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红墙金瓦,赏明清皇宫之五:后三宫(上)(修订版)

 乐学楼 2022-01-14

鄙人2021版故宫套贴,连载的《观红墙金瓦,赏明清皇宫》十七弹,得到了不少读者不吝赐读。其中有一些读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指出一些谬误。这次修订版二刻重发,采纳了前期读者们的意见和建议,充实了一些内容,校勘了笔误,并更新和补充了一些图片。虽然不敢说纠正了所有谬误,但应该是大部分得到了更正。详记赏明清皇宫所见的中国古代顶级宫殿建筑艺术、故宫展出的一些皇家文物收藏和清宫皇家生活痕迹,也联想到明清皇宫里发生的一些故事和传说,不敢说“以飨读者”,只是希望和读者共享。谢谢。

——————————————————————————————

后三宫是皇上和皇后的寝宫,乾清门是它的大门。因为东西向很长,而南北间不宽,乾清门前广场就还叫横街。乾清门前广场横街与自午门至神武门的中轴线十字交叉,这个交叉点是皇宫的中心点。这样的横街在天安门前还有一条,那个还叫天街。从天安门往东,街上以前有几座建筑。第一个是长安左门,大概在劳动人民文化宫门前路口那个位置;然后是东三座门,大概是在南池子路口那个位置;再往东还有一座牌楼,就是东单牌楼。天安门往西也有这么几座建筑,中山公园门前路口的长安右门;南长街路口的西三座门和西单路口的西单牌楼。长安街就是根据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来的。在下面这张开国大典老照片中可以看见部队从长安左门走过的影像,前些年在西单文化广场重建了一座西单牌楼给大伙看。

文章图片1

乾清宫前横街的东西两端当然也有门,东边是景运门。

文章图片2

西边是隆宗门,两座门是一样的。来看看隆宗门。

文章图片3

这两座门都是面阔五间的屋宇式大门,上面是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隆宗门是朝西开的,五间三启,中间三间是大门,门扇位置在后金柱,这叫做金柱大门。三间大门两边是梢间。你要是注意,就会发现前三殿周边宫墙上的门,包括侧门和旁门,前面都不是踏跺上下,而是礓磋墁道上下,里外都是。为什么是这样?我估计应该是为了让马儿行走方便,或是御辇进出方便。

隆宗门外是慈宁宫,有大路通往西华门,然后可以去西苑游乐。所以,这里是内廷和外朝之间的通道。一般情况下,王公大臣都是走东华门,这里走的是内戚。皇上年岁大了以后,经常会在西郊皇苑驻扎,比在宫里舒服,结果就有从西苑走上天的。魂虽走了,皮囊还要回到宫里停灵。这些皮囊就会走这座隆宗门进来,走到乾清宫去。

乾隆之后,是嘉庆当清朝皇上。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的时候,在河南安阳有一个白阳教,他们在北京大兴也有分支机构,构长叫林清。这个林清后来做大变成天理教头目,制定了一个计划,打算攻占皇宫,把里面的满大人赶回东北老家。到了嘉庆十八年,皇上去南方考察去了,这下子机会来了。林清带了百十来人的民兵,分成两路,从东华门和西华门进攻紫禁城。他们事先还发展了几个太监作内应,做些开门和起哄架秧子之类的辅助工作。事发之时,他们还真打入了东华门和西华门,西路民兵攻到了这座隆宗门下。此时宫里只有皇子们跟着师傅读书念报。亲兵们正在和民兵打得不可开交,民兵平日习武的身手逐渐要占据上风。嘉庆帝得报说被人抄了后路,便给皇子们发了一道加急令:考验你们的时候到了,赶快带上火枪给我冲。皇次子旻宁持枪冲在了最前面,那些民兵的冷兵器当然抵不住官兵的火枪,一个齐射就把民兵干掉了一大半。民兵一看,只好放箭,一阵乱箭,官兵也倒下不少。最后还是官兵的火枪赢了,民兵全军覆没。清宫内传中没说嘉庆的加急令是通过电报还是电话发的,它咋那么及时呢?嘉庆回来后,来到案发现场,发现打扫战场有遗漏,一支箭簇还留在“隆宗门”匾上。他让把那箭簇留在那里,做个警世箭簇。然后回屋写了一篇“罪己诏”,里面都是“突遭此变,实不可解”、“奈何诸臣未能领会,悠忽为政,以致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那位皇次子旻宁就是后来的道光皇上。后人发现那个箭簇的位置和方向很可疑,怀疑是嘉庆勘察现场的时候自己射了一箭。你们看看这块匾和那支箭簇。

文章图片4

除此之外,隆宗门上还留有这次战斗的另一根箭簇,是在门内屋檐下的椽头上。我看了一圈,没看见。算了,留着给你们去发掘吧。

虽然这里叫做横街,可它的学名还是应该叫做乾清门广场。那这里最正宗的建筑当然是正对着前面保和殿后御路的乾清门。

文章图片5

乾清门两边的这道墙很关键,墙外是外朝,墙内是内宫。一般情况下,外官不许进内宫;内戚也不许出来。

看看夕阳下的乾清门。

文章图片6

乾清门不是太和门那样的朝门,因此不用太大,太大了就是喧宾夺主。而且,皇上在外面上班,下班回家这里是家门,家门就应该有家门的样子。作为家门,乾清门已经很牛了。它下面是一座五尺高的白石须弥座做台基,台基上有一圈汉白玉扶手栏杆。前面有三路扶手踏跺,中间一路是皇上走的御路。就冲这基座,乾清门就是全国最高等级的屋宇式宅门了,连王爷府都不能有这么高级的宅门。基座之上是门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斗拱抬梁结构屋顶,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正脊鸱吻后背上插着许逊的宝剑,身上勒着大金链,戗脊上有五只脊兽。中间三间开门,两边梢间下面是灰砖槛墙,上面是方格槛窗。故宫里很多台基都用到这种白石,这其实就是白色大理石。离北京不远的河北涞源有一座白石山,是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那里有整座整座的山都是白色大理石。不知道故宫的这些白石是不是从那里采来的?

看看门殿内。

文章图片7

上面是双龙平棋天花,描金斗匾上满汉双文写着“乾清门”。

文章图片8

门扉是在后金柱位置,结果就是门殿显得特别大。

乾清门两边的一对琉璃八字影壁非常吸引人。门前设八字影壁通常是为了在门前营造出广场的效果,这里不仅是给乾清门前更大空间,而且有填充乾清门视觉内容的作用,避免从前三殿突然转换到秃墙太突兀。这影壁是黄色琉璃须弥座、琉璃墙、琉璃单檐庑殿顶。壁身方盒子里是华丽的琉璃大花篮。看看琉璃大花篮。

文章图片9

门前的那一对鎏金铜狮是进入故宫后的第二对,第一对是在太和门前。太和门前是一对原生态铜狮,乾清门这一对是鎏金的。

文章图片10

这二座正门前的二对铜狮都是明代所造,具体年代不详,很可能是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的。为什么这狮子耳朵是耷拉的?大家都知道这是象征对宫内秘事要不闻不问。

乾清门前除了金狮,还有其它金器。门口金狮旁边有二口金缸,两边墙下还各坐着四口金缸,表面也是刀痕累累。这些金缸当然是盛水用的,就是消防水缸。一旦后三宫遇明火升腾,东西两边就会跑来两队太监,一队跳进水缸,爬出来以后冲进乾清门去抢皇上的手谕。另一队也跳进水缸,爬出来以后冲进乾清门去抢皇后的首饰。这些手谕和首饰抢出来以后收到哪儿去?史记中没说。

文章图片11

你看每口缸下面都有一个石头座,那不是座,而是灶。古时候管灶叫做“爨(念窜)”,北京门头沟有一个村子,就是因为周边山势似爨,便起名爨底下。冬天有锅炉工太监负责给宫里每口缸添水,还要在灶里生火,缸上盖盖儿。一直到来年惊蛰天暖才撤火。

乾清门是周制五门中的最后一座门,就是路门,路寝之门。

前面说明代的时候早朝是在太和门,早朝是有定期要求的。明代最爱睡懒觉的皇上是万历帝朱翊钧,他后来有二十八年不上朝,当然也不上早朝。明代最勤奋的皇上是崇祯帝朱由检,每朝必到。

清代顺治亲政之前,摄政王听政,没说是在哪儿,应该是在太和门。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福临亲政后是在太和门听政,不是每天,而是逢五有朝(每月五、十五、二十五)。康熙上台之后非常勤勉,几乎天天早朝,并且改到乾清门御门听政。顺治早期是住在保和殿,后来乾清宫修好后才搬进乾清宫。康熙早期也住保和殿,后一直住在乾清宫,离乾清门很近,而且不用上下台阶。康熙早期很忙,我估计他把御门听政改到乾清门也有节省路上时间的意思,清代此后就都是在乾清门御门听政了。康熙之后,雍正把奏折改成了密折,就是打小报告。小报告一多,公开听政当然就少了,因此,自雍正始御门听政就减少了。到乾隆以后,御门听政就更少了,乾隆在位六十年,平均每年不到12次。到了咸丰时期,平均每年还不到五次。

太和门是朝门,可以算就是国门,明朝皇上是在国门口御门听政。乾清门是寝门,可以算是家门,那清朝皇上就是在家门口御门听政。皇上在门口而不是殿内听政,是因为要让上天看见他是如何执政的。其实这都是形式主义,凡是不想让上天知道的事都还是可以搬到殿内去做的。皇上狂喊“拉出去打二十大板”就都是在殿内,而斩首之事就更是悄没声地朱笔勾到完事儿。

乾清门外横街两边各有一排十二间房,这是清代盖的。东边一排在内左门以东,靠近景运门。那是上朝大臣们候见处,叫做九卿值房。这个九卿只是一个称呼,并不是特指九卿,清代九卿不包括六部。如果特指,就没有一定之规,但是通常会包括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通政使司、宗人府和銮仪卫的首席长官,比如“太常寺卿”。

文章图片12

在太和门御门听政时,他们在午门外等候。清代在乾清门早朝后就改在这里等候了,大臣们从东华门进来到这里比较方便。这屋里最早应该有一条炕,但大臣们都站着,不敢咳嗽打喷嚏。

西边内右门以西还有另一排十二间房,这也是清代盖的,是著名的军机处。

文章图片13

明代初期,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挽起袖子亲自理政。没人帮忙,当然就把朱元璋累得头晕眼花。后来,他就弄出来好多幺蛾子,先是任命了四辅官,其实就是副官,干不了什么正事。然后又在各个阁楼里安排了一些大学士,负责建言献策。朱棣到了北京之后,建立了内阁制度。起初的内阁是文渊阁大学士,还是负责建言献策,并记录皇上口谕,叫做传旨当笔。后来,这个内阁开始草拟圣旨,并且权力越来越大。到了嘉靖皇上的时候,内阁已经是皇上之下的首席决策机关。顺治进入北京后,摄政王多尔衮沿用明代内阁制度,六部在太和门外两边庑廊办公,内阁是在东庑廊协和门外南侧内阁大堂办公。雍正即位后,在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开始出兵征战西北准噶尔。大战期间,雍正帝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作战命令和战况报告来往频繁。协和门外内阁大堂和养心殿之间距离颇远,又往往有外人沿途窥窥。为信息高效传递和避免军机外泄,便在隆宗门内上图中这个位置设立了军机处。这个地方是离养心殿最近的外朝地面,军机处的房门紧邻内右门,进了内右门紧跑两步就到了养心殿。军机处的人员叫做军机大臣,都是从内阁中挑出来的,心思缜密、严守秘密,还扛打耐造。军机处一开始主要处理军务,相当于总参谋部。战后开始替皇上预处理奏折,密折除外,实际上相当于皇上的机要秘书处。此后,军机处权力越来越大,逐渐就架空了内阁,而且还取消了议政王参政的制度。军机处的大臣都是兼职,也没有工钱。清朝最厉害的军机大臣要数和珅,这个大家都知道。

看看军机处里面。

文章图片14

过去屋里有一条炕,还有桌椅板凳,很简易。夏天没有空调,全靠持扇自搧。因为都是大老头子们,热得不行就光膀子,没什么体面一说。冬天没有暖气,可以烧炕。三九天皇上还赠送了炉子和煤球,大臣们自己烧,炉台上烤着家里带来的糖饼和咸鱼。没事的人都围着炉子烤火,写字的去桌上趴着奋笔。军机处24小时有人值班,军机大臣们三班倒。一旦有事,他们就会讨论出一个主意写在纸上,然后从上面图片中对面的那扇门出去,跑步进入内右门送到二墙之隔的养心殿。清代从雍正帝搬出乾清宫后,皇上就都住在养心殿了。

军机处从雍正七年开始,运营了182年,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撤销,设立责任内阁制,随后很快清朝就灭亡了。

站在乾清门外面月台上,穿过大门就可以看见后面的乾清宫。

文章图片15

乾清门后有一条和乾清门台基一样高的月台甬道,直通后面的乾清宫,甬道两边有汉白玉扶手栏杆,甬道中间是御路。

文章图片16

甬道走到头就是更高一级的乾清宫月台,有扶手踏跺连接,中间有丹陛石。甬道两边各有一路扶手踏跺,直通乾清宫广场地面。

文章图片17

御路和二路踏跺下是空心的,可以走人,叫做“老虎洞”。皇上小时候和宫女们玩躲猫猫时,经常藏在这里,大人们怎么叫都不出来。

月台上当然有相应的摆设。像太和殿月台一样,这里也有铜鼎炉,四座,不过是鎏金的,更高级。

文章图片18

看看古代座钟,日晷。

文章图片19

有日晷就也会有嘉量。这里的嘉量是圆的,铜鎏金,比太和殿的高级,乾隆仿新莽的。

文章图片20

太和殿月台上有铜鹤,这里也有。

文章图片21

你使劲看,看出和太和殿的不同了吧?太和殿月台上的铜鹤是直接站在汉白玉露陈座上的,而这里的是站在露陈座上一个铜盘里的,铜盘里波浪滚滚、山峰耸耸,这个是三维版的海水江崖。而且这只铜鹤是闭着嘴的,说明这里不让大声喧哗,以免影响皇上睡觉。

再看看铜龟。

文章图片22

是不是和太和殿的也不一样?也有一个铜盘,铜盘里也有波浪,但是没有山崖,这个不是海水江崖。你仔细看那水里,有鱼有虾还有小龟,这个应该是象征五湖四海,也是代表江山社稷。你再看这神龟,他根本就不是正版乌龟!还是龙王的长子叫赑屃(念必泻)。传说最初他驮着三山五岳到处兴风作浪,后来被大禹治水降服。古人用赑屃象征长寿吉祥,这里肯定是说江山永固。月台上现在的这些摆设应该都是乾隆时期的。

站在铜龟旁边一歪头,就可以看见栏杆外有一座小金殿。

文章图片23

原来月台下还有摆设,上边这个小金殿叫做江山社稷金殿。

文章图片24

顺着月台侧面扶手踏跺下来,就可以仔细欣赏这座小金殿。月台两边各有一座。它的下面有一个正方的一尺高素面砌石基座,南面有一级台阶走人,周边是一圈扶手栏杆,这个不是汉白玉,还是白石。望柱上不是云龙柱头,而是小狮子。台基上是一座摞在一起的三层石房子,叫做文石台,也是白石的,上面浮雕刻满了海水江崖。下面一层还挺高,南面的小门能钻进去一名成年太监。太监钻进去不为别的,就是为了上房顶上给小金殿里上香。文石台的高度和乾清宫月台一样,所以站在月台上可以看到小金殿全貌。那小金殿特高级,铜鎏金的,还是仿木结构。四角重檐方亭,下面是四面腰檐,上面是圆攒尖顶,承露盘上坐宝珠脊刹。每面装四扇四抹隔扇门,三交六椀棂花,团龙浮雕裙板,横枋上是双龙和玺。房檐下的斗拱、梁、枋、檩、椽都有,上面的脊吻、脊兽、端兽一样不少。这小金殿的铸造非常精致,让人叹为观止。这两座江山社稷金殿是顺治进北京重修皇宫时增设的。

在小金殿旁边还各安装了一个高级东东。

文章图片25

这个东东是一个基座,叫做天灯。现在没有树立灯杆,里面放的是铜盘。每年腊月二十四把铜盘撤下,就可以看见里面有一个铁套筒,插进去一根十米长的灯杆,灯杆顶上有一个悬臂。除夕、初一、十四到十六这些天,悬臂上要挂一盏红灯笼,其它日子挂灯联。灯联上肯定是要写上吉祥词语,这些词语在明代就写好了,清代继续挂出来。台基之下一边有一架天灯,台基之上丹墀两边也各有一架,台基之上的叫万寿灯。万寿灯和天灯不同的是上面有八个悬臂,要挂八个灯串,而不是八盏灯笼。清道光后,这些灯都不挂了。不知道现在每年过年的时候,故宫会不会再把天灯和万寿灯挂出来。

看看台基之上的万寿灯基座,丹墀东西两边一边一座。

文章图片26

看完了外围,就该好好看看这座乾清宫大殿了。

文章图片27

乾清宫最早是朱棣盖了做寝宫的,几百年来多有火焚,又重建好几次。现在的大殿是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重建的,二百多年了。“乾”当然就是天的意思,乾坤就是天地。“乾清”就是说天上清净,那就是“蓝蓝的天上没云飘”呗。

乾清宫下面是差不多六尺高的青石基座,基座上就是月台,有一圈汉白玉扶手栏杆。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斗拱抬梁结构,四周有檐廊。上面是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垂脊上有九只脊兽。

文章图片28

横枋上有彩绘贴金双龙和玺。明间和东西次间是最高规格的六抹隔扇门,三交六椀棂花,蟠龙木刻裙板。东西梢间和尽间青砖槛墙,方格窗。明代时的乾清宫就是这个样子。顺治进北京重建乾清宫时,开始就盖了一座小一点的殿,给后妃驻扎,他自己住前面的保和殿。后来按照明制重修了乾清宫,他自己搬进来住。

疫情期间,吾等观众不得近前,只能站在殿前台阶下通过大门眯着眼睛向内张望。大殿内金砖墁地,东西梢间封闭了做暖阁,所以大殿内比前面的太和殿小了很多。为了增大殿内空间,减去了前金柱。后金柱之间有背屏,背屏前面是黄檀木地台,地台上设宝座。宝座周边有一些摆设,包括熏炉(多层方亭)、仙鹤、香炉(应该叫甗,念眼),都是珐琅的。

文章图片29

背屏两侧后金柱上有一副楹联“克宽克仁,皇建其有极”,“惟精惟一,道极于厥躬”。这是乾隆所题,说的是既要有仁爱之心,还要有法制,就是恩威并重。屏风之上是著名的“正大光明”匾。

文章图片30

这副匾的位置很神奇,它没有太和殿里的匾那么深远,但又不像中和殿的匾离门那么近。每年冬至前后,太阳在北京的高度是最低的时候。到中午十二点左右,太阳从东向西在大殿前方飞过,阳光通过明间大门射进乾清殿。这阳光经过地面金砖反射形成一束金光,这束金光在“正大光明”匾和下面的五条金龙上从西向东扫射一遍。这是北京人民冬季聚众拍照的几个景点之一:看金光扫过“正大光明”匾,另一处很著名的是去颐和园看“金光穿洞”。这年冬至是周一,故宫闭馆一天,我是冬至第二天来观此奇妙时光的。上午11点,乾清宫明间门前已经排出一路纵队拍客,相机由低到高在三脚架上站得密不透风。据说其中位置最佳者是一早就在故宫大门外等候,开门就一路狂奔到这里占了C位。我抢不过他们,只能去次间门口欣赏此情此景,兼远观中路拍客争位打架。我上面那张图片是2020年8月20日中午12点拍的,散射光效果。看看冬至次日中午12点拍的下面这张,聚光效果。

文章图片31

你看,屏风帽头中间木雕龙头的影子正好对准上面五龙匾五条金龙的正中间,光线照在正中间,两侧稍暗。这个最正的时刻是中午12点04分45秒。为什么不是12点整?第一个可能是大殿中轴线不是正南正北,没和经度线对准。第二个原因是故宫中轴线不在“北京时间”的经度线上。“北京时间”是东经120度时间,而北京的经度是东经116.4度。按照这个数据计算,太阳经过北京中轴线应该是12点14分28秒。我在12点14分42秒拍了一张,是下面这样的。

文章图片32

如何?明显不是正中间!前面那张更接近正中间,就说是12点05分0秒吧。为什么提前了?乾清宫的准确经度是116.397009,而永定门是116.399361,向东偏了吧?这样一来,综合经度误差和方向偏差,“正大光明”匾中间被照亮的时间约摸是冬至前后中午12点04分45秒。

其实,除了乾清宫,太和殿的“建极绥猷”匾也会像这里一样被照亮。但是,“建极绥猷”古文味道太重,不如“正大光明”这般更接近现代汉语。所以,来乾清宫看“正大光明”匾就更加大众化。看看“建极绥猷”匾在冬至被金光所照,时间是2021年冬至当日11:00:37。

文章图片33

为什么是11点,而不是12点?太和殿“建极绥猷”匾既更高又更深远,加上明间门上有一道门楣遮挡,12点从明间正门进来的阳光是照不到那块匾的。我拍到的上面这张图是阳光从东次间大门射进来的,东次间大门上没有门楣遮挡,而且太阳角度更低,可以照得更远。因此,“建极绥猷”匾被照亮就提前了一个小时。当然,12点后一个小时,这块匾会再次被照亮,那时阳光从西次间大门进来。

正大光明出自宋人朱熹的“至若范公之心,则其正大光明,固无宿怨,而惓惓之义,实在国家”。意思是正面看人,而且看人正面有光照亮的地方;就是说心怀坦荡,做人做事不藏着掖着。这块匾最早是顺治皇上所题,那是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重建乾清宫时的事儿了。顺治之前的明崇祯时期,这个位置的匾是“敬天法祖”。康熙上台之后,搬进乾清宫住时见他爸爸的匾不太光鲜了,就临摹重新做了一面,并且盖上了自己的手戳“康熙之宝”。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大火后重建时,太上皇乾隆就又临摹重新做了一面“正大光明”匾挂上,并且盖上了自己的手戳“太上皇帝之宝”,把“康熙之宝”移到前面右上角去了,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面复制品。

这座乾清宫虽然有“正大光明”匾,可是相比太和殿那些台面上的典礼,乾清宫里的故事可不都是光明正大的。明代时期乾清宫是皇上的寝宫,里面有楼上楼下九间寝室,都没窗户吧?每间寝室还有不止一张床,汉人都是睡床,满人后来睡炕。皇上每天不定睡某室某床,神出鬼没,外人无法猜度。皇上下晚儿会宣皇后或某妃嫔入殿御上,有一套隐秘的方式确定去101室还是203室享乐。你别看皇上如此机关算尽,但百密必有一疏。嘉靖皇帝朱后骢厌政喜丹,大肆采集幼年宫女之宝炼丹。传说采宝炼丹引起宫女变心,曹妃进乾清宫御上的某暗黑之夜,宫女们聚众潜入乾清宫用黄绫差点把嘉靖帝勒死,结果未逮。事败之后,嘉靖帝灭了这些宫女不说,还把那条黄绫没收充官。是为壬寅宫变,嘉靖壬寅年是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乾清宫发生此事后,嘉靖不敢住在宫里了,他搬到西苑住去了,炼丹炉也一起搬过去了。这个西苑不是现在的圆明园,而是西华门外皇宫西面之苑,就是现在的中南海。直到他人生倒数第二天才被人撂在病榻上搬回乾清宫,第二天便叶落归根了。这个事件说明了二件事,第一是嘉靖帝不应不加检点地暴露自己的行踪;第二是黄绫没有白绫效果好,当时宫女们如果用白绫,嘉靖帝恐怕就悬了。

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嘉靖的孙子万历皇上薨后,太子朱常洛即位,是为泰昌帝。登基大典后刚刚十天,三十八岁的壮汉皇上乐极生悲就病倒了。他把御医支走吃了太监崔文升的一副药,结果泻得不行,连裤子都穿不上,昏死在马桶上。他听说相当于现在礼宾司长鸿胪寺丞的李可灼有神药,是早年从峨眉山得来红色药丸若干,便死活要讨来吃三颗。这李可灼携丸进乾清宫后,果然给泰昌帝“三颗药喂你妈吃”。不想皇上服后却先起后躺,三天后亦薨,这才当了一个月皇上。继他位的天启皇上朱由校查了一年这个“红丸案”,最后因为是泰昌帝自讨药吃,只好象征性地惩罚几个喂药之臣完事。泰昌帝是明朝最悲催的皇上,现在根本没什么人还记得明朝曾有一个泰昌年。

朱常洛登基时,其子朱由校和宠妃李选侍也跟着搬进了乾清宫。朱常洛死后,他的宠妃李选侍依仗太子朱由校是自己抚养,便在乾清宫住下赖着不走。她还阻拦朱由校登基,明显是想参与政事。这时的朱由校已经十六岁,却还拿不定主意。李选侍让太监给内阁大臣们传话,说“每日章奏,必先奏看过,方与朕览,即要垂帘听政处分”。下面大臣一通鼓秋,还把朱由校拿小轿子(就是肩舆)扛到文华殿和李选侍斗争,类似于曹操挟天子令天下。最后李选侍被移出乾清宫到慈宁宫的前身仁寿殿养老,朱由校立即登基成为天启皇上。此事成为明朝一案,叫做移宫案。这一多事之年是万历四十八年,还是泰昌元年,最后终于宣告了天启元年,是为公元1620年。一年出了三个年号,还差点闹出明代的垂帘听政。

你别看明末崇祯帝朱由检很勤勉,几乎每天御门听政;但是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到底还是把明朝经营得跌跌不休,最后暴雷出了一个闯王李自成。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闯王兵临北京城下,朱由检在乾清宫写下遗诏。他把王子们找人送到外戚家躲藏,后妃们每人一条白绫自裁,还刀劈公主。最后去了景山东坡下老槐树,自悬于斜枝树杈。明朝“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这是他上树前写在身着黄袍上的遗书。

满清入关后,乾清宫一开始就修了二次。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凑合修了一下,皇上不肯住进去。顺治十三年又好好修了一下,皇上这才住了进去。住了几年,漏雨,皇上又不住了。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在孝庄太皇太后要求下,康熙从保和殿搬入乾清宫居住。康熙除了在这里睡觉,还在这里办公,自此,乾清宫从寝宫变成满汉双语、政寝两用殿。

康熙很厉害,从政六十一年,阳寿六十八岁。你别看康熙外事颇牛,可是家事很粥,那些个皇子们一个一个瞪着乌鸡眼互掐,几乎翻了天。最后,住得离皇宫最远的四子雍亲王胤禛得诏当上了雍正皇帝。康熙的那道遗诏是满汉双语,而且当年没有简化字,所以“传位十四子”之说纯属现代昏言。当时编造雍正继位疑云的是争位失败的那些皇子和他们的同党,都被雍正镇压了。这些皇子和同党的余孽在现代接着造出了“传位十四子”的惑众之言,不值一驳。

康熙走后,其柩按制停于乾清宫,这是清朝的规矩,明朝恐怕也是如此,未考不详。停多少天?没准儿,也不是七天的倍数,但肯定比七天长,全要看景山后面寿皇殿或者观德殿准备得怎么样。皇上无论从哪儿走的,他都要回到乾清宫再躺些日子,以便新皇住在乾清宫守灵。这雍正上台之后对他爸爸多少是有怨恨之心的,怨他爸爸给他继位安排得不顺畅。雍正心里就不愿意给他爸爸守灵,他就不肯住在乾清宫,他就谕造办处把他们办公的养心殿给造办成宅子住了进去。他的借口是说乾清宫是他爸爸住了六十年的地方,自己住进去于心不忍,他要去养心殿守孝二十七个月。守孝这事儿也是挺严肃的,期间不能吃肉喝酒,只能吃斋饭;也不能和后妃亲热,只能深夜面壁。由此,乾清宫就不再住人,而是皇上日常办公的地方了。你看,乾清宫自盖好至帝灭,被焚盖了若干次,而它的功能也是从皇上寝政两用殿,最终成了皇上处理日常政务之殿。

雍正对自己继位之险恶感触颇深,又痛心疾首。他一上台便在乾清宫西暖阁招来众臣宣布他要秘密建储,就是把接班人的名字藏在一个匣子里,再把这匣子公开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然后再另写一份带在身上,拴在肋杈子上。等到他没了的时候,大臣们一起去“光明正大”匾后面取出那个匣子,再把另一个匣子从他肋杈子上解下来,两个匣子里的名字指向的那个人接班。但是如果两个匣子里的名字对不上怎么办?雍正没说是不是自己身上带着匣子里的人接班,“正大光明”匾后面匣子里的人跟他走。不过,这种事还真没发生过。此后,凡是当朝皇上多子时,便由这两个匣子确定接班人。否则,便不需遵此制,可例外。嘉庆二年乾清宫大火,正大光明匾被焚,它后面如果有建储密匣的话,肯定是和这匾同归于尽了。不过,嘉庆刚登基二年,可能还没到秘密建储的时候,那匾后还是空的。到咸丰帝时,独子载淳继位为同治帝。自同治帝开始,东宫慈安和西宫慈禧两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此后的光绪和宣统不是皇子,都是慈禧选定的自家亲戚。所以,同治、光绪和宣统都没有经过秘密建储,他们的名字也都没有上过“正大光明”匾后藏匿。你看,那个貌似公平公正公开的“正大光明”匾后面,实际上藏着一个本朝不可告人的最大秘密,很有讽刺意味。

在这里可以把故宫里的五门三朝数落一下了。对应于周制的五门是皋门天安门、库门端门、雉门午门、应门太和门和路门乾清门。对应于周制的三朝是外朝太和门(清代改到乾清门)、治朝太和殿和燕朝乾清宫。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