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迎着春日的暖阳,走进乾元镇金鹅山村乾溪翘嘴红鲌繁殖场,整齐的鱼塘规划,两旁的果树飘香,不禁让人心旷神怡。上周五,我县刚刚召开渔业养殖尾水治理工作现场推进会,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乾元的这个养殖场早已经完成养殖尾水的整治工作,一套完备的尾水处理循环系统卓有成效。 “传统鱼塘的喂养方式会对水体造成损害,特别是以前,养殖尾水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港,炎热天气时整条河面富营养化非常严重,而这正是水源污染的源头所在。”乾元镇农办副主任胡喆介绍道。养殖尾水治理迫在眉睫,是开展剿灭劣Ⅴ类水,消灭问题河道和问题小微水体,巩固“五水共治”成效势在必行的一项工作。 党员农技服务队员(左)来到乾溪翘嘴红鲌繁殖场,指导养殖户进行养殖水和尾水的循环利用。姚海翔 摄 从去年1月份开始,乾溪翘嘴红鲌养殖场的尾水治理设施就已经动工建设,于去年12月底前全部完工。每个鱼塘的中央均铺设水管,在鱼塘周边埋设管网及铺设渠道,通过用渠道进水,管网排水的方式,将养殖尾水统一排放到沉淀池中。“养殖尾水通过沉淀池沉淀,再排放进曝气池,经过过滤坝再流入种满水草的生态池中,经过生态池净化后的水可以通过机泵再打回进水渠道循环利用。”养殖场负责人忻金山手指着岸边的尾水处理示意图,向记者详细地阐述了尾水循环利用的原理。 记者在现场看到,过滤坝由孔砖砌成,里面塞满了活性炭,一旁的生态池碧波荡漾,荷花、睡莲、狐尾草等生态植物绿意融融,本是养殖污水,但是经过处理已经没有半点污染的迹象。在养殖场的角落,机泵一发动,清澈的水源哗哗哗地喷涌出来,这些经过生态处理后的尾水通过水渠又重新流回了鱼塘。 乾溪翘嘴红鲌养殖场的尾水处理是乾元镇渔业养殖尾水治理工作一个成功的示范点。在不远处的金火村,养殖户沈永根的70亩鱼塘也已经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 (网络配图) 按照每个养殖场配备8%的生态处理设施的要求,沈永根腾出了一个鱼塘用做尾水处理池。虽然多付了一个鱼塘的租金,也少得到了一个鱼塘每年5万元的收益,但沈永根觉得值得。“现在政府正在大力整治劣Ⅴ类水和小微水体,我们这些养殖户也要积极行动起来,为“五水共治”保驾护航。” 作者:记者 沈晓颜 通讯员 王康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