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由水霉科的一些种类寄生于水生动物体表受伤组织及死卵,以形成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为特征的一种真菌性疾病。在我国水产动物上发现的水霉共有十多种,每年全国各养殖区都有发生,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的冬季和春季发生多而重。 该病原属于真菌门,鞭毛菌亚门,藻状菌纲,水霉目,水霉科。水霉易形成菌丝,菌丝的一端像树根样附着在水产动物的损伤处。分枝多而纤细,深入至损伤、坏死的皮肤及肌肉处的称为内菌丝,具有吸收营养的功能;伸出在体外的叫外菌丝,菌丝较粗壮,分枝较少,形成肉眼能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当环境条件不良时,形成抵抗恶劣环境的厚垣孢子,在环境适宜时,厚垣孢子再萌发成菌丝。 水霉在淡水水域中广泛存在,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5~26℃均可生长繁殖,繁殖适温为13~18℃。水霉对水生动物的种类没有选择性,凡是受伤的均可被感染,尤其是养殖密度相对较大的越冬池塘中的鱼类、初春营养相对清瘦水体中的鱼类,以及处于饥饿状态下的鱼类更易感染水霉病,且水霉在尸体上繁殖得特别快。 水霉菌感染通常是一种浅表和慢性感染,初期病鱼表现焦躁不安,摩擦身体,当肉眼能发现时,菌丝不仅在伤口侵入,且已向外长出外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故俗称“生毛”或白毛病。咽部、鳃部的感染造成了鱼类呼吸系统功能衰竭,食道、肝、脾、肾等实质性器官也会遭到感染,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水霉病可发生在鱼身上的任何地方,但通常表现为白色,像棉花一样的菌丝体,可由局部扩散到全身。 许娜等人研究报道感染水霉病改变了草鱼血清生化指标,诱导草鱼机体产生细胞应激反应。黄建等研究发现,感染水霉病的鲤组织细胞内氧化水平-抗氧化水平失衡,鱼体产生氧化应激,破坏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组织损伤。水霉分泌大量蛋白质分解酶,致肌肉的溶解、坏死,甚至穿透血管,引起患病鱼因血液循环障碍与渗透压调节受损而死亡。 在鱼卵孵化过程中,此病也常发生,卵膜外丛生大量外菌丝,故叫“卵丝病”;被寄生的鱼卵,因外菌丝呈放射状,故又有“太阳籽”之称。河蟹、鳖等患病,则食欲减退,行动呆滞。 春季施了没腐熟或半腐熟猪、牛粪的鱼池易引发水霉病。冬季和春季,池鱼放养密度过大、冻伤、鱼被寄生虫咬伤或因捕捞、搬运、过数等不慎受伤,易引发水霉病。 4、解决措施 (1)春季阶段的水温较为适合病原菌繁殖生长,因此,尤其要做好预防工作。 一是冬季清塘时可以除去池底过多的淤泥,用200mg/L的生石灰或20mg/L的漂白粉消毒;二是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抗病力。特别是在捕捞、运输过程中尽可能避免鱼体受伤;三是水温低于 15℃时,尽量减少人为操作,防止出现应激反应,导致擦伤或冻伤;四是经长途运输的鱼种放养前和放养后,及时2%~3%食盐水或消毒剂进行消毒;五是亲鱼人工繁殖受伤后,可在伤口涂抹10%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处理。 (2)治疗总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 常规治疗:可用水霉克星每方水体5g+戊二醛0.4毫升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3天,对于严重的病鱼也可用3%-4%食盐水浸洗3-4分钟。 中草药制剂:部分中草药含有抗菌成分,能够破坏水霉菌的细胞结构,并干扰其代谢,以达到抑菌的目的,同时中草药还能够提高草鱼的免疫力,进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中草药里面黄连、川楝子、乌梅对水霉菌的杀菌效果显著。使用方法可参照如下:以养殖水体4 kg/m3的用量添加中药煎煮液,浸浴25~30 min,每天1次,中草药里面黄连、川楝子、乌梅对水霉菌的杀菌效果显著。使用方法可参照如下:以养殖水体4 kg/m3的用量添加中药煎煮液,浸浴25~30 min,每天1次。 参考文献 [1] 敖礼林,宋孝正,徐中金.淡水鱼水霉病及其综合高效防控[J].渔业致富指南,2021(1):59-60. [2] 毕彦晖,勾长龙,朱世馨,张宏伟,王羽,单晓峰,高云航.淡水鱼水霉病及防治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23):42-44+48. [3] 张倩,恽洪良.草鱼水霉病的防治[J].养殖与饲料,2019,(11):117-118. [4] 陈本亮,张其中.水霉及水霉病防治的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11,30(07):429-434. [5] 黄建,汤茜,姚卓凤,张俊梅,顾泽茂,袁军法.水霉菌感染鲤诱导氧化应激发生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22):5677-5681. |
|
来自: 新用户5488A7GH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