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钩沉:从华山路说起】

 新用户4333Ylrq 2022-01-14

               御路“华山”有“官道”

                    ——从华山路说起

                      原创韩晓时  编辑张黎明

      不知是什么原因,有着“天下第一险”的“华山”,竟成为了沈阳市一条道路的名称。位于皇姑区南部的华山路,东起长大铁路线,西至塔湾附近与昆山西路交叉处,长二千八百五十四米。它是关内通往沈阳的最古老的一条道,始建于明朝末期,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沈阳市华山路路牌(张黎明摄)

      最初、明代从燕京(北京)、山海关、锦州、新民、方士屯、塔湾进人华山路、直达古城。开辟出的这条路,主要是为经商和调遣军队之用。以后,努尔哈赤、皇太极又分别对这 条路进行了修整,在道路两边种植了柳树,俗名“引路树”,又称“迎宾柳”,并且还挖了排水沟。他们到锦西打仗,均多次经过此路。当时,这条路是一条军事要道。

​ 
御路老边段如今仍绿树成荫(张黎明摄)

       清朝迁都北京后,盛京成了陪都,可这条路的重要性却一点也没有减少。因为它是清朝皇帝东巡时的必经之路。自康熙帝起,历次东

巡祭祖都要经过此路,每当皇帝出巡至盛京,皇舆、乘骑、差役、御卫队、祭祖物品辎重等,浩浩荡荡一千五百里路程时,各地都要出动大批人马、净水扬洒,黄沙铺地,威严至极。当年,华山路两旁有高大的垂柳,其绿荫可盖到路上,普通百姓是不允许通过的,它是一条皇家“御路”。

清皇东巡经过大御路时的场景写意图

      清代,曾有四位皇帝十次东巡,其中六次走的是北京、山海关、北镇到沈阳一线,其具体行经路线是:北京→山海关→锦州→北镇-小黑山(今黑山县城)→二道井→白旗堡(新民市大红旗堡)→巨流河→老边→永安桥→华山路→盛京城。有四次绕行内蒙古、吉林、兴京(现在的新宾满族自治县),到达沈阳。无论当时的皇帝走的是哪条线路,到最后,都要从华山路进沈阳。

       由华山路经塔湾、转湾桥、永安桥通向辽西,经山海关通向北京这条道路的开辟,使沈阳与关内的陆路交通线缩短,使传统的沈阳需南下辽阳、海城再西转盘山北镇再人关的路线北移,成为了盛京(沈阳)通向关内的一条最便捷的陆路交通。它最初称“盛京至辽河大路”,又称“盛京叠道”。清人关后,又称“盛京御路”“京奉官道”。

        昭陵的御路 

       有了这条路,盛京(沈阳)通向关内就方便多了。因为,沈阳以西是史称“南北千余里,东西二百里”的“辽泽”,无法通行。自古以来,沈阳通往辽西必须绕道辽阳或向北由今天新民的东北境渡辽河然后经今彰武转北镇。另外,还有一条由沈阳西南彰驿,经今黑山西去的近路,但也要经过“辽泽”,泥泞难行,特别是夏秋季节,即成畏途,所以,明代以后较少通行。

清皇东巡路过大御路时的场景写意图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后,沈阳就成为东北地区政治、军事中心。开辟沈阳的四方交通,势在必行。特别是开辟通往辽西更近的交通路线,更是征明大业之所需。然而,努尔哈赤在迁都沈阳后一年半就病逝了。所以,他在世时没有来得及完成这项任务。直到皇太极拓建沈阳城之后,才将开辟盛京叠道提到日程上来。《清太宗实录》记载“崇德三年(1638年)五月癸酉,修盛京至辽河大路,两旁浚濠,中间增土,高三尺,广十丈。令八家及八旗每牛录出甲兵六十、及三顺王下甲兵皆赴工,给羊六百犒之。命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及固山额真等董其役。”到第二年二月,皇太极亲统大军征明,即出怀远门西行,走新修的叠道,但部分路段仍有泥泞,因此、甲喇章京鳌拜等三人受到了处罚,将他们所乘之马罚没入官,直到崇德六年(1642年)永安石桥修成,才标志着这条大路基本竣工。

       故官前的御路

       清入关前,完成的只是沈阳西至辽河这一段一百二十里。清入关后,又修筑了辽河至北镇的一段。有清一代叠道作为连接陪都至京师的重要通道,又是皇帝东巡的御路和通讯的驿道,所以康熙以后历代不断地进行修复,逐步提高其档次和质量。李氏朝鲜著名学者朴趾源

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作为朝鲜祝寿使团随员,曾行经盛京叠道,在他所著《热河日记》中这样写道:"自永安桥,以连抱大木编成为梁,梁高数丈,广五丈,两沿木头整齐,如一刀裁划。梁下阴沟,绿水无际,青泥润烂。若辟此为万亩水田,不知岁收得几亿万石红稻香粳。”

       盛京叠道的修筑,是清人关前一项重大的交通工程,意义重大它缩短了盛京至北京的里程,加强了盛京与关内的联系,对促进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难怪清帝东巡时,每每要吟诗歌颂祖先修拓叠道之功。然而,随着近代京奉铁路的开通,盛京叠道的价值渐渐失去。民国以后,叠道所经大部分开辟为良田。

永安桥今影(张黎明摄)

      至今,只有“华山御路”那一段尚依稀可辨,而“盛京叠道”的踪迹已难寻觅。不过,连接“华山御路”和“盛京叠道”的永安石桥却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这一重大历史工程的唯一物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