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喜欢谈论味道,可曾知道,味道除了增加感官上的认知外,还能从中寻觅自己失去的回忆和东西…… 说起味道,不就是人的“五知”在感官上的第一反应所做出的回答。这里指的五知,并非书中所指,修身养性的克己的五种之道,而是人的眼鼻口手耳,这五种器官官对事物的感知。说起“五知”,不由想起九世祖鹤湄公(张伯琮)对此情有独钟之事: “汉阳柏泉三甲张氏门宗”其九世祖鶴湄公,秉公办事为官清廉,多次受到皇上召见,并赐黄马褂进行褒奖。辞官归里后,在邑修建了五间草舍取名“五知莊”。 酷爱书法,擅长书写大字的他,曾在神州大地留下不少墨宝,特别是峨眉山摩崖石壁上书写“佛都”二字,字径十尺,观者赞叹不已。 晚年他将父子爱民授奖事迹撰写成书,传世以育后人,书名《五知莊自叙训言》。这部真迹大笔如椽,可见事迹感人,文学书法功底之深。字字珠玑力透纸背,观者爱不释手。三百余年传世至今保存良好,现是“汉阳柏泉三甲张氏家族”的传族之宝。在第五次续谱中已将真迹拍照印刷入谱,供后人万世瞻仰。 ![]() 人是通过这五官来接受大千世界,体会人间万物,也是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感受,及留在心中的第一记忆;是刻在大脑皮层上最初那道划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一印象,同样是最深、最顽固而不易忘掉的。 世间万物,不管是吃的喝的玩的、还是听到看到拿到的、不管具备何种作用及功能……各自均会有自己各自固有的味道,那怕春夏秋冬,其季节也一样。刻骨铭心最难以释怀的是:吃着家乡可口的饭菜,闻着袅袅的烹煮清香,看到日夜操劳的身影,那种浓郁而且质朴的味道,就是终身朝思梦想,铭刻入心的妈妈味道。 ![]() 味道一说自古有之,汉代文学家蔡邕《被州辟辞让申屠蟠》中告诫人们:“安贫乐潜,味道守真。”前半句是告知人,要学会安于现状,不可过多追求,凡事不求虚名,顺其自然。后半句是指,观察事物要仔细得体,拿捏得要有分寸,更应注重保持自然味道的本性和本质。 叶圣陶《夜》:“﹝她﹞这样提心吊胆地细尝恐怖的味道,就一刻也不得入梦。”这是种感官上的味道。下面说说嗅觉(口感)上的味道。秦牧在认知及嗅觉上,谈自己对味道的感受:我从做小娃娃的时候起,就玩过用菱角的壳做的玩具,还唱过“菱角儿,两头尖”那样的童谣。也曾到菱角塘去捞过菱角,把那三角形的菱叶拖起来,摘着下面缀生着的一只只翘着勾儿的菱角,那是件怪有趣的事情。从小到大,我吃菱角不知道吃了几百次,小的时候,常把熟菱角放在袋子里随街吃,弄得两只手都变成紫色。长大以后,这样的有趣吃法享受得少些了,但仍然经常吃到汤水菱角。“菱角是有两个角的。”这概念就在自己的脑子里坚固地形成起来。在广西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初见的时候,不禁小小吃了一惊。把一枚长着三个勾儿的菱角放在掌心里把玩了半天。心想:“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啊!”秦牧在他《花城·菱角的喜剧》中写道:“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菱角味道原都一样,只是它们的模样儿不同罢了。” ![]() 通过秦牧的这段描叙,说明味道并非流于外表形式,而是事物的本身,是实质所在!如同香的味道,不管外表形如液体、气体、还是固体,给人总是原汁原味的香。世间万物都有各自固有的味道,形形色色各有千秋。大自然也有自己的味道,如同人的个性不一。 冬天的味道很特殊,人们说冬天是个神奇的季节,使得小孩更富于幻想,也能给大人带来一定的惊喜!清晨云遮雾罩熟悉的山川、房屋、树林时隐时现胜似同仙境,转眼间,云开雾散拨云见日,红艳艳的太阳当照,依然是一个大好的晴天;雾如不散反越聚越厚天还发黄,那就会有细雨或雪花的降临,则不然,等来的就是云层压顶的阴冷天气…… ![]() 长江中游的武汉三镇,民间素有“干冬湿年,湿冬干年”的说法,所谓湿与不湿,指的就是这年冬至这天下没下雨。如果冬至这天是天晴的话,那接下来过年就会是阴雨连连了。而“湿冬干年”说的就是相反,如果冬至当天下雨的话,那么过年的时候就是天晴,往下就会有一个暖冬了。今年入冬以来久未见雨,更不要说冬至了,看来,开年后跑不脱沥沥细雨和超冷阴湿天气了。 今年入冬以来,三镇道路两边的护道树、公园里的树木花草,和以往一样,就失去春夏秋三季的葳蕤,那些阔叶植被,为保存实力,残酷采取丢卒保车方法,即:将那些营养和水分难以到达的枝叶末梢,将其无情地抛弃,让其枯萎凋落。这就是自然界的大浪淘沙,就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森林法则,这就是人们常说寒冬腊月,光秃秃的树木受不住西北风的袭击,在寒风中摇曳,眼前一遍苍凉……这就是冬天的味道。冬天,虽没有迷人的鸟语花香,没有电闪雷鸣暴风骤雨的壮观,没有丰硕之果的收成,但有一种端庄含蓄银装素裹的美,这也是冬天的味道。进入大雪,红如二月花的枫叶,现已枯萎凋零、翠绿的江柳,也被北风抹上屡屡蕉黄。这刺眼的蕉黄和竹子开花一样,预示着冬季真的到来。秋叶难离枝,飞鸟自恋巢。不久两江四岸上的江柳,会叶尽条现,展现出冬天那干燥的味道。 ![]() 要知道,冬天味道不光是干燥和冷,还有它固有的乐趣和寓意。我说冬天的味道,其寓意就是九九归一周而复始,也就是说与年轮一样,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难道不是吗?岁月经过一年的奔波,春秋酷暑的砥砺,走过寒冬腊月的洗礼,不就迎来春暖花开,从头开始的明媚季节!新元伊始万象更新。《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其意是,元是什么呢?是新君继位的第一年。春是什么呢?是一年的开始。有始就有有终,所以衍生出“万物归零余生皆你是”,在此强调一下,这个零,指的就是岁末寒冬时光流逝的岁末;而这个你,就是万物复苏元日伊始的春季。 人们渴望大自然,因想知它的味道,其味能带给你愉悦和说不尽的味道。陈继儒《小窗幽记》这样说道:“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扶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互枕籍以卧,意亦甚适,梦亦同趣。”诠释:“登上高山,进入深林,走尽回旋曲折的小溪,凡在幽美的泉水和怪石之处,不论多远那是要去的。到了目的地,坐在草地上,倒出壶中美酒,一醉方休。互以身体为枕酣然睡去,愉悦的心情中,彼此做的多半是一样的美梦。这就是,饱尝烟霞(自然山水)的味道后的愉悦,那种奇妙的惬意是难于言表的。” ![]() 明·董其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其实就是告知我:书本是人类的好朋友,书本的形势又是多样性的,大自然就是其中的一种,而且内含还十分丰富。它淡雅质朴,情形自然,通俗易懂,快乐活泼,还回味无穷。只要你深入自然,寄情于烟霞,认真地去读它,读懂它。最好能使自己的心身寻觅到栖息,这就是人们寻找快乐最佳的捷径。入幽谷,进山林,观清溪,听鸣泉,看奇石,达到忘我境地,躺在草地上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尘念俱空,向大自然倾述,倒出心中的喜乐和一切烦恼,定能得到启迪和教诲,感受到一种超脱的满足和喜悦,饱尝大自然所赐予的味道,岂不美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