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吉林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丞相制度的历史演变及重要的典故

 新用户9245PZEV 2022-01-14

一、丞相制度的历史演变

1.秦朝:三公九卿制。秦朝的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他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从而保证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2.东汉:设尚书台。东汉初年中央最高的官职是三公,就是司徒、司空和太尉。三公的职位虽高,却徒有虚名并无实权。东汉初年,正式成立尚书台,作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尚书仆射一人。

3.魏晋:三省六部开始萌芽。魏文帝对中央和地方官制进行了一番改革。中央设中书监、令。新设中书以分尚书之权,是曹魏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新措施。至梁武帝时,中央的中枢权力机构大致由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集书省组成。其趋势是,至南朝时,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已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

4.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隋称内史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隋称内史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其长官为纳言。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

5.宋代:取消宰相由三省长官充当,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侧相,通常称为“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处理军务的则是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分掌文武大权。另外,又设三司,是最高的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其长官为三司使,亦称“计相”。至此,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

6.元朝:实行一省制,即设立中书省,作为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总理政务。中央设中书省,中书令是虚衔,由皇太子兼领。中书令之下,有右、左丞相,是实际的宰相。下面有平章政事,及右丞、左丞和参知政事,为副相。

7.明朝: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明初,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建制基本承袭元朝。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380年),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揽政,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和丞相,随即提高六部的地位,委大政于六部。

二、关于丞相的历史典故:

1.山中宰相:南朝陶景弘(隐居后朝廷每有大事都必派人前去询问以求稳妥)

2.弄獐宰相:唐朝李林甫(将生男孩弄璋书写成弄獐,戏称没有文化的权贵)

3.骑驴宰相:唐朝王及善(才能平庸,在位期间唯一功劳就是不准各部官员骑驴上班)

4.丹青宰相:唐朝阎立本

5.宰相肚里能撑船:宋朝王安石

6.棉花宰相:明朝刘吉(无所建树,但每每都能躲过弹劾)

【试题练习】(单选)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体系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汉武帝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度。

B.唐朝中书省起草政令,直接传递尚书省执行。

C.宋朝设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与财政大权。

D.明太祖废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

【答案】C。解析:隋朝统一后三公九卿才退出历史,故A错误;唐朝中书省起草政令先交由门下省审议,B错误;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政务,非军国大事,D错误。故本题答案为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