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绘画 | 杰里柯《美杜莎之筏》之一

 世界名画 2022-01-13

~ art is a kind of intellectual light ~

《美杜莎之筏》(法语:Le Radeau de La Méduse;英语:The Raft of the Medusa)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泰奥多尔·杰里柯在1818-1819年期间创作的一幅油画。这幅画描绘了法国海军的巡防舰美杜莎号沉没之后在自制木筏上的生还者的求生场面。这幅画誉为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标志性作品。

画作名称:美杜莎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

作者:泰奥多尔·杰里柯/Théodore Géricault

年份:1818-1819年

原作材质:油彩 画布/Oil on canvas

原作尺寸:491cm×716cm

馆藏处:巴黎卢浮宫/Musee du Louvre, Paris

这场海难发生于1816年7月5日毛里塔尼亚近海,海难刚发生的时候,自制的木筏(即美杜莎之筏)至少有147人生还,但是这只美杜莎之筏在7月13日后被救起的时候仅有15人幸存。导致这场海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杜莎号船长的无能,而这位船长是法国复辟王朝任命的,因此这一事件后来变成国际丑闻。虽然任命贵族做船长是法国海军的惯例,但是画家通过这幅画表达了对复辟王朝的不满。

正如画家所料,这幅画1819年在巴黎沙龙第一次展出时,就引起了很大关注,褒贬不一。而现在被则被认为是法国绘画史上早期浪漫主义的先驱。

虽然《美杜莎之筏》有传统历史画的元素,不过其选题引人关注、画风戏剧,打破了当时新古典主义的教条约束。这幅画在第一次亮相后几乎立即为画家赢得广泛关注。其影响可以在之后的欧仁·德拉克罗瓦、约瑟夫·玛罗德·威廉·特纳、居斯塔夫·库尔贝、爱德华·马奈等的画作中明显见到。在画家33岁去世后,这幅画成为卢浮宫的收藏品。

我们分三期介绍这幅画,今天是第一期:

  • 第一期,介绍画作的历史背景和画面;

  • 第二期,介绍画作的创作历程;

  • 第三期,介绍画作的影响力。

关于画家


泰奥多尔·杰里柯(法语:Théodore Géricault,1791年9月26日-1824年1月26日)是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对浪漫主义画派和现实主义画派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 泰奥多尔·杰里柯,Horace Vernet绘于1822-1823年

杰里柯出生于法国鲁昂,曾师从卡勒·韦尔内及皮埃尔·纳西斯·格林学画。但不久就离开教室前往卢浮宫揣摩各名家作品,1810年至1815年间曾临摹过提香、鲁本斯、伦勃朗和委拉斯凯玆的作品,发展出了他认为不同于新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

作为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非常可惜的是杰里柯只有33岁的寿命,也许是:

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历史背景


美杜莎号于1807年9月26日在法国南特(法语:Nantes)下水服役。

△ 美杜莎号的炮室

1816年,即滑铁卢战役的次年,英国人为了表示支持波旁家族在法国复辟,将英国先前夺得的塞内加尔的西非港口圣路易归还给法国。这个商港是欧洲到好望角之间的理想中途港,十分重要。为了接手这个港口,法国新政府准备了一支船队前往这个港口,派任新的塞内加尔总督以及随行官员、军队。

△ 美杜莎号,让·哲罗姆·奥吉厄斯作品

肖马雷子爵被任命为美杜莎号船长。然而,他对于这一职位并不熟悉,甚至几乎没有过航海经验。实际上他之前是个海关文官。任命他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是个绝对忠诚的保皇党人。1795年时他加入英军去抵制法国大革命。1814年,路易十八重返王位,肖马雷出了不少力。因为海军是掌控法国势力的重要部分,路易十八很需要令海军“保皇化”。因此,虽然肖马雷对航海一无所知,性格又自负,他仍被认为是美杜莎号船长的合适人选。这个任命使得他的属下军官失望。这班军官多数是原先追随拿破仑同英国作战的,看不起无能的肖马雷,同肖马雷的关系十分紧张。

1816年6月17日,由四艘船组成的法国海军船队从罗什福尔起行,出发去圣路易。这四艘船分别是巡防舰美杜莎号(Méduse)、战斗舰卢瓦尔号(Loire)、双桅横帆船阿耳戈斯号(Argus)、护卫舰回声号(Écho)。

△ 法国护卫舰美杜莎号,从主甲板看到的艉楼,Ambroise-Louis Garneray绘于1816年

为了趁天气好时行船,美杜莎号先于其他船出发,不过由于定位错误,其偏离船队161公里。

△ 1816年7月1日,美杜莎号举行跨越赤道的仪式

7月2日,美杜莎号在今日毛里塔尼亚一带的西非海岸沙礁搁浅,开始慢慢下沉。

△ 美杜莎号搁浅

搁浅的原因很大程度上由船长肖马雷负责,其既无能力又无经验。有人试图使美杜莎号离开礁石,但是未能成功。肖马雷决定弃船,同他的亲信一齐讨论紧急方案,船上的水手没有参与。

讨论的结果是,众人可以坐美杜莎号的六只救生艇去97公里开外的非洲西海岸。虽然美杜莎号载了400多人,其中有160个水手,但是其救生艇只能搭载250个人,无法救援所有人,有人立即提出建议,让“重要”的船员坐救生艇先行,至于其他水手,就让他们自己制作一只木筏,在救生艇后面拖着。最后有146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由临时搭的木筏搭载,这只木筏被称为“美杜莎之筏”。

△ 美杜莎号遇险,Charles Philibert de Lasteyrie绘于1818年的石版画

救生船上人越少,船上每个人分得的应急粮就更多,而船上面坐的很多是权贵、官员。救生艇拉着木筏向陆地航行,木筏上的人只分到一袋饼干,第一天就被分食,原本有两桶水、六桶酒,不过在一次争斗中落入了大海。很快,木筏上面的人就开始抱怨这种安排的不公和卑鄙。有人抓住机会准备爬上救生艇。

肖马雷看到这种情况,十分慌乱,立即命令割断木筏和救生艇之间的缆绳,任由木筏在海上漂流。筏上的人陷入了绝望和慌乱,他们见到救生艇慢慢从视线中消失,而他们还在远离陆地的海中漂流,又饿又口渴,绝望到无法入睡,人也越来越狂躁,开始自相残杀。

在海上漂流了13天,木筏在1816年7月17日被阿耳戈斯号(Argus)救起,而实际上阿耳戈斯号并不是在专门搜救他们,而是无意遇到的。直到被救起时,木筏上仅余15人生还,其他人或者被杀、扔进大海,或者被饿死,或者因为绝望投海自杀。有四到五个人被救起之后不治身亡。

其他救生艇的情形各有不同,尽管大部分到达塞内加尔的圣路易斯岛上,仍有人被饿死或热死;留在美杜莎号上的17人在42天后被其他船救起时仅有3人生还。

△ 美杜莎号的水手被英国人就起之后被送回法国,C. Motte绘制的石版画,创作于杰里柯《美杜莎之筏》之后

这件事变成波旁王朝君主制的最大丑闻之一,是同1815年拿破仑战败、波旁复辟相当的大事。

画面


《美杜莎之筏》描写的是在木筏被人抛弃、在海上漂流了13天,最后幸存的15人试图向远方船只求救的绝望场面。有研究认为,这幅画所画的美杜莎之筏已经到了接近散架的阶段。

△《美杜莎之筏》的草图,图中美杜莎之筏是按当时的水手获救时的情形复原的

△ 美杜莎之筏1:1复制品,现在罗什福尔海军陆战队博物馆(musée de la Marine à Rochefort)的庭院

画面尺寸非常之大,达491厘米×716厘米(约35平方米),所以整幅画面显得十分真实。画中人的尺寸接近真人,前景的几具尸体甚至大过真人一倍。离这幅画越近,细节就会看得更多更清,对观众的感染力就越强。

 △ 悬挂于卢浮宫展厅中的《美杜莎之筏》,注意画作和观众在尺寸上的对比

这只自制的木筏无法承受大浪。一位老人跪着拉住孩子的尸体,绝望之中暗暗垂泪。画家在这幅画的近景画了多具尸体,有的尸体一半在木筏之外,木筏上的人好似随时都会被海浪冲走。

画中有个十分显眼的黑人在挥动手巾,这个名叫让·查理的非洲水手想通过这一方式吸引路过船只注意,而他右下面亦有人同他一齐求救。周围的人亦都在呼救。

△ 美杜莎之筏上的呼救

唯有一位老人意志麻木、神绪怅然,在对比之中显示出求生意志坚强不屈、然而希望渺茫的悲怆,以及意志磨灭、木然无触而放弃求生的沉痛。这种对比亦显示了他们的凄凉困境。

△ 一个拉着自己孩子尸体的老人。可以见到海浪正在拍打木筏 

这幅画的画面主要是以两个金字塔来构图。帆、桅杆及其周边是第一个金字塔。这个金字塔的底部包括几具尸体和坐着的人,桅杆撑起了金字塔的顶。站在木桶上面呼救的黑人是第二个金字塔的顶,这个金字塔的底部基本同第一个金字塔的底部重叠,这个黑人周边的人的手伸向他,引导观众视线集中到这个黑人身上,黑人挥巾求救的部分令画面情绪达到顶峰,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悲剧感。

△ 两个金字塔的构图,其中黄点是远方船只的位置

在色彩上,杰里柯运用了颜色对比,尸体的肤色比较苍白,而在活人的衣服、云彩、海的色彩总体比较阴暗。总体而言,这幅画画面偏暗,主要运用了棕色等深色,从而表现出悲剧感和苦痛。

这幅画的光线安排属于卡拉瓦乔式,亦即意大利画家经常用到的幽暗风格(tenebroso)──这种风格有种极其强烈的明暗对比。虽然杰里柯未将海水作为重点画的东西,不过他将海水画成深绿色,而不是是蓝色,就是为了可以同木筏和木筏上的人构成对比。

三分之一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