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雁君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第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研究馆员,浙江省文史馆馆员、西泠印社社员。第九届浙江省人大代表,第十届浙江省政协委员,第十二届浙江省人大代表。行草作品曾获第四届全国书法家作品展“三等奖”,第四、五、六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一等奖”;楷书作品曾获第一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金奖”。分别获中国书协、中国文联“德艺双馨”书法家、艺术家称号及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获中宣部、人事部、中国文联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待遇;中宣部授予“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诗路雁迹——赵雁君“浙东唐诗之路”书法集 《诗路雁迹》题记 赵雁君 浙江东南部,浦阳江流域以东、括苍山脉以北至东海一带,统称“浙东”。 在历史上,“浙东”地区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佛教中国化时期的中心地,道教文化的发源地,士族文化的荟萃地以及中国书法艺术的圣地。 千百年来,这片山水、文化重地,也是历代中国人诗性心灵的栖息地,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流连忘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唐朝,在长达300多年,行程500多公里的时空坐标中,曾经有451位诗人来到这里,在《全唐诗》中留下了150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内涵涉及文学、书画、音乐、哲学、伦理、民俗、宗教、建筑、经济等领域,对汉文化,尤其是越文化的形成和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人把那串唐朝诗人留下的脚印叫作“浙东唐诗之路”。 “浙东唐诗之路”这条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诗歌古道,既为当代“美丽浙江”建设孕育了文化基因,也为艺术家进行主题创作提供了文本载体。2018年,正当我于《山水雁迹》“美丽浙江”书法主题创作沉酣之时,浙江启动重塑“'诗画浙江’金名片”工程,绘就以打造“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大运河诗路”等四大诗路文化带建设为脉胳的《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蓝图。其当代与历史相辉映的资源集合,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独特整体,以诗歌为纽带串“珠”成链,诚可谓“一文含四带,十地耀百珠”。这一黄钟大吕般的时代实践主题催生了我书写《山水雁迹》续篇《诗路雁迹》的创作构想。于是乎,“浙东唐诗之路” 作为“四条诗路”之一的首篇诗路主题创作纳入我的创作计划。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反复阅读《浙东唐诗》,力图通过诗文去寻觅感悟唐代文人的诗心自在。然后走出书斋索诗寻踪,从钱塘江畔的西陵古渡出发,经镜湖、过曹娥江,溯剡溪,上天姥、登天台,沿着诗人们的足迹行走了一遍诗路干线,直观体悟了唐人笔下“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的天成画境。期间,历史、自然、诗性互相交织;时代、人文、艺术共通共融,在一次次感动和喟叹中酝酿了书写千年唐诗的激情和畅想。 人随诗行,笔随诗动。觅诗写诗,临帖创作便成为我工作之余的常态,或楷、或行、或草顺着诗文潜心书写,几近写遍竺岳兵先生主篇的《唐诗之路唐诗总集》之名诗名篇和名句,内容涉及诗画、山水、佛道、名人等四大主题,并按其体例排序分为总条(浙东·越)及干线。依次列为浙东、越州、萧山、绍兴、上虞、嵊州、新昌、天台等八个板块,分别赋题:《青山行不尽 绿水去何长·总条浙东篇》、《时时引领望天末 何处青山是越中·越州篇》、《西陵遇风处 自古是通津·萧山篇》、《镜湖流水漾清波 狂客归舟逸兴多·绍兴篇》、《越郡佳山水 菁江接上虞·上虞篇》、《剡溪蕴秀异 欲罢不能忘·嵊州篇》、《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新昌篇》、《龙楼凤阙不肯住 飞腾直欲天台去·天台篇》。历时两年有余,于辛丑新年画上句号。 艺术当随时代,其要旨在于,既要求艺术家搜尽奇峰开生面,保持自己独立的追求;也要求艺术家顺应时代之天籁,在万马奔竞中寻求共性。这种个性和共性相容相生的创作生态才是艺术创作的大道。这次以“浙东唐诗之路”为题材的书法创作,旨在用自己的创作理念和笔墨语言响应重大时代主题,描绘时代精神图谱。希望以书法为载体,展现浙东唐诗之气象,呈现浙江山水之优渥,铺陈浙江人文之渊博,为助推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复兴和高质量建设“唐诗国家文化公园”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实事。 是为记。 浙东 李白《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 38cm×89cm 2020年 上虞 李中《闲居言怀》句 234cm×53cm×2 2020年 上虞 李白《忆东山一首》 124cm×54cm 2020年 越地灵踪多少处 知我登临更几回 ——《诗路雁迹:赵雁君“浙东唐诗之路”作品集》读后 杨勇(《书法》杂志副主编) 顷接赵雁君先生大作《诗路雁迹:赵雁君“浙东唐诗之路”作品集》书稿,拜读之余,亦颇多感慨。 两年前,收到《山水雁迹:赵雁君书法品藻》一书时眼睛即为之一亮,因为它不是作品的简单结集出版,而是有着鲜明的主题。此次《诗路雁迹》依然沿用了《山水雁迹》的思路,两书并置,可作姊妹篇。此次《诗路雁迹》的书写内容围绕“浙东唐诗之路”展开,浙东的丰茂蕴藉,不但哺育了浙东的子孙,还是历代大文人景仰和隐逸的地方。遥想一千多年前,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孟浩然、司空图、刘禹锡、刘长卿、卢纶、钱起、李绅、皇甫冉,等等,这些对后世有着巨大影响力的诗人曾在这片土地上留连、吟哦,或惆怅,或激昂,无不令浙东这片土地充满蕴藉之气。 古典诗词之所以能时时萦绕和感动我们,就在于它所蕴含着人的最本真的生命景象和生活态度,诗词常常会触发我们的思考,即人怎样平静而温馨地经历生活和走过生命。浙东诗词全面记载了千百年来浙东的人情、风俗、景致和变迁。大量的诗词看起来不外乎抒怀、览胜、酬唱、饯别、咏史、感事等等,其实涵盖了天地人文的方方面面,讲述和留住了浙东和浙东人千秋里的那个“一瞬间”,这些关于浙东的连绵意象,在《诗路雁迹:赵雁君浙东唐诗之路作品集》里,已经被展开成连绵的画卷,同时结合作者或端严的楷书,或恣肆的行草,或大字对联以彰磅礴之气,或小字行草以显隽逸之姿,“书”与“文”的结合总是这么和谐自然。 关于此书的缘由,赵雁君先生在“题记”中自陈,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反复阅读《浙东唐诗》,“力图通过诗文去寻觅感悟唐代文人的诗心自在。然后走出书斋索诗寻踪,从钱塘江畔的西陵古渡出发,经镜湖、过曹娥江,溯剡溪,上天姥、登天台,沿着诗人们的足迹行走了一遍诗路干线,直观体悟了唐人笔下'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的天成画境。期间,历史、自然、诗性互相交织;时代、人文、艺术共通共融,在一次次感动和喟叹中酝酿了书写千年唐诗的激情和畅想。” 《诗路雁迹:赵雁君浙东唐诗之路作品集》内容涉及诗画、山水、佛道、名人等四大主题,并按其体例排序分为总条及干线,依次列为浙东、越州、萧山、绍兴、上虞、嵊州、新昌、天台等八个板块。这种人随诗行,笔随诗动的创作状态是令人向往的。契阔谈燕,当时总是挥手飞鸿,意气飞扬。历代多少诗人,在所谓狂胪文字中耗尽中年。我们诵读他们的诗篇,寻访他们的足迹,并用手中的毛笔写下他们的诗句。诗是每个中国人的个人修为,也是中国每一方水土的必然修为。而文化首先不是功名的利器,文化是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的最初和最后的基石。 关于书法,关于书法的功能与价值,关于书法的个性与共性,作者有着清醒的认识,“艺术当随时代,其要旨在于,既要求艺术家搜尽奇峰开生面,保持自己独立的追求;也要求艺术家顺应时代之天籁,在万马奔竞中寻求共性。这种个性和共性相容相生的创作生态才是艺术创作的大道。”赵雁君先生出道很早,其在书法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自不待赘言,同时,他还是一位葆有诗心和现实担当的书法工作者。在中国,文人不只是有才华、有学问的人,书法家也不仅仅是只会写毛笔字的人,他们更应是坚贞之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诚如作者所坦言的“希望以书法为载体,展现浙东唐诗之气象,呈现浙江山水之优渥,铺陈浙江人文之渊博,为助推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复兴和高质量建设'唐诗国家文化公园’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实事。” 历代的中国文人,总是期冀以诗来寄托和表达自己的生命景象和人文呼吸。而赵雁君先生则是在寻觅浙东的唐诗之路上,在唐代诗人传颂不息的诗句中,在自己裹挟着风雷又不乏温情的笔下,共同营造着自己的生命景象和人文呼吸。所以,《诗路雁迹:赵雁君浙东唐诗之路作品集》的出版,是值得我们书界同仁关注和热烈祝贺的。 绍兴 白居易《答微之夸越州州宅》句 142cm×25cm×2 2019年 绍兴 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70cm×62cm 2020年 绍兴 灵一《宿天柱观》李郢《游天柱观》138cm×34cm 2020年 山阴赵雁君先生新作 《诗路雁迹》赏读感怀 王家葵(四川省书协副主席) 闲藤斋主人山阴赵雁君先生名重书坛,笔墨高致,书格新雅。近来录前贤咏浙诗歌为鸿篇巨册,先承赐下《山水雁迹》,笔歌墨舞,写状两浙佳山水;近又有《诗路雁迹》成稿,专门摭取浙东“唐诗之路”名篇佳句。拜读再四,诗情墨韵,足可以刻石以传不朽者。因集宋贤句为长歌二十四韵,敬助雅兴。辛丑孟冬成都曼石王家葵玉吅斋拜手。 赵君胸中何瑰奇(辛弃疾), 新诗遣兴几成癖(刘 跂)。 但将笔墨作生涯(李 纲), 精艺终为人爱惜(艾性夫)。 闲拖藤杖地行仙(陆 游), 雁聚沙汀无定跡(郑刚中)。 平生所性佳山水(陈 岩), 名山遍访无穷僻(梅尧臣)。 西湖灵隐天下冠(晁补之), 不妨频著孤山屐(史弥宁)。 此行更赏浙东山(李长民), 但说斯文感今昔(袁说友)。 四明雪窦指崔嵬(张方平), 方壶瀛洲远不隔(韩元吉)。 许传消息到金庭(严 嘉), 紫烟有路连桐柏(项安世)。 天台雁荡最深秀(苏 辙), 龙湫直下一万尺(饶 节)。 曹娥江上候潮来(邹 浩), 秦望峰高插天碧(梅尧臣)。 禹穴烟霞翠不收(余 中), 已见峰棱翻瘦脊(苏 过)。 古今书法不可数(曾 巩), 俯仰之间已陈迹(李 复)。 鹅池谁不赏山阴(米友仁), 故老相传右军宅(刘名世)。 永和三月有流杯(宋 祁), 盛事至今光史册(傅 察)。 禊帖昔秘永禅师(方 回), 庆流冢嗣承先泽(陆文圭)。 学者伏膺虞秘监(苏 颂), 正是庙堂精选择(韦 骧)。 簿书遮断寻诗路(范成大), 要得斯文传气脉(王 柏)。 神妙通灵顾虎头(徐 俯), 价重欲输和氏璧(陈 造)。 金声掷赋惟兴公(刘 攽), 天姥梦魂劳太白(喻良能)。 未愧镜湖夸贺监(刘 弇), 因君永嘉说谢客(敖陶孙)。 诗句剪裁挥翰墨(彭汝砺), 隐肆壶天许分席(苏 泂)。 轩轩意趣神气全(董嗣杲), 率性自然难损益(张九成)。 读罢欣然酒一倾(吴 芾), 尚有微诚思献策(晁说之)。 剡溪纸贵抄新词(王禹偁), 犹赖雅章留刻石(魏 野)。 嵊州 罗隐《寄剡县主簿》 138cm×29cm 2020年 嵊州 李嘉祐《和袁郎中破贼后经剡县山水上太尉》句93cm×27cm×2 2020年 ![]() 嵊州 戴叔伦《新年第二夜答处上人宿玉芝观见寄》180cm×97cm 2020年 作品选刊 ![]() 上虞 周贺《题昼公院》 363cm×53cm 2020年 ![]() 天台 皮日休《奉和鲁望药名离合夏月即事三首之一》180cm×97cm 2020年 ![]() 天台 王謩《奉和元孚大德》寒山《诗三百三首》之一96cm×74cm 2020年 ![]() 天台 刘昭禹《冬日暮国清寺留题》 153cm×45cm 2020年 ![]() 萧山 孟浩然《早发渔浦潭》 95cm×35cm 2020年 ![]() 萧山 方干《送王霖赴举》句 233cm×53cm×2 2019年 ![]() 新昌 皇甫冉《题昭上人房》句 234cm×53cm×2 2020年 ![]() 新昌 刘长卿《过隐空和尚故居》句 77cm×28cm×2 2020年 ![]() 新昌 灵澈《天姥岑望天台山》 246cm×124cm 2020年 ![]() 越州 李白《越中秋怀》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施肩君《越中遇寒食》孟浩然《送谢录事之越》 176cm×95cm 2020年 ![]() 浙东 孔颙《上浙东孟尚书》 180cm×97cm 2020年 |
|
来自: 百了无恨 > 《现当代名家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