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品中正制的危害有多大?隋炀帝:不搞科举制,难道要学司马家吗

 蚂蚁上树啃大树 2022-01-14

先秦时期,采用世官制选拔官吏,也就是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世家出身,这是做官的前提。

汉朝选拔人才,采用察举制,主要考量两个方面:一个是孝廉(孝顺廉洁),一个是茂才(秀才)。满足这两点,才能有资格做官。

其中孝廉的分量更重,而孝廉大多数来自于贵族世家的儒学子弟,所以依旧没有摆脱世家大族的控制。

到了三国时期,天下大乱,这个时候曹操另辟蹊径,为了一统江山,他采取了唯才是举的方式选拔官吏,只要你有才能,就能到我这儿做官,如果你没才能,哪怕是天王老子的儿子,也别想做官。

曹操的这一行为,严重侵犯了世家大族们的利益。因此曹操遭到了不少世家大族们的反对,比如说孔子的后人孔融、弘农杨氏中的杨修,都被曹操找借口给宰了。

曹操实力强大,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所以他自然是有恃无恐的。可他去世以后,曹丕继位,那麻烦就来了。

曹丕战功不多,威望不够,能够继承大位,顺便篡位登基,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如果继续跟世家大族斗的话,那不是找死吗?

为了稳住自己的大位,曹丕选择了向世家大族妥协。曹丕的四友中,陈群出身颍川陈氏,司马懿他们家更是世代为官。在陈群的协助下,曹丕选择采取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算是彻底放弃了老爹的志向。

文章图片1

一、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换汤不换药,九品中正制,其实就是察举制的另外一种形式。既然曹丕已经向世家们低头了,那自然还是选择了察举制的老路,毕竟这玩意儿对世家来说,还是很受用的。

不过既然曹操废了这一制度,作为儿子,再全盘恢复,未免有点儿太过分了。为此他们就把察举制换了个形式,再换个名字,这样就比较容易被世人们所接受了。

九品分别是人才的九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那么问题来了,谁来给人才们定这些等级呢?这就是中正的作用了。

  1. 州设立大中正官,由三公之一的司徒选拔,他们主要负责州境内的人才评判。
  2. 郡设立小中正官,由州的大中正官选拔,司徒认可才行。他们主要负责郡境内的人才评判。

大小中正官评选好了以后,朝廷会给他们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这上面就有人才的九个等级,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给人才打分,并且写评语。

一般先由小中正初选,随后将表格交给大中正,大中正再审核一遍以后,将表格交给朝廷。朝廷再根据这些等级,给相应的人才授官或者罢免。

这么做的一个好处,就是完善了选拔人才的制度。过去曹操慧眼识人,他能够轻而易举地看出谁有本事谁无能。可后世君主不可能个个都像曹操那么有本事且有精力,所以选拔人才这事儿还得制度化才行。

文章图片2

二、满足了世家,却限制了皇族和寒门。

九品中正制,最大的获益者,自然是世家大族们。为啥?因为大小中正的人选,一般都是这些世家大族中的人,这些人自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自己家族的子弟,自然是上上等人才,至于无门无派的三无人才,就算你再有才,顶天了也只能得到一个中中或者中下级别。

有时候担心事情做得太招摇了,大家还是会想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你选我家的孩子,我选他家的孩子,他再选你家的儿子。这么转一个圈,谁都没话说了吧?

这么一来,世家大族们不仅再次垄断了官场,而且还紧紧抱团,死死地掌握着朝政大权。不光寒门子弟没有出路,就连皇族,都要受到限制。

比如说曹魏时期,魏明帝曹叡去世以后,曹魏的皇帝基本就都成了摆设。司马家凭借的不仅仅是武力,更是世家庞大的关系网,瞬间掌握了最高权力。

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晋王朝以后,只过了20多年,天下就大乱了。世家大族们占据了绝大多数社会资源,就算天下大乱,可他们依旧混得风生水起。

文章图片3

东晋时代,司马家出了11个皇帝,其中只有1个晋明帝司马绍,不是傀儡(孝武帝司马曜算半个)。其他10个包括开国之君司马睿,都是傀儡皇帝。

那么东晋的皇权权力去哪儿了?自然是落在了世家大族手里。

  1. 第一,最早的琅琊王氏。王导、王敦、王旷等人,扶持司马睿到南方建立了东晋王朝,此后王导主内,王敦主外,两个人合伙把持东晋大局,架空了司马睿。
  2. 第二,颍川庾氏。以庾亮、庾冰为代表的外戚力量,在晋明帝司马绍死后,仗着妹妹庾文君成了太后,从而把持朝政,架空司马家的皇帝。
  3. 第三,谯国桓氏。这就更出名了,桓温带兵攻占蜀地,从此把持朝政,又多次北伐,甚至想着加九锡篡位,可谓是权倾一时,先后架空了4位皇帝:晋哀帝司马丕、晋废帝司马奕、晋简文帝司马昱、晋孝武帝司马曜。
  4. 第四,陈郡谢氏。谢安阻止了桓温称帝。淝水之战中,谢安、谢玄又以8万北府兵,击败了80多万前秦大军,再次拯救东晋王朝。所以说谢家架空司马曜就更容易了。要不是后来他们主动退出,司马曜压根就无法掌权。

这结果实在是太可怕了,可这又是血淋淋的事实。这些世家大族们,凭借九品中正制这一选官手段,将中高级官吏的选拔权,牢牢掌握在自家人手里。

比如说著名的书圣王羲之,他压根不需要在仕途上多努力,每天在家练字,还是可以做到会稽太守、右军将军的高位,为啥?因为他是琅琊王氏出身,是王导的堂侄。

文章图片4

三、南北朝对世家的打压,都做出过实质性的努力。

九品中正制的结果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或世族、势族)。这种死循环继续搞下去的话,那天下就不是皇帝说了算,而是这些门阀世家们说了算了!

为此,南北朝时期,对此都做出过一定的努力。

  1. 在北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手一挥,借助国史之狱,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一网打尽,直系亲属全部诛灭,只剩下了一些旁枝。
  2. 在南朝,宇宙大将军侯景背叛东魏以后,选择归顺梁武帝萧衍。侯景向梁武帝求娶王谢世家女子为妻,结果被梁武帝以身份低微而拒绝。此后侯景大怒,发动反叛,不仅灭了梁武帝,还将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世家大族一网打尽,男子全部诛杀,女子全部赏赐给手下士兵。

只可惜,这种单纯武力杀戮,是很难将士族集团全部消灭的,因为你找不到任何理由把他们一网打尽。而且你这么做了,后果是没人再帮你管理国家了!

当权者必须要考虑社会的稳定问题,世家虽然可恶,可世家掌握着各级官吏的选拔权,他们的子弟也在各地为官。如果将他们一网打尽,必然是竭泽而渔,最后吃亏的只是当权者。

文章图片5

四、科举制是一大挑战,隋炀帝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很显然,武力镇压,并不可取。为此到了南北朝后期,有人想出了其他选拔官吏的方式,那就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就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很显然这种制度比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要公平公正得多,同时也给了寒门子弟更多晋升的机会。

过去寒门子弟要想当大官,除了参军在战场上用小命奋斗外,别无他法。如今却不同了,大家完全可以通过学习知识,在考场上,和那些世家子弟们争取同一个做官的名额。

科举制究竟是谁开创的,这一点目前谁也说不清。有人说北齐就有科举制,有人说隋文帝杨坚开创的,也有人说隋炀帝杨广开创的。

不管怎么说,隋炀帝杨广,对科举制度的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他老爹隋文帝杨坚时期,就已经意识到了世家对皇权的影响,只可惜隋文帝是开国之君,不忍心对那些功臣集团下手,尤其是关陇集团,那可是杨坚起家的老本。

文章图片6

隋炀帝杨广就没这么多顾忌了,他灭了一大片功臣集团,顺便打压了一波包括关陇集团在内的世家大族。再大力推广科举,严重限制了世家们的权力,这下可把这帮世家大族们给惹火了。

杨广希望通过短短十几年的功夫,就完成高层的大洗牌,渐渐摆脱自身对关陇集团的依赖,结果事与愿违。

关陇集团索性放弃了隋炀帝杨广,转而投奔到了同样是关陇集团出身的李渊身边。李渊是陇西李氏出身,要想创业,自然也要拍关陇集团的马屁。

因此隋炀帝杨广,用亡国的惨痛代价,换取了打压世家的结果。有人说这很不值,可隋炀帝能放弃这么干吗?当然不能。

如果他放弃了这么干,将来他的子孙还是要受到这帮世家大族们的掣肘,甚至于是架空。当然了他心急了一些,完全可以几代人一步步达到目的,隋炀帝却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文章图片7

总结:到了宋朝,才彻底摆脱了世家的威胁。

唐朝也是依靠关陇集团起家的,所以唐朝皇帝依旧受到关陇集团的掣肘。比如说李世民的小舅子长孙无忌,那就是典型的关陇集团领袖之一。

武则天时期,灭了长孙无忌,为了对付世家大族,重点推广科举制度,甚至开创了武举,为了从寒门中选拔出更多人才。

只可惜,纵观整个唐朝,对世家大族的打压,力度都不太够。他们似乎看到了隋炀帝的结果,因此全都不敢甩开膀子,放开步子干。

一直到了唐朝末年,一场黄巢起义,让世家们彻底绝望了。黄巢攻下洛阳和长安后,打算邀请世家大族的成员来做官,结果人家不给面子。黄巢为此大怒,将世家们当菜砍,一点面子都不给。

这还不够,黄巢的小弟朱温掌权以后,更是进一步将阻碍自己称帝的世家大族们一网打尽。从此以后,世家大族们就老实了,主力被摧毁了,剩下的人也就不成气候了。

参考资料:《晋书》、《旧唐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