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中国教师》 22年1月刊 新课改理念下道德教育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机融合研究 湖北省巴东县水布垭镇水布垭中小学校 田海玉 邮编:444329 【摘要】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所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都应该渗透德育教育。初中阶段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在受到积极的教育影响下,此阶段的学生更容易朝向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化学学科中的道德渗透一直是多数人心中的老大难问题,通过多年来的化学学科教学,我认为化学学科也是可以渗透道德教育的,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健全品格的形成以及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化学教师要学会挖掘并利用化学教学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关键词】初中化学;道德教育;渗透策略;新课改理念 ;有机融合 初中阶段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在受到积极的教育影响下,此阶段的学生更容易朝向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健全品格的形成以及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化学教师要学会挖掘并利用化学教学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化学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他们能够在拥有良好品德的同时全面理解化学知识。德育教育是一项需要教师长期付出时间的工作任务,并且只有得到学生的配合才能取得成效。所以教师必须要对学生有耐心,并且相信他们能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良好品德。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之下,学生才能全面地提升自己。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道德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道德教育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带有目的性地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并且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很多学校在日常的教学当中都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让他们有效地远离社会负能量的一面。初中生的年龄不大也不小,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所以学校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学到知识只是次要的,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才是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只有拥有一个良好品德的学生才能在日后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对社会的贡献,推动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新课改以来,教育部强烈要求要把新时代的学生培养成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在初中化学的教学里,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他们不仅仅能够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还能拥有高尚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这类学生才能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并且有望成为科学界的佼佼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焦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 1.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中学生刚刚从小学阶段步入到初中阶段对很多学科的知识都是充满了好奇感,尤其是初中新增的化学学科,相信他们也是非常向往进行化学学习的。所以,教师这个时候一定要结合化学教材上的一些化学事件去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学习化学这门课程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我们国家使用化学的历史,并且告知学生我们国家在近现代史上对化学学科起到的伟大作用。比如核糖核酸是我国的化学家进行合成的,而且还是首例合成核糖核酸,和天然形成的物质是一模一样的。通过对学生进行讲解这些化学事例,可以让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兴趣,还能培养他们浓厚的爱国情怀。只有学生知道我们国家在化学领域里做出的伟大贡献,学生才会立志成为更多的先辈一样,去努力学习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化学课堂上向学生讲述许多伟大科学家的故事,告诉学生们他们为化学学科的发展奉献了多少自己的力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科学家们身上无私奉献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讲述这一系列的伟人事迹,学生才能在化学课堂上慢慢培养自己身上的品质,成为一个实事求是、勇于追求真理的学生。 2.运用化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为造福人类做出巨大贡献,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劳、智慧、具有悠久而光辉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古代的造纸、制火药、烧瓷器是很重要的化学工艺,曾对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在介绍纯碱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侯德榜为我们国家制碱工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建国以来,化学工业的成就辉煌,硕果累累:我国在世界上首先合成了蛋白质;现代音响中的各种磁带、光盘等人们在不断合成和发现新物质的同时,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创造幸福的观点,激励学生为中华之振兴而发愤读书,立志献身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 3.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追求化学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国家也牺牲了很多东西,比如大自然的环境越来越差。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忘记要求学生不管是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都要树立环保意识,让他们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比如教师可以把臭氧层对环境的影响告诉学生,以及全球变暖将会造成的危害告知学生。让学生明白这些是因为没有好好保护大自然所造成的,并且让他们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还可以对学生讲诉一个废电池如果没有很好地存放,而是随意丢弃会污染多少土地以及水资源,让学生感受到污染环境到底会造成多大的危害。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果大自然受到破坏,人类的灭亡也就不远了。作为一个化学老师,对学生进行渗透环保意识一定要从初中化学就开始抓起,并且要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从自己做起,成为学生的榜样。一个化学教师有义务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要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也是同样有可持续发展的。只有在化学课堂上不断为学生渗透环保意识,他们才会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刻意地去规范自己的行为,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且为环境保护出一份自己的力。 4.挖掘化学教学中的道德因素,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化学是一门集科学、实验与一身的课程,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将这种探索精神运用到初中化学学科中来。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带学生去多多进行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且让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形成专注的学习态度。很多真理的探索都是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才能得出的,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无论如何不能迷信权威,还要勇敢挑战权威。比如,化学课本上给出了“氢气燃烧会产生淡蓝色的火焰”这个结论,导致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不愿意再去观察实验的结果,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就不愿意去进行实验。这就是学生迷信权威的表现,这种现象会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大大降低,不利于学生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化学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并且要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进行动手操作,而不是一味地相信书本知识。只有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并且肯动手操作去发现真理,那么才能培养出学生敢于表达自我和勇于探索事物真相的科学价值观。 综上,德育教育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只有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品德,才能学到知识的同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想要高效率的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就必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结合教材中的化学事件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对化学价值产生认同感。并且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去提升学生的保护意识,让学生在学完化学知识之后对环境产生保护欲,为大自然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也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够化学课堂学习氛围中有效地传播德育教育理念,最后使学生有望成为科学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解玉兵.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成功(教育),2010(11). |
|
来自: 昵称15221501 > 《中学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