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对联的架构方法与技巧

 莲花再生缘 2022-01-14

诸师友:

因见有的文友撰联时,还不符联律,不太熟练,今抽空粗浅的与诸师友探讨一下楹联的架构原则和方法。前人在创作实践中有意或无意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好的架构方法和技巧,我依以前笔记所学逐条简要说说。不敢班门弄斧,只是以前所记,晒给诸师友。

文章图片1

一、叙议法。

叙述和议论是古诗文中主要创作方法,先叙述所见所闻之事实,再作议论,即“就事论是”。在楹联中也常用,短联一般是上联叙,下联议,多句联中,前句叙,后句议。此类联,联意明确,主旨大都是议。如: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分工明确,上写水天相接之景,下议对此景之赞美。

再如金圣叹《自题》: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

水归器内,各现方圆。

上下联前一分句都是叙事,后一分句围绕第一分句进行议论,并隐喻自己的心志。

文章图片2

二、引说法。

就是引用一个事实、典故或前人议论等,以引发与引用句语意相关联的下句,从而简练而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此法与叙议法都是由其一生发其二,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叙述一个事实,再议论;另一个是引入一个事实或典故、言论。

1. 上引下说。上联根据引用部分内在含义,用暗引法,为下联引说作铺垫。如: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上联先叙实景,看到了“四面湖山”中的“万家”。而范仲淹见此景有“先天下……之乐而乐之”情怀,这是暗引法。正是有《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联家才以上联实景描写为预设,在下联“引说”。其实每个景点都有特定的人文历史,这正是这类楹联创作中最富有的资源。必须切景,这个言论与所在处有关联。让人产生更深入的联想,帮助我们阐发联意。

2.各自引说。上下联围绕要表达的内容各自引说。如李渔《题今又园》

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世里;

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

上联引用一个事实即,“繁冗驱人”,再引出一个与语意相关联的陈述句“旧业……里”,下联亦然。

3.单比引说。即上联或下联是引说法,对应联却为其他架构法。如《沧浪亭》联: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上联一引一说,引一典故:沧浪亭原为五代时吴军节度使孙承祐别墅,北宋诗人苏舜钦喜欢这里“近水远山皆有情”,用四万青钱买下筑亭。后句用欧阳修咏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可惜只卖四万钱”,反其意而用之。下联前叙后议,“一双白璧”指园中的苏东坡祠和韩蕲王祠,后句由此展开议论。

文章图片3

三、铺结法。

上联纯粹是为下联服务,作铺垫,最终完成联意。有当句完成前铺后结,上下联是并行关系。

1.上铺下结。如:

事能知足心常惬;

人到无求品自高。

此联意在言“人品”,但先不说,而用常理“知足常乐”开篇,在认可“知足”后再言“无求”,提升到“人品”的高度,避免突兀感和空洞的说教。上联为下联作铺垫和过渡,上下联联意有同向性。但上铺下结和上叙下议有区别,虽两者都有一个结论,但叙是为了议,而铺是为了结。叙的对象有明显的客观事实性,基本上没有主观成分,它的议论可正可反。而铺有明显的主观引导性,既有事实引导也有议论引导,下联的结论一定是上联铺出来的,上下联联意具有同向性,这一点很重要。

2.前铺后结。在多句联中,上下联各自完成一个铺与结。如冯熙的《成都武侯祠》:

此老不攻画,不善书,不精杂诗,压倒蜀吴魏中几多伪士;

其人可托孤,可寄命,可临大节,算来夏商周后一个纯臣。

此联是当句前铺后结,上联前三个“不”的排比句,完成铺陈,都有一个物征性的指向,为最后一句结论铺平道路。下联亦是。

3.问铺答结。这是一种特别的铺结,以问的形式来铺,以答的形式来结,甚至有的只问不答,答在其中,也有问而无答,由读者自作答案。如:

窗横竹叶清如许?

人比梅花瘦几分?

此联是运用问而不答,答在其中的修辞手法创作的联。问题的目的是引出答案。

(待续)

(此稿为我的老师,河南内黄县二安乡农民、八零翁亓梦笔所撰,本人代为发表)

文章图片4

作者亓梦笔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