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鱼开始--《小岛经济学-鱼、美元和经济的故事》

 伊卡洛斯之翼 2022-01-13

这是我今年看完的第50本书,算是提前完成了自己年初预定的目标,回想去年和前年,有点强迫自己看书的感觉,为了冲刺一个更高的数字,即是想给自己做个压力测试,也是让自己能在人前好好炫耀一把。

去年挑战了55这个数字,而今年我的目标是50,从现在到年底还有2个月,估计还是能看上几本书的,数量能和去年持平。这并不是什么值得自己大书特书的事情,我只是为自己坚持了3年的刻意练习,自己给自己点个赞罢了。

前几天,举世瞩目的大会刚刚闭幕,新一届的政治局常委,清一色的全是文科专业毕业,前两天参加市直机关工委举办的读书活动时候,有人问前来做读书分享的李淼教授,应该怎么看待这个现象?毕竟这一期的读书主题是,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解读的是万维钢的《万万没想到》。

李淼教授轻轻的说,这才是正常的啊,理工科思维不一定指的是理工科毕业的人专有的东西,管理很多时候不但是个科学,还是一门艺术。我想,作为中大天文系的复办人,李淼教授估计是感受颇多。在李教授的演讲结束,提出一个观点,理工科思维就是经济学思维,同时推荐了列维特的《魔鬼经济学》,我想我能理解教授的用意,为什么不是曼昆或者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材,而是列维特的《魔鬼经济学》?

我想补充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经济学思维都是理工科思维。

我对经济学挺感兴趣,毕竟以前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挣钱的学科,读完就知道钱从哪来。于是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材,依然还有大约四分之一的章节仍未读完,看了大半本书,觉得根本找不到头绪,哪能挣钱,看着那些严谨不苟言笑的表述,我一知半解迷迷糊糊的似乎读懂了什么,但是环顾当下,好像一点也结合不了经济学的那些理论。更让我郁闷的是,通常那些“显然”,“易见”的结论,我总是百思不得其解,有时候问问人,人家也是说不就是这样的么?我只好尴尬的说,好像是哦,以掩盖内心的羞愧。

当人到中年的时候,发自内心的承认自己的笨,其实会让自己过得舒服很多。因为如果不笨,为什么这十年八年的努力,总是得不到丰厚的回报,那个觉得应该能勇往直前无所不利的自己,为什么没能风生水起,如鱼得水。

用了几近一万多两万小时,来寻找一个答案,解释当年的梦想和当下的现状的巨大差异。自己的知识结构太单一以及长期的线性思维,使得自己变成一个无畏的无知者。理工科思维与经济学思维,不是看看几本书,或者参加一些速成班就能养成的。需要有理论背景,需要一个有着独立思考的脑袋和不断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做一个深度思考的感悟期。

一切其实没有这么复杂

这十年八年中,我其实也看了不少关于经济学的书籍,为的是能更好的更形象的理解此前看到的理论,在这么多的书籍中,我想这一本书写的最为精妙。精妙之处,在于用一个连贯的,浅显的故事,把经济学的核心元素与真实的世界,联系了起来。这个关键就是一个原本只有三个人的小岛和每人每天能捕捉到的能果腹的大鱼,捕鱼很难,一人一天只能逮到一条,一条鱼能吃三顿,所以日复一日的必须去打鱼,才能活下来。自从有人饿了一天编织渔网,其后一天能逮到2条鱼后,好戏开始了,因为羡慕有渔网的人,其他人想到了借鱼度日织鱼网,捕到鱼双倍偿还。慢慢的还一起建起了海中的围捕渔网,捕鱼能力大大提高,这吸引了其他小岛的人,参与了捕鱼活动,但是外来的人没有资本也没有技术,只好成为捕鱼工人,操作那些大型的捕鱼机器。慢慢的鱼多了要储蓄,接着可以放贷款,而后出现了法币与鱼一一兑换等等。

从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慢慢到了一个国家的建立,美联储的设立,出现国际贸易,原本从生产才有消费,只有生产效率提升,才能提高社会总量过渡到只要扩大消费,扩大负债,不负责任增发的货币,使得通货膨胀效应抵消了通货紧缩的现象,造就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 原本只有靠储蓄才能发行的货币,变成了依靠他国进口货物的财富,这些美元结算的财富存储在美国,变成了新一轮增发的货币。美国的低利率很大程度是由于国外的高储蓄率造成的。美国人占了便宜,他们不用生产就可以得到商品,不必储蓄就能得到贷款。没有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储蓄,美国想要借钱就很难,这是美国的命门。

  • 原本国际贸易的顺差和逆差是可以自动平衡的,比如大量进口中国的廉价产品,会导致人民币的需求增加,进而人民币的汇率会上升,那么使得中国的廉价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不再廉价,那么贸易量就会减少直到一个新的平衡。

或许很多人觉得显然如此,可是要不是看了这些关于鱼的经济学故事,我到现在都难以明白以上的原理。

原来我其实活在很底层

两个独生子女生了两个娃,加上各自的父母,这就是著名的4-2-2组合。最近老人小孩和我们自己的轮流生病,让我认识到了我现在所处在所谓的安稳的状态其实很脆弱。

早上起来看到天气很好,当想到要带小孩去哪里玩的时候,困扰人的问题来了。没车去不了太远的地方,希望小孩能够多在户外活动,但是附近尽量得有吃的和休息的地方,午饭后就要赶紧回家,毕竟小孩还要睡午觉,这都是不是问题,问题是我想尽量的少花钱,希望找一个免费的场所,符合上面的要求。

我终于变成了那个花钱很抠门的人,这不是我的风格,原本本着千万不要委屈自己宁愿多花钱的我,变成了自己受委屈没关系其他人开心就好,这是被无奈的压力改造的。

五六年前,我们终于死皮赖脸的向父母亲戚筹集用于购房的资金,终于入手了当前位于天河立交附近的电梯房,当时市价180万左右。按照4-2-2组合加上双方父母都不在广州,我们的刚需是两套房,合适的配置是三套房。如今,自己住的房子已经涨到了500万,而我现如今刚把贷款还完,意味着我们这么5年也就只有100万左右的收入能拿出来购置房子。然而房价涨了将近2倍,如果5年前我们属于广州市的中等阶层的话,现如今我们是中下阶层,甚至是下等阶层,一点不夸张的说。

即便我现在能筹集到当年买房首付的钱,但是我已经买不起我住的这个房子。但是因为有价格在,证明还是有很多人能够给得起这个钱,只是我给不起了,反观那些能买得起600万房子的人,即便首期只有3成,意味着180万的首期和420万的贷款,根据我当年的利率,20年还清的话,100万每月还7000元,400万约摸就是每月还款28000元,加上生活消费,一个月必然得有将近40000的收入。我的假设是,当下月入4万才能和5年前我们月入1万的生活相持平,我们远没有4万,而周边那些接盘的人肯定都不止4万,那么我们明显就是在5年中从社会的中层掉落到社会底层,要命的是我们都全然不知,包含着幸福感,跨入了社会底层的行列。

凯恩斯还是奥地利?

凯恩斯主义者力图缓解经济萧条,而奥地利学派则寻求避免虚假繁荣的途径。前者只要开动印钞机,而后者谨慎的要提高生产,当然是前者在各个政府中大行其道。

那些买得起600房子的人,当然认可一个事实,未来房子一定会高于600万,这是一个绝对的事实。只能说通过不懈努力的我们,是接不了这个盘子,因为至少收入也得按照房价飙升的人,才是买房的主力。至少,当我消费不起的时候,我只能减少支出,减少需求意味着需求减少,供给增加,通货紧缩现象会慢慢呈现,意味着楼市会跌?不是,原本遇上通货紧缩会跌的房价,遇上了增发货币的通货膨胀,让大家觉得房价在涨,只要房价稳定了,其实就是通货膨胀跟不上通过紧缩,未来会怎么样?

山雨欲来风满楼,履霜坚冰至,我只是想说,即便用的是经济学的思维,理工科的思维,倘若没有独立的思维,一切都等于0。

结语

再次感谢作者希夫,向他们正直的父亲致敬。于我自己而言,我只能认命,“曳尾于涂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