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绘画 | 乔托《犹大之吻》

 世界名画 2022-01-13

今天介绍一幅壁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乔托·迪·邦多纳的代表作《犹大之吻》。

画作名称:犹大之吻/Kiss of Judas

作者: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

年份:大约1303-1305年

原作材质:湿壁画/Affresco

原作尺寸:200cm×185cm

馆藏处:意大利帕多瓦斯克罗威尼礼拜堂/Cappella degli Scrovegni, Padova

这幅壁画位于斯克罗威尼礼拜堂的南墙上,这个礼拜堂也因为乔托的38幅湿壁画而闻名,以《犹大之吻》和《哀悼基督》为代表的这38幅壁画是西方艺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 斯克罗威尼礼拜堂的南墙上的《犹大之吻》

画家


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约1267年-1337年1月8日),意大利画家与建筑师,被认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西方绘画之父"。在英文称呼就如同中文一样,只称他为Giotto(乔托)。艺术史家认为乔托应为他的真名,而非Ambrogio(Ambrogiotto)或Angelo(Angiolotto)的缩写。

△ 乔托肖像,作者不详,可能绘制时间在1490年-1550年之间,现藏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十四世纪初期,乔托陆续画了很多宗教壁画,例如,阿西西教堂里圣方济的宗教故事壁画、圣十字教堂巴第礼拜堂中的宗教故事壁画)。其中圣方济的宗教壁画在西方绘画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史家以此认为乔托是第一个企图画出有透视感和深度空间的画家。在乔托的其他作品当中,也明显的看出他对于画作中真实空间的表达相当努力,有些壁画甚至还搭配了真实教堂内部的透视感来构图。

乔托死后因黑死病在欧洲盛行,从1337年乔托去世到1452年达·芬奇出生,意大利画坛有100多年的断层。

创作背景


壁画《犹大之吻》现在意大利斯克罗威尼礼拜堂(意大利语:Cappella degli Scrovegni)又称竞技场礼拜堂,是位于意大利威尼托帕多瓦的一座礼拜堂。

△ 斯克罗威尼礼拜堂外观,拍摄于2007年

这座礼拜堂是帕多瓦富商恩里科·斯克罗威尼(Enrico Scrovegni)委托建造的私人小礼拜堂,这个家族靠放贷生意发家,也许是但丁在《神曲》中对地狱的描述太过骇人,斯克罗威尼为替父亲赎罪抑或是担心自己也落得父亲的下场,便建造了这个礼拜堂为请求上帝原谅他父亲的罪恶。尽管有关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尚有争议,但丁还是将斯克罗威尼的父亲以其不义之财而置于地狱第七圈。

在这座礼拜堂东墙上是乔托的壁画《最后的审判》,这幅画的最下面中间偏左画的就是恩里科·斯克罗威尼向天使们献上斯克罗威尼礼拜堂。

△ 壁画《最后的审判》,乔托绘制于大约1303-1305年

△ 恩里科·斯克罗威尼(着红袍者)向天使们献上斯克罗威尼礼拜堂

1303年-1305年(有一说为1305年-1308年),意大利帕多瓦市的斯克罗威尼家族委托乔托在斯克罗威尼礼拜堂室内的墙面画壁画。这个礼拜堂是一个长方形厅堂,入口在西面,东侧是祭台,南北面墙绘满了壁画,南面墙开有小窗。这是座奉祀圣母的礼拜堂,因而壁画以圣母和基督生平为题材。南北墙面各上下3列壁画,东墙上的壁画是《最后的审判》。当时还请到了另一个大腕艺术家,雕刻比萨大教堂讲坛的乔凡尼.皮萨诺(Giovanni Pisano),负责雕刻祭坛上的圣母和圣子像。

△ 斯克罗威尼礼拜堂的壁画

这些色彩鲜艳的壁画在蔚蓝色穹顶星空的衬托下,视觉效果十分震撼。《犹大之吻》《哀悼基督》《最后的审判》是系列作品中最著名的画作。

△ 斯克罗威尼礼拜堂的壁画


在乔托的画笔下,耶稣和普通人一样可以感受爱和痛,感受愤怒、羞辱、失望、痛苦……乔托甚至在的壁画上画出了西方绘画史上的第一滴眼泪。这些都是在中世纪艺术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表达,乔托开创的是整个西方绘画的风格。文艺复兴艺术史专家塞缪尔·艾杰顿(Samuel Y. Edgerton)将这些壁画称为“整个文艺复兴最美的系列壁画之一。”

△ 斯克罗威尼礼拜堂的壁画 

画面


作为乔托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壁画《犹大之吻》中的犹大带领了一队兵马奔向耶稣,要与他亲吻。画面上耶稣双眼盯紧犹大,而犹大则十分紧张,四周的气氛极其悲壮。

这幅画虽然是圣经故事,但从生活的光明和黑暗两个方面表现了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表现了正义与邪恶的搏斗。整个画的光线、色彩、构图都集中在中心人物形象上:耶稣侧面酷似希腊雕像严肃而宁静,而犹大的侧面,像失去灵魂的僵尸。犹大穿了一件象征着叛徒的黄色斗篷。

△ 耶稣和犹大

在画面的右方,则是不安的祭司长,他想抓住耶稣,但是看到犹大背叛耶稣的这一幕时,他又对犹大的这一行为感到不安,于是显得犹豫不前。

△ 不安的祭司长

深蓝色的天空仿佛幕布一般,给人以沉重和压抑的感觉,映衬其上的棍棒、长矛和火把似乎有着生命力,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人物之间的冲突关系。

△ 棍棒、长矛和火把

乔托笔下所有人物的脸部都取侧面角度,视线从画面的左右向着中央汇聚、交错;火炬、角笛、武器与棍棒伸向拂晓的天空,士兵们的头盔衬托出人们头部的轮廓。乔托所采用的构图手法注重人物的主次关系,将描绘的重点放在矛盾即将爆发、剑拔弩张的耶稣与犹大身上,并运用透视法则表现光影的效果,扩大了画面的体积感和空间深度,在一个平面的空间中表现了三维的立体空间。

人文主义思想在乔托所生活的年代已经开始萌芽,于是,乔托从构图上尽量采用活的人物和真实的世界,对绘画素材已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方法。当然,这个富有戏剧性的场面,还没有完全摆脱中世纪的僵硬呆板的构图形式。为了解决画面的不同层次,乔托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安排得更加接近真实,扩大了画面的远近空间。为了使群像人物有主次,画家在用心探索明暗表现和物体的体积感。

保护


礼拜堂在历史上曾被废弃又经历战火,内部壁画损坏严重。1881年帕多瓦政府买下时,乔托的原始壁画更是不堪入目,为保护文艺复兴时代的遗产,政府对这些珍贵的湿壁画进行了多次抢救修复,才还原了壁画大部分图案和色彩。现在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对壁画的损伤,礼拜堂被封闭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里,进入参观游客不但限制时间,而且还限制人数,并且要先进入一个有空调的小房间,观看一段15分钟关于礼拜堂历史和修复工程的纪录片后方允许进入参观。

△ 参观者

文化背景


犹大之吻(Kiss of Judas),也被称为耶稣被出卖(Betrayal of Christ),指的是《对观福音》书中记载的,耶稣的门徒犹大以亲吻耶稣为记号,让祭司、长老、士兵认出耶稣,并将耶稣逮捕。犹大之吻时间上发生在吃完最后的晚餐后,地点为耶稣和门徒们经常聚会的橄榄山客西马尼园,犹大之吻直接导致耶稣被捕。广义地说,“犹大之吻”可以代指“某个看似表示友谊的举动,实际上是陷害人的”。

47 耶稣还在说话的时候,十二门徒中的犹大,带着一大群拿着刀棒的人来到,他们是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派来的。

48 出卖耶稣的人给他们一个暗号,说:“我跟谁亲嘴,谁就是他;你们可以抓住他。”

49 他立刻前来对耶稣说:“拉比,你好。”跟着就与他亲嘴。

50 耶稣对他说:“朋友,你来要作的事,快作吧!”于是那些人上前来,动手拿住耶稣,逮捕了他。

51 有一个与耶稣在一起的人,伸手拔出刀来,砍了大祭司的仆人一刀,削掉他的一只耳朵。

52 耶稣对他说:“把你的刀收回原处!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

53 你以为我不能求我的父,他就马上给我派十二营以上的天使下来吗?

54 如果这样,经上预言这事必须发生,怎能应验呢?”

55 那时,耶稣对众人说:“你们带着刀棒出来,把我当作强盗捉拿吗?我天天坐在殿里教导人,你们却没有逮捕我。

56 但这整件事的发生,是要应验先知书上的话。”那时,门徒都离开他逃跑了。

—— 马太福音 第26章

这位赤身逃跑的青年就是后来的圣马可,相关内容可参见我们介绍过的【绘画 | 丁托列托《圣马可的奇迹》】。

《马太福音》(26:47-50)和《马可福音》(14:43-45)都使用希腊动词“καταφιλέω”(kataphileo),这个词意为紧密、强烈、热情、温柔或热烈的亲吻。普鲁塔克使用过相同的动词来描述亚历山大大帝给巴哥亚斯的著名的吻。复合动词“κατα-”表示“一个强调的、招摇的致敬”。

根据《马太福音》,耶稣回答说:“朋友,你来要作的事,快作吧!”。有学者猜测耶稣和犹大互相商量好了,犹大并没有真正背叛耶稣。耶稣随后立即被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