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何解?“特质嫉妒,主观幸福”来答!

 长沙7喜 2022-01-15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出自三国李康《运命论》

图片


老师:谁能说一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是什么意思呢?

同学1:老师,我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树木高出树林,风肯定会把它吹断;土堆突出河岸,急流肯定会把它冲掉;德行高于众人,众人肯定会对他进行诽谤。

老师:很棒!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吗?

同学1:因为优秀的人会被别人嫉妒,所以才会被诽谤。

老师:那你能说说,什么是嫉妒吗?

同学1嫉妒是向上社会比较中个体对他人所拥有的优秀品质、成就或财富所产生的一种典型消极情绪,这种情绪具有跨文化、跨情景的普遍性,对个体的幸福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比如:我是一只单身汪,看到别人秀恩爱,我就羡慕嫉妒恨!

图片

老师:在人际社会中,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和他人进行社会比较。向下的社会比较往往会使个体体验到愉悦情绪,而向上的社会比较会使个体产生嫉妒等消极情绪。那么,有谁知道这是哪个理论的观点呢?

同学2:是社会比较理论的观点!
老师:是的!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是由个体自发进行且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个体自我评价与定位的基础,也是影响个体认知、情绪及价值体系的重要因素。而特质嫉妒的个体在社会比较中就倾向于向上的社会比较,因此他们更易产生嫉妒。那么,谁能说说你在嫉妒别人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呢?
同学2:难过、伤心、不快乐,对自己、对生活都不满意!为什么别人顿顿有奶茶还能变瘦,而我却天天只喝水圆润依旧…… 

图片

老师:(啊,又哭一个)也就是说,特质嫉妒会降低他的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提高他的消极情感。而主观幸福感(SWB, subjective well-being)是指个体依据主观的标准、感受,对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等满意程度的主观评价,具有主观性、稳定性、整体性等特征。已有研究者将主观幸福感划分为积极情感(PA, positive affect)、消极情感 (NA, negative affect)以及生活满意度(LS, life satisfaction) 三个维度。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猜测:特质嫉妒对主观幸福感的不同维度会产生不同影响呢?

同学1:嗯嗯,可以。

老师:那我们要如何验证我们的观点呢?

同学2:做研究!

老师:哈哈,是的,我们要用研究去验证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要先基于PA、NA和LS构建了主观幸福感的双因子模型(如图1)。

图片

图 1 主观幸福感的双因子模型

注:PA: 积极情感 ; NA: 消极情感 ; LS: 生活满意度 ; gSWB: 一般主观幸福感因子。下同。

研究1采用纵向研究方法,探究特质嫉妒与主观幸福感双因子模型之间的预测因果关系。首先,抽取307名大学生参与,以集体施测的方式收集T1的数据,共收回有效问卷307份。在1年的时间间隔后,这307名参与者被邀请并统一在T2时间点以集体施测方式完成了随访评估,共收回有效问卷290份。
研究采用Amos 24.0评估特质嫉妒与主观幸福感双因子模型之间的交叉滞后模型。具体而言,研究测试了4个竞争性结构方程模型,以探讨特质嫉妒与主观幸福感双因子模型 (PA、NA、LS和gSWB)的关系(如图2)。
 

图片

图2 特质嫉妒与主观幸福感双因子的交叉滞后模型

注 : 为了探讨特质嫉妒与主观幸福感 (PA 、 NA 、 LS 和 gSWB)之间的因果关系 , 研究采用了 4 种竞争结构方程模型 , 其中Model 1 的路径代表基线模型 , Model 2 的路径表示正常因果模型 , Model 3 的路径表示反向因果模型。从 Model 1 到 Model 3的所有路径都包含在 Model 4 中 , Model 4 的路径表示双向因果关系模型。

研究结果发现,T1的特质嫉妒可以正向预测T2的NA和gSWB、负向预测T2的PA和LS;T1的gSWB负向预测T2的特质嫉妒。

同学1:咦?老师,那特质嫉妒与gSWB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耶!这要怎么解释呢?

老师:是的,我们发现gSWB与特质嫉妒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即:特质嫉妒能正向预测gSWB,而gSWB能负向预测特质嫉妒。针对该结果,本研究基于社会比较理论首次提出特质嫉妒与gSWB的循环假设理论模型以解释其中的预测因果关系(如图3)。

图片

图3 特质嫉妒与 gSWB 的循环假设理论模型

由于主观幸福感双因子模型包括PA、NA和LS,而这三个维度都与个体的情绪情感体验相关,因此,我们认为个体对于情绪情感的唤醒是理解gSWB的关键。
在社会交往中,当个体的特质嫉妒水平较高时,意味着个体在向上的社会比较中对嫉妒等情绪的唤醒程度较高,进而导致个体gSWB升高。前人研究发现,向上的社会比较会导致个体自尊降低。当个体体验到由嫉妒所伴随的消极情感后,对自身进行负向评估,导致自尊降低。由于社会交往会增强社会比较因此,出于自尊的需要,个体会有意识地减少社会交往,减少向上社会比较,进而抑制嫉妒的产生,导致个体特质嫉妒水平降低。当个体的特质嫉妒水平降低时,个体倾向于投入轻松的人际关系,回避复杂人际交往和向上社会比较,情绪情感的唤醒程度降低,进而导致gSWB 降低;但是由于人具有社会属性,出于社会交往的需要,个体会再次融入社会,主动进行社会交往和向上的社会比较,进而导致特质嫉妒水平上升。
由此可见,在社会比较中,个体对情绪情感的体验是动态发展的,特质嫉妒与gSWB相互作用的循环路径为社会比较理论探究主观幸福感提供了新的视角。
学生2:哇哦!

图片

老师:研究二采用每日日记的方法,从日水平的角度进一步探究嫉妒与主观幸福感双因子模型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而言,抽取了178名在校学生作为研究2的被试,以个体为单位开始了为期14天的日记法测查。第一天开始,采用在线问卷的形式,对被试每天的嫉妒、PA、NA和LS的感受性进行日记法测查。且规定所有被试在晚上20:00~23:00期间在问卷星上完成。每天晚上23点,研究助理都会通过电话或QQ群提醒那些没完成填写任务的被试及时完成填写任务。

使用Amos 24.0、潜在增长曲线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每日嫉妒对14日平均主观幸福感双因子模型的影响,以初步揭示出每日嫉妒的变化率对14日平均主观幸福感双因子模型的影响(如图4)。然后,采用横向研究方法,使用HLM6.08构建了一个分层线性模型来探究每日嫉妒与每日PA、NA和LS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采用纵向研究方法,使用HLM 6.08构建了一个纵向的分层线性模型来研究前一天的嫉妒对后一天的PA、NA和LS的预测作用。

图片

图4 潜在变量与幸福感的组合假设模型
注:PA、NA和LS均采用14天的均值。

研究2不仅发现前一天嫉妒的变化可以正向预测后一天的NA,还发现前一天的PA、NA和LS的变化均可以预测后一天的嫉妒。

老师:最后,为了检验大家的听课效率,我要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个研究。

学生2:啊~!!!老师,我……

学生1:他不靠谱,还是我来吧!该研究首次基于社会比较的理论视角,采用多种方法学视角深入揭示了嫉妒与主观幸福感双因子模型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机制,研究1发现:(1) 特质嫉妒可以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双因子模型的NA,负向预测PA和LS;(2) 特质嫉妒与gSWB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研究2发现:(1) 前一日嫉妒的变化可以正向预测后一日的 NA;(2) 前一日PA、NA和LS的变化均可以预测后一日的嫉妒。

学生2:你怎么什么都会!我嫉妒你,伤自尊了,不和你玩了,哼!
学生1:出于社交的需要,你明天还会找我玩的,你就认命吧!
学生2:你太过分了,优秀到让我嫉妒,降低了我的幸福,我要去告你!
学生1:休想诽谤我!优秀且锋芒毕露并不犯法,只是…好像没那么道德!

图片

 

老师:(“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学生1 你要小心了)大家今天的表现都很棒!那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了,课后欢迎大家登陆《心理学报》官网,下载并阅读本研究! 


文献来源:
向燕辉, 何佳丽, 李清银. (2022). 嫉妒与幸福感因果机制:基于追踪和日记法研究. 心理学报, 54(1), 40-5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