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纯理性只是个神话--《不当行为》

 伊卡洛斯之翼 2022-01-13

这书在今年的广州书展上见过,参展商原本说网上下单不用邮费,还能送到家,于是我把想买的书拍了个照片,回家下单去。让人郁闷的就是,很多书在参展商的网站找不到,能找到的下单后半个月通知说没货,立马退款。逛书展,却一本书未进账,对我而言,这是第一次。

两个月后,诺奖颁发给了这位行为经济学学家,理查·赛勒,我不禁想起了这本错过了的台版书。参展时候,赛勒并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却有两位诺奖得主推荐,一位是著名的丹尼尔·康纳曼,《快思慢想》一书的作者,一位是罗伯特·席勒,《钓愚》一书的合著者。不过,我当时翻了翻,觉得看起来不如《快思慢想》那般吸引,所以当时没买成也不觉得太遗憾。但今天知道了他得了诺奖,觉得还是应该买回来看看,毕竟也是一位有分量的专家。

耍滑头

于是我去淘宝下单,时隔将近两个月本书才到手,然而这次随书一起的广告已经不是两位重磅诺奖诚挚推荐,而是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之父,半自传性代表作。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不少的收获,可是比起《快思慢想》,本书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理查·赛勒也说了,他是超级仰慕康纳曼,也是康纳曼引领他开辟这个行为经济学的领域,本书很大程度上也是致敬康纳曼的《快思慢想》。

虽然《快思慢想》也算是,康纳曼和特维斯基两个人的半自传代表作,可是快思慢想的总体框架是根据他们有爆炸性影响力的几篇论文,正如他们所言,这个领域发展缓慢,他们几十年前论文提出的疑惑,当下也并没有很好的答案,基本理论也相仿。虽然那书是按照时间的线索,串起了他们的发现与学术观点,毕竟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叙事,也是为了让人理解他们的理论做铺垫,与其说是写故事,不如说是他们论文的详尽解释版。加上台版翻译邀请的是洪兰这位知名的心理学家,所以这繁体版读起来很有味道,一方面是中文翻译很接地气,另一方面是内容详尽很有冲击力。那本书对故事与理论交代得很详尽,或许是因为康纳曼是心理学家,他知道他的理论不容易被接受,而赛勒是为经济学家,搞的是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性研究,所以有的故事与有的理论,他并没有讲得太清楚,觉得你们读者应该懂的,于是我就把那些东西忽略掉了。

或许是因为没有获得诺奖,这本书并没有花太多的章节把他的所有研究都放进去,提倒是提到了一些,所以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得去看看他的其他两本有学术代表性的作品,或许这就是经济学家耍的滑头。

特立独行

无论哪一个年代,提出与主流不一致的观点的学者,都被看成是特立独行的人,总会受到来自各方的打压,牛顿是这样,爱因斯坦是这样,达尔文也是这样,当他们的理论变成主流的时候,他们也就成为了圣人,而赛勒也算是修成正果了。

好歹康纳曼是一位心理学家,只是不断的研究发现,人类具有损失规避的情结,到这里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只是同样价值的损失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会远大于同样价值的所得给人带来的正面影响。通俗的说,你丢了100块钱的不爽,光给你100块钱是无法抵消的,至少得200,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这就是著名的展望理论中的价值函数。

好端端的一个心理学理论,冲击了经济学的奠基石,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意外的囊括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我想这是一个信号,那帮火箭科学家搞出的各种量化模型的经济学年代已经慢慢过去了。这是我的观点,至少从混沌理论来讲,他们的量化模型一定会存在计算精度与谬误迅速放大的缺陷,无论如何的采用补偿与调整,都无法很好的预测未来。至于那些真的应验了的预测,也是一种巧合,幸运的是,那个时候偏差还不足以使得理论崩溃,过一段时候就会崩溃了。

理性经济人连经济学家都做不到

赛勒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主要的观点是:

人类做出种种不符合经济模型中想象的理性生物行为,可是我想表达的绝不是人类有什么毛病,毕竟我们都是生物学上的智人,我想要质疑的是经济学家所用的模型,竟然是用虚构的“经济人”来代替真实存在的智人。迥异于理性的经济人世界,真实的人类经常做出所谓的“不当行为”(MISBEHAVING),意味着经济模型的预测能力很差。不过我们不必全然放弃描述理性经济人行为的抽象模型,该放弃的是假设这些模型对行为的描述皆为正确,以及根据这些错误分析来决定政策。

这种表述,我们似曾相识。

  • 爱因斯坦的第一篇论文,刚提出光子假说的时候,同行对他讥讽不已,认为其信口开河。爱因斯坦自己在论文的开篇写道,“在我看来”,极度谦逊的描述伟大的思想;

  • 当年达尔文在笔记中也是以“我以为”为开端,提出了物种进化的假说;

  • 当法拉第在其介绍电磁场这个具有伟大意义的概念的时候,提及自己“犹豫不决”。

在第一章,赛勒很俏皮的说道,如果本书读着读着没兴趣了,就别读了,硬逼着自己读下去,说不定又是一个“不当行为”,哈哈,我想说,本读书笔记也是这样。

传统的经济学基石

经济学自诩为最坚实有力的社会科学,经济学家也经常将自己的领域与物理学类比,通过少数几个核心前提,来构建整个学科的大厦。最底层的奠基石,莫过于人会根据最大利益来选择这个前提假设。理论中,假设的“理性经济人”会根据经济学家提出的所谓“理性预期”来做出自己公正客观的选择,换句话说就是“受限制的最优化”加上“均衡”,形成了当前的经济学理论的框架。

赛勒认为这个前提其实是说不过去的:

  1. 一般人遇到最优化问题往往难以自行解决,甚至完全处理不来

  2. 常人并不如经济学家所相信的,会做出公正客观的选择

  3. 受限制的最优化的模式,被忽略掉的影响因素很多

机会成本的迷思

机会成本,就是你若放弃从事某项活动所要付出的代价。即便对于经济学家而言,机会成本与掏出口袋的钱要划等号,也是做不到的。经济学家理查·罗塞德,有一批多年前10美元一只买回来的葡萄酒,现在每瓶市价100美元,可是他绝对不会卖出任何一支,然后用100美元买其他的葡萄酒。

这是很没道理的,假如他愿意喝掉可以卖出100美元的红酒,为什么不愿意用同样的金额买酒?即便他知道自己不理性,但是他就是控制不了。放弃卖出赚钱的机会,感觉不像从皮夹里拿出钱来那么难受。一般人倾向保留自己已有的东西,部分原因是出于损失规避心态。

这就是禀赋效应,你拥有的东西就是个人禀赋的一部分,常人对于自身已经拥有的东西,会比有机会获得却尚未获得的东西,觉得更重要。对于很多人来说,房子就是这么一个东西。这或许是赛勒与康纳曼合作研究出来的结果,因为在《快思慢想》中也提到过相同的理论与例子。康纳曼的展望理论,并不假设人的选择是理性的,而是为了准确的预测人在真实环境下的行为。赛勒找到一些真实的案例,这些案例既违背了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但是用展望理论来解释好像有点牵强,于是他就开创性的提出了心理账户、自我控制、公平原则等理论,每一个都颠覆了我们普通人的认知。

生命的价值

要讨论一个人的生命值多少钱,这是个不能拿上台面的话题。赛勒换了一个提法,并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搜集意见,让大家分别回答两个问题。

  • 问题一,社会上爆发某种疾病,导致每个人的死亡率都增加千分之一,现在有一种解药吃了可以让这增加的千分之一的死亡率降低为0,你愿意花多少钱买?

  • 问题二,你好端端的生活在一个没有收疾病感染的地方,你的老板想要派你冒着千分之一的死亡风险进入疫区工作,他要额外给你付多少钱你猜愿意接受这样的差事?

根据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两个描述都代表了千分之一条命值多少钱,按照理性经济人的理论,两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相差无几的。实际情况是,受访者对问题一给出的答案是不超过2000美元,而问题二却是不少于50万美元。正是这种合理,却又违背传统经济学理论的行为,就是赛勒研究的“不当行为”。

其实经济学从写《国富论》的祖师爷亚当·斯密,到著《经济学原理》马歇尔,抑或是后来的凯恩斯,都秉承着经济学是一门入世的学问,都是在透彻观察真实世界的“人类行为”。马歇尔为此下了定义:

经济学旨在演技人的日常生活,包括他如何赚取财富和使用财富,所以经济学一方面是研究财富,一方面是研究人。

在二战结束后,这个学科经历了一场革命,由肯尼斯·亚罗、约翰·希克斯、保罗·萨缪尔森领导了一场经济理论数学化的发展趋势,尽管经济学两大核心理念不变,

  • 主体追求效益最佳化

  • 市场达到稳定均衡

基于量化数学模型的经济学,成为了当前经济学的主流,随之而来的就是“火箭型经济学家”,把理论物理或者化学的研究方法引入了经济学理论,为了用公式来解释实际的数据,并在所谓的可信区间提出预测,量子力学是这么干的,可人类活动真不是在那个微观世界的层面上啊,为了公式而公式,量子力学可以,经济学其实不太合适。

沉没成本与心理账户

当某个金额的钱被花掉后,且这笔钱无法重新再取回的时候,我们就说这笔钱沉没了,“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与经济学家对沉没成本的建议有异曲同工之处。然而要做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假设你入了某个打网球的健身协会,如果你手腕疼,恰巧你已经支付了1000美元的会费,即便每打一次手腕的伤痛就会变得厉害一点,你很大概率也会选择去继续打球,不打可不是浪费了?

传统经济学认为钱具有可替代性,然而我们很多时候会编制预算计划,或者消费计划,主要是为了控制支出,做到量入为出。所以我们会开设许多心理账户,比如食品购置、煤气电费、油费、理财储蓄等等,虽然都是金钱,但因为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只能用于某种特殊的用途,假设某个时候油费降了,理性经济人的理论会这么做:

  • 剩下来的油钱,可以多买些食品,或者其他可以提高家庭福祉的事物上

实际上:

  • 经过观察,大部分人只是换了更高等级的燃油,比如从92号汽油加到95号的汽油

当一个人的心理账户处于赤字的时候,人就会出现风险偏好。面临重大损失且有机会扳平的人,接受风险的意愿会变得格外高,即使他们平常是会规避风险的人,所以务必小心提防。

当你买了一年的健身俱乐部的会员后,每月你去健身的次数就会减少,直到下一年快要续费的时候,次数会再次增加。这种随着时间变化会改变人偏好的现象,让塞缪尔森伤透了脑筋,费雪出来解围说,这种现象会视其收入水准而变化,萨缪尔森不算太同意,只是很保守的说,他的模型或许未能精确的描述人类行为。

赛勒认为,不是每个人都会像爱因斯坦一样,有一个聪明的脑袋,也不见得每个人都有苦行僧一样的控制力。人类被情绪控制,有热烈的情感,有带缺陷的远见能力,对来源不同的财富区别对待,还会被股市短期回报影响判断,能描述人类的经济学模型,一定不是理性经济人模型。

奸商的定义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说某种商品的价格是市场决定的,涨价来源于供小于求,跌价是因为供过于求。这是有道理的,也是能够解释很多事情的,但是到底涨价涨多少才是合理的呢?其实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进一步来说,每一个人其实都会有前后不一致的差别。

我们用一个实际的例子,一款热销车供不应求,商家涨价200美元,经调查后发现,只有29%的人会接受,71%的人觉得不公平;然而如果这200块钱只是一种降价的折扣,现在商家不再提供这种折扣,调价200美元,这个时候,经过调查会有58%的人接受,只有42%的人觉得不公平。

这是由于公平的观念影响到了禀赋效应,买卖双方将他们已经习惯了的交易条件视作理所当然,在任意的条件上退让都是一种亏损。作者发现,人类对一项行动是否公平不仅是看谁得到帮助或损害,也要看他是怎么包装的。

公平的观念,可以解释另外一个现象,就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企业为什么要裁员,而不是降薪到所有人都不需要被解雇的程度。

极端例子下,一个城市遭受雪灾,铲雪的铲子会涨价,传统的经济学认为,这是合理的,最有需要的人当然会用最高的价格买下,不管是直接买下还是经过二手卖家买下。这是个极端的例子,但和Uber的弹性调价的模式类似,需求大的时候涨价,而且是无上限的涨价,不过国内的滴滴什么的一般只是2倍到3倍。

显然,滴滴听取了赛勒的建议,并借用了餐饮人尼克·柯寇纳斯(芝加哥最出名的两家餐厅的老板)的话:

经营任何行业都绝对不能忘记,无论市场的需求有多高,都不能向顾客收取超乎商品或服务真是价值的费用,即使顾客愿意多付钱。

他把这两家餐厅的就餐时间拍卖,黄金时段只比平时高25%,抢到黄金时间的人,当然可以享受美味的食物,抢不到黄金时间的人,在非黄金时间也能享受同样品质的服务。

这种经营方式,真的值得我们借鉴。

经济学革命

赛勒借用了汤姆斯·孔恩关于科学革命发生论述:

唯有专家们确信出现了大量无法以现行科学理论解释的异常案例,科学理论的转移才会发生,零星的几件无法解释的事实不足以推翻传统的智慧。

需求曲线

还是回到需求曲线上来,一般来说工资越高劳动力的供给会越多,如果从的士司机的调查反馈来看,前面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工资越高,司机选择的工作时长就越短,好腾出时间来过自己的生活,反而工资越低,司机选择的工作时长就越长,压缩了自己生活得时间。

有效市场假说(EMT)

这是一个在经济学届有里程碑式意义的理论,创立者尤金·法马是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关键是这样的伟人,竟然还在世,这是世人膜拜的对象。

有效市场假说传达了这么一个讯息,价格是对的,没有人能从市场赢得红利。接下来就要提到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他发现被低估的股票,会带来可观的收益,于是提出了一系列的分析方法。明显,有效市场理论是不完善的。而且直到今天,仍然找不证据证明由小公司或价值型企业构成的投资组合,风险会高于大型的成长股构成的投资组合。换成人话就是,投资高获利的公司竟然会比投资正在亏钱的公司来得更加冒险。

经过席勒(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同年还有尤金·法马)对股市与房市的研究,提出价格不总是对的,比如金融危机股价的大规模下挫,房价在一定时间的飙升。赛勒进一步的指出:

价格经常是错的,而且有时候错的很离谱。当价格背离价值甚远的时候,资源的错误配置会变得更加严重。

芝加哥大学

这个有着众多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学,其实我一直都不太了解,要不是最近多看了一些经济类的书籍。当年硕士毕业,最多也就多了解了几个计算机专业比较厉害或者混沌专业比较知名的国外大学,比如卡耐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约克大学等。

从今天看当年毕业的我,知识量贫乏那是一定的,眼界也是很狭窄的,甚至想把软件与混沌用在能用的所有地方,显然这就是手里有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啊。或许这确实是自己在念书的时候跑偏了,进而无知者无畏,对一件事情了解得越少,越不可能做所谓的理性的决定。

我一直仰慕那些在顶尖高等学府念书与工作的人。比如芝加哥大学虽然是一个经济学大家辈出的地方,但却也是一个包容不同学术观点的地方。赛勒作为一位叛逆的经济学家,竟然被芝加哥大学聘请为终身教授,针对此事,尤金·法马淡淡的说:“我们同意那些事实,只不过我们不同意他的诠释。”

芝加哥大学,这所顶尖的研究型学府,教授这份差事也与别处不同,对于赛勒,其中最重要的可以算是思想的自由,这样他可以花时间思考几乎自己觉得颇有意思的事情,而且还能称之为工作。不过即便在芝加哥大学的布斯商学院,一个甚至有多个学者赞成婴儿与人体器官市场开放的地方,某些事物依然太过神圣,不得任意在市场上论斤称两,比如分配新的学院大楼办公室。如何为这些聪明的知识分子分房子,校方只是规定了两条原则,一是选定后的办公室不得相互交换,二是禁止向挑选排序在前面的同事买下优先选择的机会。

即便如此,最后院方还是找了一个人缘好,出了名公正无私心的老教授来主持。虽然没公布怎么定的顺序,赛勒猜想,员工被分成三种一种是有世界名望的,一种是终身教授,一种是科研不积极的教员。第一组与第三组的人都很顺利,矛盾最多的是第二组,包括觉得自己能进第一组却放入了第二组,或者甘心进入第二组但不甘心这个排序顺序的。因为只能再示意模型去挑选,等一年后搬入了大楼,忽然才发现原来大家都觉得的好位置,并没有想象这么好,反而当时不被看好的房间竟然能看到芝加哥的天际线。或许关于资源分配,是不会存在一个最优方案且大家都开心的接受的。

家长式的自由主义

提到前面的那个例子,主要为了说明,芝加哥的经济学派信奉自由主义,即“消费者主权”,认为一般人会做出明智的选择,而且是比任何其他人代为决定都要有更好的选择。赛勒认为,实际的人的有限理性与有限的自我控制能力,会削弱了前面那个原则的可信度,倘若有人犯了错,至少在原则上,别人应该可以帮助他们做好更好的选择。如果民众犯了系统性错误会如何影响政府的政策呢?赛勒在他的作品《助推》,比较详细的阐述了他的观点,毕竟政府的存在本来就是一种家长式的产物,需要制定一些规则,需要保证这些规则的顺利推行。《助推》的合著者桑斯汀,成为了奥巴马政府的智囊,组建行为经济学的观察团队,为将要推行的新政策做助推。与此同时,赛勒已经为英国政府组建了行为观察团队,已经为多项公共政策的推行做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案。

橄榄球选秀的陷阱

这涉及到在利害关系比较高的情况下人是如何做决策的。美式足球,就是橄榄球,不同队伍球员选秀的次序是当年排名的倒叙,排名落后的队伍先选,然而允许不同球队之间可以通过交易的方式来调整自己选球员的顺序。只要是涉及到有顺序的挑选某个事物的事情,其实都会出现一些偏误,比如

  • 人们过度自信

  • 人们会做出过于极端的预测,比如非啥啥啥不要

  • 赢家的诅咒,往往是那些选秀时候优秀的候选者,在实际中往往不如预期,反而不如那些排名比他们后的球员

  • 错误的共识效应,一般人会认为其他人与他们的偏好相同

  • 现时偏好,比如老板喜欢,教练喜欢,总经理喜欢

赛勒研究得出,如果选秀的队伍采纳以下两个原则,

  • 卖高买低,把优先选择权卖掉,换成在后一轮有利的选择

  • 把今年的选秀权贷给其他队伍,明年连本带利的拿回来(允许两球队协商,买断今年的选秀机会,明年再还给这个队伍,当然会有优厚的约定)

不过没有一个球队选择这样的方式,赢家的诅咒于是不断的出现。显然,球队没有用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处事。教练或许不会不懂,只是采用了或许利益最大化的策略,或许会引发老板的不满,从而丢掉这份工作。拥有一支数十亿的球队,不意味这你已经熟练的运用经济学的理论。

一个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确实能顺利的将所有人摆到合适的职位上。讽刺的是,随着我们在晋升的阶梯往上爬的时候,每个员工最后都会升迁到他们能力无法胜任的职务上。

结语

这是今年看完的第60本书,而且收获也是很多的,起码经济学对我这种数学不太好的人,其实也是友好的。

对了书中还有一个结论,说千万别相信三十岁以下的男性,尤其是面临囚徒困境的时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