种独特性。事实上,当人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更依赖于隐性的知识和隐性的推理。行动科学的另一位大师唐纳德·舍恩认为,“三思而后行”并不一定正确,很多时候甚至可以是“行动先于思考”的,因为“人们的机智行动是高度技巧及复杂推理而形成的,而其中绝大多数又都是隐性的”,因此在行动之后反思,可能会反过来发展我们的认识。 学习怎样的学习,才能够直面现实 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只有最后能够作用于现实的学习,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 哲学家罗素在《人类的知识》中写道,一个人求知的历程,就像是一个登山者靠近一座被雾霭笼罩的高山,一开始他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所有的东西都无法看清,慢慢地走近时,这座山的各个部分才渐渐地清晰起来。
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无限地探究下去,名著《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中写道:
这实际上点出了问题导向的学习的另一个益处,就是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形成长期的、一贯的思考路径。问题构成了学习的连续性。当没有问题引导时,可能我们常常只是零散、随性地去涉猎学习材料,去捕获一些不相干的知识。这种学习的结果是得到一盘知识的沙砾。而在问题牵引下的学习,则是连续不断地构筑着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它们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连缀在一起。 那些特别适合长期探索的问题,不仅可以引发我们持久的求知冲动,还能迫使我们保持持续的思考。这个过程可以是几个月、几年甚至贯穿我们的一生。这些问题就像一根根富有韧性的细线,把五彩斑斓的知识、经验、思想和方法串接起来,使散落的沙砾变成一串富有光泽的珍珠。这一点我很有感触,计算机科学与混沌分形理论,就是让我一直思考的长期问题。 关于学习,我想摘录一些主要观点:
思考向未知的无限逼近 修炼思维,成为真正的利器。人的大脑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把原本繁复的内容梳理、整合、精简完成后,我们的头脑才能腾出空间,处理其他的信息和进行更复杂更精微的思考。信息过载不是因为信息太多,而是我们的“过滤器”失效了。所以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前提是修好我们的“过滤器”。 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这是有效的过滤器。 努力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 不断优化你的“努力”方式。努力不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而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策略。这个章节确实是让我大开眼界的一章,我原以为努力就是持续不断的投入,可这是错的。 有些人坚信只要足够努力,自己就能变得更有能力,这样的人就具有“成长型心智”的特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努力或不努力都不会产生什么改变,这样的人则具有“僵固型心智”(fixed mindset)。具有成长型心智的人,他们所取得的学业或事业成就明显高于僵固型心智的人,也就是说,相信自己会变得更好的信念通过努力换回了变得更好的现实。
这段话可谓金玉良言。人无法做到十全十美,可提升的方面实在太多,在有限的精力下,只能竭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其发挥到淋漓尽致,而自己的弱势带来的问题则可以通过与他人组成优势互补的团队来解决。但要是你没有拿得出手的、显而易见的优势,有谁会愿意和你组队打怪呢? 当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总喜欢谈论意志力的重要性,好像只要你意志力足够强,你就能坚持到底一样。而如果你没有坚持到底,那一定是意志力的原因。这就是意志力的神话。 意志力是非常不可靠的,你越强调它,越依赖它,你中途放弃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意志力总有可以承受的极限,就像一根已经绷得很紧的绳子,若是再用力的话,随时都会绷断。 如果能长期坚持去做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带给我的丰盈感和满足感超过了我的所有付出,一定是这件事日日夜夜萦绕在我的心头让我欲罢不能,一定是这件事唤起了我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兴趣。也就是说,赐予我力量的,是激情的驱动,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 成功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唯一的。创造成功,而不是复制成功。因为你的存在,这个多元的世界又增加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作者的观点,我是认同的,无论是来自于我的混沌理论,还是我的认知模型。前者是因为每个人的初始状态和迭代反馈过程不一样,细微的差异会有巨大的变化;后者是你看到了人前成功的榜样,忽视了那些付出了同样努力的沉没成本。 “学渣”与“学霸”都不是好选择,应该做一个主动探索的学习者。所谓“学霸”,是一直能考高分的人,而要考高分,势必会严格遵从学校的培养计划,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标准课程的学习上,这就造成自己没有多少可自由施展的空间。而“学渣”则相反,他们不适应或者拒绝学校的培养,但自己又没有足够的自控力和企图心来进行自我教育,因此常沉沦在无休无止的娱乐和消遣中。 如果在大学生眼里,即将迈入的“社会”有一扇有形大门的话,作者会在门上挂起这样一条横幅。
两种模式培养出的,是不同的思维品质。 一旦进入荒野求生,你必须了解,这个世界还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法,只有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你很好地活下去,其要旨包括:
结语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厚着脸皮认为,其实我已经做到了上面提到的好些内容,包括做一个探索性的人,不要急功近利,要持续的做些对自己成长有帮助的事情等等,可是我还是老样子啊?过几年再看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