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了解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吗?

 仰羊 2022-01-13

做家长不易。

然而孩子们也不容易。

经常有家长和我说孩子的情绪起浮不定。

比如前一天还打了鸡血样高兴,突然就丧了。让人措手不及,或经常说出令家长心脏都要蹦出来的话,比如不想去上学。

家长们常常疑惑这些原本听话的孩子怎么突然间变了人具,说风就是雨的。

事实上,青春期的孩子让家长失控,是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是失控的。

我们看到任何一个青有时候期孩子的各种不能理解的失控,都只是现象,现象这前一定有是什么、为什么,而这要将其拉回亲子关系,从情绪说起。

No
-Child-

01

情绪的重要

一个人完整的成长有六步。分别是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

如果将其比作成长中的六层楼,情绪的重要一目了然。

或者我们知道一个婴儿从母体出来,身体来到这个世界,其实还有伴随他到来的生命中的第一声啼哭。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出生时只要孩子哭就是健康的。

因为从妈妈子宫里出来生命的空间瞬间被拉长拉大,面对陌生、恐惧,哭帮助孩子代谢这份无份应对的内在感受。哭,就是情绪流动。

然而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情绪是最容易被忽略和否定的。

2016年,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说北大四层空心病。我想空心,指的就是只有身体的躯壳,没有情绪和感觉的生命。

早年情绪的认知,来自于情绪的被看见,被解读。这是父母心智化孩子的能力。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成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内在世界。

也不知道哭于孩子生命的意义。

比如离乳,很多妈妈回首都感觉非常自责,因为涂口红,涂姜粉,辣椒水来断乳的经历,也许也成为了她们内在的痛。

真相是,孩子不想断母乳是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认为乳房不见意味着妈妈及妈妈的爱不见了。

再比如上幼儿园,不管事先带他们怎样去熟悉幼儿园,一遍遍地说妈妈一定放学第一个接你,他们依然哭。

如果你了解哭是他们面对陌生情境的恰当反应。当他们经历周而复始的通过一定内在生物节律去感受原来每天从早到晚要在幼儿园吃饭,手工,游戏,午睡等等,一到晚上吃完饭,爸爸妈妈就能带自己回家后,他们通常就不哭了。

这不是成人告诉能不哭的,而一定是他们自己内在生命感受到的。

然而,成人们会有意识的教会儿童从身体器官、大千世界到识字、算数,却很少有意识教孩子认知情绪。因为认知易量化,加上儿童早年吸纳性心智特点,认知被片面的理解为学习各种知识的认知,被填充进儿童宝贵的0-6岁。

疏不知情绪的认知是生命头六年最重要的认知。

家长们在孩子出生后信心满满亦焦虑满满,信心的是孩子够聪明,焦虑地是怎么学,如何学,才能让孩子们不输在起跑线上。

认知于是成为承载家长们这一焦虑与孩子未来好坏的载体。

然而认知只是对外在世界学习的一部分。人类同时拥有外在和内在的两个世界。

外在世界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被量化的,而内在世界的高兴、喜悦 、悲伤、孤独等情绪是不能被量化的。

正是情绪不可量化,且儿童没有那么多力量去呈现,或者即便呈现也因为成人内在的情绪背景的空白,极易通过转移注意、威胁、忽略等形式,令儿童与内在世界的重要景观擦肩而过。

内在情绪会帮助儿童建立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帮助儿童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儿童也需借此得出他内在世界对外在世界的反应。

0-6岁,发展情绪比发展外在认知更为重要。

青春期孩子的失控多是维持边界的愤怒表达。

虽然他们具备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当无法厘清内在的混乱时,他们也许只能选择一“摔”了之,“摔”里也许有愤怒、失望、不满、沮丧或其他什么。

行为是用来呈现内在情绪的。

No
-Child-
02
糟糕情绪的积压破坏学习、破坏关系、躯化化

6岁的孩子上寄宿制小学,开学几个月了,无奈的老师几乎因其每天从晨起到睡前的各种坏脾气持续找家长。对孩子而言,找家长只是一方面。

经常发脾气,不仅自己主情不好,和同学老师的关系也不会太好,如此,对学习一定会有影响。

临床上有很多同学学不进去,成绩不好。事实上,基础教育中拼智商的甚少,那学不进去和较大的学习差异哪里来的呢。

当孩子内在是无数看不见的无法流动的卡住的情绪,就会破坏孩子内在、损毁孩子的智力。

因为足够的智力保障,会让我们自如的驾驭情绪,而情绪的过度一定会导致智力的缺损。

当下,不提学习就好,一提学习就鸡飞狗跳,学习成为家长最头痛的事。

特别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奉行素质教育,一进初中,马上被焦虑的洪流裹挟,成绩好坏直接影响家庭氛围、亲子关系。

如此,情绪影响学习,学习影响、破坏关系成为一个热链、死循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呈现。

一位高一的青春期女孩经常性自伤。

她小时,父母因工作原因南北分居,短暂的相聚妈妈还经常忙公务。这时常惹恼爸爸。爸爸脾气暴躁又不会表达。于是女孩经常替妈妈背锅。

然而她不知道自己是在背锅,不知道是爸爸自己不识别情绪,还将情绪进行了转移。

因为每一个孩子对父母都是忠诚而隐匿的爱。

内心的孤独、难过、悲伤、愤怒无从诉说,她认为自己糟糕至极,不断将愤怒转向自身。关系断裂,自伤、休学......

一位老师养育初三的青春期女儿,几乎每个教她女儿的同事看到她都会和她霁孩子“坏话”。

她把这些“诚实”的告诉孩子,希望帮助孩子一起改进提高成绩,孩子不断“拒绝”她。她无力至极,以泪洗面。

她不知道孩子这么做是内在将其老师和妈妈的身份分开。

亦不知道当面对那些老师的“善意”通过她这个管道直接给了女儿,是自己无法耐受老师们的“告状”,无法识别自己的情绪,焦虑将其淹没。

在那个当下她已分不清自己是孩子妈妈还是曾经作为孩子的自己的。

如此,学习成为激活父母内在的情绪,破坏关系的重锤。其源头常常是不知累积多久的内在情绪的表达。

人有生理心理两个层面,生理是外在是基础,心理是内在,与生理互为表里、互相影响。

经年累积的情绪持续被忽略,会透过身体表达,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躯体化。此时生理检查虽无问题却伴有不明原因不适。

数据显示,临床看综合医院的患者70% 以上应同时接受心理治疗。

曾老师讲过一个案例,一位女性莫名背痛几十年查不出原因,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她看到父母每天在背后指责没完,咨询中她无数次痛哭,多年的背痛得以缓解。在她看来,外面的事儿都不是事儿,背后的事儿才是事。背痛,压抑和隐藏的是对父母的愤怒。

像胃溃疡、过敏性哮喘,肥胖等等都是心身疾病,那里不知表达着多少被忽略的、卡住的、需要被言说的情绪。

No
-Child-
03
糟糕情绪的识别

对情绪的认知需要从感受、认知两个层面同时进行。首要的是为情绪命名。

为情绪命名,就如同告诉一个人:“这是眼睛!”这是手机!”帮助孩子说出他内在正在发生的,“你生气了”、 进行概念或情景配对。

这不是用语言告诉孩子这是高兴,那是骄傲。而是当一个情绪来临时,我们帮助孩子将这种感觉配对。

一次我被园区里一个孩童持久的高调哭声吸引,走近我看到一旁的器械和满是关切、担心的成人。听到成人不停地问哪儿摔伤了,可孩子除了哭没有其他回应,急坏了大家。

我蹲下来问,“被吓到了吧”,“一定很疼吧”,哭声戛然而止。

那一刻,因为他内在感受、身体疼痛都有被看到,哭声停了。孩子抬起头,我看到了委屈地眼神。

孩子摔下来被猛然吓到时是充满恐惧的,可如此强烈的恐惧情绪是他不熟悉的,他不知道这个感觉是什么,不确定感又给了他对恐惧情绪的恐惧。

当这些没有被识别,放在他小小身体里无法耐受,于是启动哭来代谢,让哭帮助他摆脱当下不能承受的情绪。

命名就意味着将以前不知道、不熟悉的纳入到意识范围,也就不再那么怕了。

孩子的委屈里仿佛说着,哎呀,怎么这么久才告诉我那个感觉是什么呀。

陌生的感受,孩子是很难耐受的,当一个情绪体验到来,有一个名字来命名,那些情绪就不是怪兽了。也就没那么可怕了。

那些混乱得像团雾一样的东西,就会在孩子的内在逐渐清晰、立体起来。有情绪不怕,怕的是不被看到、命名、理解和认知。

比如搭积木,如果没搭成他们理想的样子,他们就会挫败。

当挫败感袭来又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孩子是非常痛苦的,被强烈情绪淹没的一刻,他们会感觉自己要消失了。

在那个当下,孩子的第一反应极有可能是恐惧。恐惧过后是挫败,是无力达到自己期待样子的愤怒和悲伤。

这么多复杂的情绪儿童是没有办法理清的。

而理清这一切,不在儿童,在成人。确切地说,儿童想要将内在复杂的情感梳理清楚。需要成人的帮助,成人的看见和理解。

比昂有个非常著名的容器理论,说的就是儿童将耐受不了的情绪打包丢给成人,成人接收后,将其转化成儿童能接受的情感还回去。

对情绪的命名、接纳就是在做儿童情绪的容器,这也是一个人的心智化能力。

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下, 可能很多成人自己内在的景观还是空白,或者一个事件发生,内在有很多复杂的感受,自己也还厘不清。自己都不知道、甚至害怕、不接纳坏情绪,也无法理性地帮助孩子认知情绪。

有时甚至被孩子的情绪带起,瞬间向眼前的孩子共生。

当成人向眼前的孩子发脾气。孩子几岁,成人就几岁。这和生理年龄是无关的。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体验、觉察,不断发展它。如此说来,孩子在给成人认识自己内在的成长机会。

成人自己内在的情绪厘得越清,越能帮助孩子认知和理解情绪。

No
-Child-
04
情绪转化四步

弗洛伊德说,哪里有情绪的大脑,哪里就有智慧的大脑。

这需要使用智力,不断增加自我觉察。

即增加“大脑皮层的功能对原始脑指挥的行为的观察”。相当于建立超越原始大脑封装性神经回路的新的神经回路。

试着尝试一种新的交流模式,来认知情绪。认知情绪表达四步法:

1.你真希望......读出孩子内在的想法

2“我看到你非常生气(伤心、恐惧、恼火,等等)。”给情绪命名。

3.“你想生气就生气吧(难过、悲伤、哭,等等)。”允许有情绪和情绪流动。

4.“我陪着你。”表达爱,让你所爱人的感受到被接纳。用爱、陪伴、尊重来理解和安慰。

情绪是无好坏之分的,但可以互相转化。

比如在经历了创伤的人,出现敏感、抑郁、焦虑等在平常看起来有问题的情绪是非常正常的。如果内心没有出现类似的情绪,反而不正常。

那么一个处在非常悲伤状态中的人,正在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开车,如果突然让你做一个90度或180度的转弯,车子会散架。人的情绪也是这样的。

在危机或重大事件中出现的情绪不可以过快地改变,让情绪消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让情绪被接纳,让它们自由的流动,然后再平滑、缓慢的、按照自然的规律改变,而不是让自己从无限的悲伤中间马上变成高高兴兴的人。

情感可以互相转化,但是不要转换过快,并且转换之前,先去接纳。

当我们有情绪进入高峰时,不妨多思考一下,来降低我们的情绪反应值。当我们的理性更多时,不妨多感受一下,然后看到它、识别它、接纳它。

如果我们在生活出现情绪时,去阻止它,不让它流过,不给它空间和时间。

比如我们对孩子说:“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我们阻止了孩子的情绪,用我们的情绪再度造成新的情绪,混乱和停滞便开始了。

一旦情绪被阻塞,不流动,它就真的成为问题了。不仅会让孩子当下否认自己的感受,还会使他以后的心理和认知出问题,而错误的认知又会导致一系列错误的做法。

更为重要的是,阻塞的那部分可能就永远停留在了童年。它们一直存在我们的生命里、身体里。

成年后我们千百次的受挫,我们头脑是知道的,可当事情到来“我不能控制我自己”成为事后后悔、自责的口头禅,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只有再次回到我们童年被阻塞的那个情绪中,认知和接纳它,让它流动起来,改变才成为可能。我们才会从此不再滞留和压抑在情绪的迷茫中。

本文整理自UM家庭协助计划公益直播内容,主讲人为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主笔团么利华。

作者:么利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