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方法书柜|《上海民生民意报告(2017年)》杨雄 陶希东 等著 (2017年)

 翰墨书海 2022-01-14

《上海民生民意报告(2017年)》杨雄 陶希东 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上海民生民意报告(2017年)》作者简介


       杨雄,社会学博士、研究员。2013年到2019年期间曾任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2000年至2012年任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学术兼职:  上海市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主任; 《当代青年研究》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研究领域:  青年社会学、青年文化、青年价值观、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社会调查与决策咨询等。获奖荣誉:  曾获全国、省市社会科学、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二、三等奖。并获“中国青少年事业杰出成就奖”等奖励。

       陶希东,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中心研究员。上海社会学学会理事。研究领域:城市区域发展、社会建设与管理、区域跨界治理、国际大都市文化建设、青少年发展教育。独立或合作完成著作十余部,代表性专著或合著有:《浦东之路社会建设经验与展望》、《中国跨界区域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转型期中国跨省市都市圈区域治理——以行政区经济为视角》。

《上海民生民意报告(2017年)》内容简介


       为了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民生、民意和民情发展变化的动态与趋势,为党政部门全面提高决策水平提供科学、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和决策依据,上海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社情民意调查与公共政策评估”智库团队通过连续跟踪调查,形成权威和具有公信力的年度“上海民生民意民情系列报告”。           

       2017年调查采用PPS 抽样法,与前两年抽样框基本一致,在调查数据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编制构建“上海民生民意发展指数”,形成对民生民意发展状况的总体评价,除此之外,还将从劳动就业、收入消费、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健康、居住环境、社会体验、社会热点等维度详细分析本市民生民意状况,同时,统计分析还设计今年与前两年的纵向比较研究,以更好地描述民生民意的发展趋势。

《上海民生民意报告(2017年)》序: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杨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对社会治理而言是一种创新。中共中央强调构建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现实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即只有共建共享,才能化解利益冲突; 只有共建共享,才能变冲突为协调,变对立与合作; 只有共建共享,才能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实现良性社会秩序,进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更加明确了社会治理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共同参与的理念。由此,全民共建共享发展理念成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1.  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成果的创造者,也是改革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共同建设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共享发展成果是人民群众的应有权利。在这里,“共建”是“共享”前提,“共享”是“共建”目的。这就是说,共同享有需要通过共同建设来实现,全体劳动者、全体国民都参与建设,创造出了巨大成果,全体国民的共享才有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特别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共建的思想在理论上讲清楚了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的关系。处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治理,难度增大。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实现这样超巨型人口社会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呢?全民共建共享理念突出了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动力,这就是全体中国人民。因为,社会治理、社会建设是千百万群众自己的事情。社会的事情要想办好,必须有全体人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建设。为此,“十三五规划”建议稿提出,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仅源自于对发展成果的“共享”,也源自于对发展进程亲身参与、亲自尽力的“共建”。这种“共建”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得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得到充分展现,人生价值得到肯定和实现。因此,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  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出发,“共享发展”的实质是“民享”问题,“民享”的实质则是社会公正问题。全民共建共享突现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上述理念。2020年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克服和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提高民生水平、实现和谐社会的社会治理,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服务,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社会公正作为全民共建共享发展的前提,较好地体现了社会建设的目标和目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2.  “共建、共享”需处理好几对关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其实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三是共享是全面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内容而言的。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享是共建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的。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四是共享是渐进共享。这是就共享发展的推进进程而言的。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

       依据上述论述,本文认为在推进“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新构局”进程中,还必须坚持如下原则和处理好几对关系。

       首先,践行共享发展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更应强化机会均等意识。共享发展不能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共享”不等于“共有或均享”,共享发展不是平均主义,是建立在社会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共享发展。共享不等于共有,共享不等于均享,是有差别化共享,是建立在共建基础上的共享,即建设越多,贡献越大,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能力和机会也越大。共享发展不是要走回头路、“吃大锅饭”,也不是要搞“均贫富”、人民公社,更不是简单复制欧洲国家的福利制度模式,或是“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或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绝对平均主义。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让广大人民在平等享有参与共建与发展机会,在共同建设中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其次,坚持“民生共享”与“全面共享”有机统一原则。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共享,但不是共享的唯一内容。践行共享发展理念不能简单地、狭义地理解为基本社会民生的供给,不能单纯从经济条件和物质手段上满足市民生活上的需要,而应该更关注市民发展上的较高需求。不能片面把践行共享发展简单等同于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而是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在内发展成果的全面共享。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政治权利、社会治理、精神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更加强烈,要求越来越高。.....(略)

       ......要实现“共建共享”发展目标,在当前还要加强“诚信上海”建设。信用度,业已成为现代社会、国际大都市一个重要指标。信用的价值在全球治理、共享经济时代变得越加重要,这不仅仅是与国际接轨,也是精神文明、社会治理重要指标。我们去美国购物都有过这样体验,使用信用卡时几乎不用摁密码,即便你的信用卡丢了,几乎无人敢盗用。为什么? 这涉及一个人终身信用污点。这说明,在一个成熟市场经济社会,对每个人来说,有一个东西变得格外重要,那就是信用。2016年夏天国务院已正式出台《关于建立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将进入一个现代信用社会。

       在大数据网络时代,你的行为将推导出你的信用值。比如银行贷款、办理各种证件、甚至出国签证,都会运用后台对你个人信息与信用分值来评估。甚至找工作、面试时都会调取你个人“信用记录”。2015年,有位清华学生在沪求职世界500强企业,屡遭挫折,结果发现,他经常逃票。通过“大数据联合征信系统”比对,就可以知道你曾有否失信纪录。“十三五”规划文件中,上海已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诚信上海”,建立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体系。为此,建议可以借鉴、学习新加坡相关操作经验。新加坡对经常做慈善公益、信用纪录佳的青年人实行精神与物质奖励。如结婚购房、停车等方面,实行优惠与奖励。目的使守信者得到正向激励。同时,我们也应该让失信、违法者成本高得他寸步难行。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才会更有魅力,更有吸引力,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才能形成。

(2016年9月18日)

《上海民生民意报告(2017年)》目录


.

.

.

.

《上海民生民意报告(2017年)》后记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关键时期。深入了解广大民意,积极改善民生,是新时期政府治理体系改革创新的核心任务。本书是以上海社科院实施“创新工程”建设为依托,以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中心(“社情民意调查和公共政策评估”智库)为研究主体,继2016年民生民意报告基础上的又一系列年度调查,是一项集体智慧的结晶。具体写作分工如下: 序,杨雄研究员; 第1章,刘程助理研究员; 第2章,雷开春副研究员; 第3、6章,何芳副研究员; 第4、9章,华桦副研究员; 第5、10章,裘晓兰博士; 第7、11章,张虎祥博士; 第8章,李友权博士; 第12章,陶希东研究员。全书由陶希东研究员统稿,杨雄研究员定稿。此次调查,在原有基础上,全体成员根据社会发展的最新情况,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修订和补充。本书的顺利出版,得到了社科院领导、本市基层街镇、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致谢。

“新方法书柜”系列:

新方法书柜|《社会发展与社会学》吴铎 主编(2009年)

新方法书柜|《等级组织中的降序信任》胡湛 著(2011年)

新方法书柜|《社区安全治理:理论与实务》滕五晓 著 (2012年)

新方法书柜|《武陵山农村贫困的形成机理与治理研究——以恩施州为例》谭贤楚 著 (2019年)

新方法书柜|《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第二版) 谢宇 著 (2012年)

新方法书柜|《流动的不平等》郝大海 著 (2010年)

新方法书柜|《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 著 (2012年版)

公众号简介 |《橡树果》自画像(2022年元旦更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