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里有一个打游戏上瘾的孩子,家长会怎么对待他们呢? 家长在帮助他们戒除网瘾的时候,会采取什么措施呢? 威胁:如果你再打游戏,我们就不认你这个儿子了。 愤怒:把电脑、手机没收甚至摔坏,大发雷霆。 惩罚:如果再看到你打游戏,就不再给你零用钱,或者直接打骂。 还有,有的家长会把孩子送去专门的戒除网瘾的机构,但是,据说那里会有包括对孩子电击等非人的折磨,会造成更多隐患。 当这些办法措施都没有用的时候,当孩子在这样的管教中彻底自暴自弃的时候,家长就会屈服,或者绝望。 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呢? 我们有没有认真想一想,孩子上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难道就是因为游戏太吸引孩子吗?还是因为孩子就是不求上进呢?我们现在就来分析这个问题: 先来讲一个心理学实验: 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位心理学家给老鼠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只老鼠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里有两种水,一种是掺了毒品可卡因的水,一种是正常的水。这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孤独的老鼠,不断去喝掺了毒品的水,并且越来越上瘾,越喝越多,最后杀死了自己。这个实验在不同的老鼠身上做过,每次的结果都是如此。 后来,心理学家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只被关在笼子里的老鼠在笼子里很孤独,无事可做,如果不是这样的条件,那又会怎样呢? 于是,他又做了另一个实验,也设置了和上面实验相同的两种水——正常的水和掺了毒品的水。 不同的是,这次设置的不再是一个笼子,而是一个老鼠乐园,实验对象也不再是一只孤独的老鼠,老鼠乐园里有很多老鼠,还有包括彩球、滑梯、隧道等在内的各种好玩的娱乐设施,可以说就是老鼠的天堂,它们每天都玩得不亦乐乎。 这次实验的结果是,没有老鼠因为喝那种掺了毒品的水而上瘾,当然也不会有老鼠因为上瘾而死。 实验结果耐人寻味,看来,毒品上瘾除去与毒品本身的原因之外,还与老鼠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 如果你以为这是老鼠,和人类会有不同,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关于人类的实验,不过,这是一个自然实验,不是人为的实验,也不可能允许这种残忍的人为实验。 在越南战争中,有大约20%的美国士兵使用了大量的可卡因,战争结束后,这些曾用了可卡因的士兵回到了美国,退役后融入了社会。正当人们担心在他们中间会有成千上万的瘾君子出现时,结果却大出人们意料之外。 有人对这些退役士兵专门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他们中95%的人没有去戒毒所,也没有进行专门的戒除毒瘾的措施,仅仅是停止使用可卡因就完全回归了正常。 于是,研究人员分析,在越南战争中,士兵们在异国他乡的丛林里,随时面临着战争中死亡的威胁,吸食可卡因无疑是他们摆脱孤独恐惧的最佳选择,就像笼子里那只孤独的老鼠。而一旦回到正常社会,这些士兵们感受到的更多是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安定,就像在老鼠乐园里的老鼠一样,可卡因不再是他们不得不的选择。 看来,问题的关键可能是那个让人孤独的笼子。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病人会因为做手术需要被使用可卡因,并且是比瘾君子注射的可卡因纯度更高的毒品,但是,人们很少发现哪位患者出院后会因此毒品上瘾,否则,医院也不会被允许这样做了。 当然,以上是关于毒品上瘾的分析,把这些研究成果嫁接到游戏上瘾,同样适用。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孩子游戏上瘾的原因,固然与游戏本身的吸引力有关,是否也与孩子所处环境有关呢? 比如,有的孩子在家里得不到理解,感受不到关爱;有的孩子虽然有家人陪伴,但是内心依然很孤独;有的孩子经常会被父母打骂或贬低,得不到正面的鼓励;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没有价值感、成就感,常常被负面情绪笼罩;凡此种种,就像把孩子关进了一个孤独的笼子,导致孩子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的,只能从游戏和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去获取,这也许就是孩子上瘾的深层的心理根源。 这样一想,我们让孩子戒除网瘾或游戏上瘾的思路,一下子变得清晰了。 当我们想从沉迷游戏中拯救孩子的时候,不要采取简单的“围追堵截”的措施,而要从孩子内心深处去做工作:通过疏导与关爱,关心孩子的所思所想,懂得孩子内心的渴望,让孩子从其他更有意义的活动中培养积极向上的姿态,从他所擅长的事情中获取自信的力量等等,总之,要建立孩子现实中的乐园。 当父母不再带着网瘾的标签去定义孩子,当孩子在父母的改变中逐步体会到亲情的美好,当父母的成长让孩子重新获取了对家长的信任,也许,孩子就像那些从越南战争中回归社会家庭的美国大兵一样,不用刻意去戒除网瘾,自然就能变回正常的样子。 当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的时间较长,也需要家长更多的耐心与智慧,但是,我觉得却是最正确的方向。 这是我对孩子游戏上瘾问题的一点思考,供各位家长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